【交流互动】区域可持续发展(必修三复习提纲二)
发布时间:2010/1/20 17:41:54 作者:无 浏览量:885次
一、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1.典型案例:人教版——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
2.分析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开发的基本思路
3.其他案例:
德国鲁尔区
案例 |
我国山西能源基地(人教版) |
德国鲁尔区(其余版本) |
开发利用条件 |
煤炭资源丰富; 开采条件好; 市场广阔; 位置适中,交通比较便利 |
煤炭资源丰富; 离铁矿区近; 水源丰富; 便捷的水陆交通; 市场广阔 |
能源 开发 |
扩大煤炭的开采量; 提高晋煤外运能力; 加强煤炭加工转换:建设坑口电站,发展炼焦业; |
利用煤炭资源发展煤炭工业; 利用煤炭资源、水源发展化学工业; 利用煤炭资源、运进铁矿石发展钢铁工业; 发展机械工业; |
主要 问题 |
产业结构单一,经济效益低下; 露天采矿,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重化工业的发展造成严重环境污染 |
结构单一,传统产业衰落,经济发展缓慢; (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钢铁过剩) 新技术的冲击,失业人口增多;) 环境恶化,污染严重; |
整治 措施 |
推进产业多元结构,促进产业升级,促进经济发展;(经济效益) 提高煤的利用技术; 推动清洁能源发展; 调整产业结构; 治理工业三废 (环境效益) |
调整工业结构(促进经济多元化) 调整工业布局;(如钢铁企业,过去就煤炭,针对铁矿石的进口,现在接近港口) 发展第三产业; 优化环境 |
二、流域的开发
1.典型案例:湘教版、人教版——美国田纳西河
田纳西河的流域开发:
流域开发的地理背景:地形、气候、水系、矿产资源
流域早期开发及导致的问题:土地退化、植被破坏、环境污染等问题
问题的解决----流域的综合开发(梯级开发):
-------防洪、航运、发电、提高水质、旅游、土地利用
2.分析流域开发的一般思路(建模):
◆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
(有利和不利 ,有利是其开发利用的方向,不利以及现状中存在的问题是其需要治理的内容)
◆开发方向
◆存在的问题及综合治理的措施
具体分析:
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有利及不利) |
自然条件 |
地形、气候、土壤、水文、自然资源等 |
社会经济条件 |
交通、市场、劳动力、科技、政策、历史基础等 | |
流域开发建设方向 |
中上游 |
水能丰富----开发水电 地形起伏大---农业发展重点方向为林业 |
中下游 |
水资源丰富---航运 自然社会经济条件较为优越---重点建设工农业基地 | |
流域综合治理 |
突出问题 |
中上游地区生态脆弱,水土流失严重; 中下游地区地势低洼,易发生洪涝灾害; 中下游地区经济发展,易发生大气污染和水污染等环境问题。 |
对策措施 |
参见上表。 | |
流域开发思路 |
(1)对河流进行开发,要考虑河流特点和整个流域的整体特征。 (2)流域的自然背景决定了河流利用方式和开发利用方向。 (3)流域开发利用都以河流的利用与治理为核心。 |
3.其他版本案例
鲁教版:长江
◆开发的地理条件
|
上游地区 |
中游地区 |
下游地区 | |
有利因素 |
地形起伏大, 水能、矿产、森林、旅游等资源丰富 |
气候温暖湿润,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交通便利,劳动力丰富,城市化水平高,市场广阔,政策支持 | ||
矿产资源丰富 |
科技水平高 | |||
不利因素 |
交通落后,劳动力素质较低 |
|
矿产和能源缺乏 | |
◆流域开发方向和综合治理
|
上游地区 |
中游地区 |
下游地区 | |
利用 |
开发水能 |
重要的商品粮、棉、油、肉、水产品基地。 重要的制造业基地。 |
鱼米之乡、丝绸之乡。 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 |
整治 |
水土流失、生态破坏问题 |
洪涝灾害 |
环境污染,能源相对紧张 | |
◆长江中游洪涝灾害严重的原因及对策
成因 |
对策 |
自然原因: 降水:集中在春夏季节,锋面雨带长期徘徊; 水系:流域广,支流多; 地形:中游地区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
