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互动】我对当前教学案使用的看法
发布时间:2011/4/26 11:45:19 作者:无 浏览量:812次
会诊当前课堂问题,做而论道。
纵观我们目前使用的导学案,本人觉得明显存在以下两个误区:
1.导学案展示的仅是老师的授课意图。这就是导学案和教案关系处理不到位所致,突出表现为导学案就是教案,应有的观念是导学案是针对学生的,“导”----是引导学自主学习的关键,“学”----是课堂教学行为的核心,“案”-----是教师提供给学生的自学文本设计。为什么我们的课堂出现不了大家或自己心目中所期待的学生主体自动自发自主学习的场景?核心问题就在于导学案问题太大。
我个人认为评价的标准在于:学生是否能够拿到你的导学案进行自主学习,如果脱离不了不了老师,那么,我说这种设计可能是失败的。
2.导学案成为习题集。这种现象在理科可能更为普遍,浏览我校当前所编制的导学案,我发现要么是简单的机械填空,即把课文中老师认为关键字词挖出来,然后让学生再填一次,这是新课教授司空见惯的方法,现在进行反思:“不就是鼓励学生把课本看了一遍吗?”更何况,这种简单机械劳动会让习惯性偷懒“抄袭”。授课时再在这里设计几个问题罢了。要么就是堆集一些问题,当然这些问题可能会有一个隐形的类型或者主线的贯穿,不过这些习题往往是学生很难自主学会的。
我承认高中课程的部分内容仍需要讲授式,但毕竟只是部分,关键是我们做成了全部。这样带出的突出问题表现为,我们对于课堂情境创设缺乏研究,对于理科的探究教学把握不住本质,学生反思能力得不到提高(比如说,“错题集”往往是需要老师强行推行的),我们总是把学生调整不到悱愤状态。静下心来想想,我们的课时中有多少时间都是在“无休止的反复”,课时不够的折射的就是我们效益不高,把本该学生做的都包办了起来。
导学案的突出价值在于调动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也就是学生对这门课有兴趣,而老师包办的结果是学生缺少“品”的情趣。我想每位老师都可能有这样的经历:有些难题总有学生能够做出来,而这个时候你如果能够放大这部分学生的功能,让他们走向前台,我想这就可能是课改所需要的,反之,如果您还是滔滔不绝。我想这部分学生的兴趣与热情在不久的将来就会凋谢。
面对课改,我的看法是要立足于“改”,正所谓“变则通,通则活”,思考、实践、改良、迁移也许是盘活课堂的常态方式。
上一篇:【教研成果】什么是绿色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