生物措施: 中上游地区植树造林; 工程措施: 中上游修建水库; 中下游退耕还湖; 中下游修建分洪区; 中下游加固堤坝; 非工程性措施: 建立防洪管理体系; 设立防洪保险; 提高人们环保意识。 |
人为原因: 过度砍伐森林:导致调节洪峰的能力降低,并导致泥沙沉淀,河道泄洪能力降低; 围湖造田:湖泊萎缩,蓄洪能力降低 |
三、农业区域的开发
1.典型案例:人教版、鲁教版----中国东北地区为例
◆农业发展条件
典型案例 |
自然条件 |
社会经济条件 | |
以我国东北农业区为例 |
有利条件 |
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光照时间长; 地形:平坦; 土壤:肥沃; 水源:充足 |
人均耕地多; 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 重工业基地,为农业提供机械; 工业为农业提供农药、以农产品为原料 |
不利条件 |
冬季温度低,热量不足 |
| |
以美国中部农业区为例 |
气候温和,降水丰富; 中部地势平坦开阔; 土壤肥沃; 水源充足 |
地广人稀; 交通便利; 工业化水平高; 科技发达 |
◆农业布局特点
典型案例 |
布局 |
分布地区 |
以我国东北农业区为例 |
东部平原----- 耕作业 |
主要分布在三江平原、松嫩平原等;主要农作物春小麦、玉米;主要经济作物甜菜、大豆东北地区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是我国最大的甜菜生产基地。 |
西部高原---- 畜牧业 |
牛奶及乳品业发展很快,并向专业化和规模化方向发展 | |
山区---- 林业 |
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三大林区,是我国重要林业基地,黑龙江是最大的木材调出省份。 | |
以美国为例 |
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 |
乳畜带、小麦带、玉米带、棉花带等 |
◆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不同区域存在的问题可能不同,对策自然也不相同。
东北黑土肥力下降---改革耕作技术,增施有机肥等
东北森林减少----合理采伐,建设自然保护区
东北湿地减少----建立自然保护区,退耕还湿等
2.建模:
(1)分析农业发展的条件(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
(2)寻求优势,确定发展方向
(3)因地制宜布局农业
(4)分析农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寻求对策
3.其他版本案例-----湘教版以美国为例(具体内容见上面表格)
4.一些补充:
美国的乳畜带-------分布:美国东北部和五大湖地区各州。
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饲料)------气候冷湿,无霜期短;土地贫瘠。不利于种植谷物,适合多汁牧草的生长。
社会经济因素:(市场)------接近美国东北部工业区,巨大的市场。
四、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
1.典型案例:------人教版、湘教版、鲁教版教材都以珠江三角洲为例。
◆发展背景(条件)
a.国际产业结构调整 b.改革开放政策
c.优越的区位条件 d.著名的侨乡
◆珠江三角洲工业推进过程
以珠三角为例 |
第一阶段 |
第二阶段 |
时间 |
1979年----1990年 |
1990年以后 |
条件 |
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调整 劳动力资源丰富; 政策优势; 区位优势; 侨乡优势; |
工业实力增强; 经济水平提高; 劳动力成本提高; 政策优势不明显 |
主导产业 |
劳动密集型产业:玩具、普通服装制造业等生活消费品生产 |
高新技术产业,如电子信息产业 |
特点 |
工业增长相对缓慢 |
工业产值增长较快 |
影响增长速度的原因 |
投资规模小 劳动密集型产业附加值低 |
投资规模扩大 高新技术产业附加值高 |
◆珠三角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问题 |
对策 |
1.产业升级面临困境 与长三角相比:产业基础较差 科技实力、人才队伍处于劣势; 受南岭阻隔,国内腹地小; |
产业结构调整 (以产业基础较好的广州为基地,发展原材料工业和装备制造业,推动产业升级)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
2.城市建设重复,结构趋同,管理相对落后 |
构建大珠江三角城市群,加强相互分工与合作; |
3.生态环境问题突出 大气污染;水污染;酸雨;耕地锐减;土壤肥力下降 |
各城市制定发展规划;加强规划与管理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环境污染治理;加强外来人口管理 |
◆比较不同地区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模式
德国鲁尔区:煤炭资源开发-----重化工业发展----工业化----城市化
美国硅谷:高等院校集中----高新技术发展----城市化
东北:资源丰富----国有大型企业----工业化----城市化
珠江三角洲:改革开放----外资企业----工业化----城市化
江苏苏南:大城市扩散----集体企业----工业化----城市化
浙江温州:小商品经济发达----私营企业----工业化----城市化
云南德宏:边境----边境贸易----城市化
2.建模:
(1)发展背景和条件
(2)推进过程
(3)问题与对策
五、区域环境问题与发展
------主要突出四种典型的环境问题: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减少、湿地破坏
1.荒漠化问题
典型案例:我国西北地区,拓展案例:非洲、前苏联
◆原因:
物质基础:气候干旱,地表干松,多沙质物
动力因素:气候干旱,风力大,大风天气多
促进因素:植被稀少
人为原因:过度樵采、过度开垦、过度放牧、水资源利用不当,基础设施建设
最根本的原因:人口数量的增长和人口素质不高
◆危害
土地荒漠化,粮食和牧业减产,限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治理措施
生物措施:保护现有植被,营造防护林,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工程措施:设置沙障工程
农业措施:调节农林牧用地关系;退耕还林还草;合理利用水资源;
其他:解决农牧区的生活用能问题等
建模:
原因(具体原因是从物质基础、动力因素、促进因素、人类不合理活动几个角度展开;根本原因都是人口数量、人口质量、)
治理措施: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农业措施等
2.森林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危害、治理措施
典型案例:亚马孙热带雨林 拓展案例:我国西南林区和东北林区等
◆原因:
经济贫困;人口增长过快;商业性伐木;开辟大型农场牧场;基础设施建设
◆危害
对当地:土壤肥力下降,生态环境破坏
对全球:影响全球碳氧平衡,影响气候;影响全球水循环水平衡;减少生物多样性
◆治理措施
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放在首位;采伐和更新相结合;加强管理和宣传;提高环保意识;全球合作,发达国家发挥作用承担责任;发展旅游业等
建模:
1.问题产生的原因:(根本原因是人口数量、人口质量;具体问题具体人为原因) 2.主要危害 3.治理措施(保护、提高环保意识、发扎旅游等)
3.一般分析思路:
4.其余版本内容及案例:
-------水土流失:-----鲁教版
典型案例:我国黄土高原地区;拓展案例,我国西南地区或江南丘陵
◆发生的原因:
自然原因:
物质基础:黄土质地疏松,易被侵蚀(若是丘陵地区,则地形起伏大);
动力因素:降水强度大,多暴雨;
促进因素:植被覆盖少,地质灾害
人为原因:毁林开荒;露天开矿;基础设施建设
最根本的原因:人口数量的增长和人口素质不高
◆危害:
对当地:土层变薄,肥力下降,农业减产;生态环境恶化,直接或间接诱发和家具自然灾害
对河流中下游:泥沙量增大,泥沙淤积,河床抬高;加剧洪涝灾害
◆治理措施:
生物措施:禁止滥砍滥发,植树造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工程措施:“固沟”、“护坡”,打坝淤地,缓坡修水平梯田
农业措施:合理调节农林牧用地关系;压缩耕地;扩大林草面积;平整土地、加强田间管理、科学施肥、滴灌喷灌等,---提高土壤肥力、保持水土、发展生产
--------湿地破坏:-----湘教版
典型案例:我国洞庭湖地区 拓展案例:我国东北沼泽地破坏
湿地概念: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湿地包括:沼泽、滩涂、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海区,也包括河流、湖泊、水库、稻田等。
◆原因----过度围湖造田;过度开垦,导致湿地面积缩小
◆危害
降低其:调节气候的功能;涵养水源、调蓄洪水的能力;净化水中污染物的能力;维护生物多样性的功能
◆措施:----禁止围垦;有计划地退耕湖还湿地;发展观光旅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