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成果】课堂的流程与文化
发布时间:2010/12/23 9:12:27 作者:无 浏览量:868次
课堂的流程与文化
南京市天印高级中学 王新文
我的观点的出发点:在我眼里课堂流程是更切近教师的词汇,就是一节课设计哪些环节,这些环节按照何种次序排列,从而达到高效的教学效果。它比课堂教学模式更容易被理解并接受。这里的文化是否指课堂文化,如果是课堂文化则这个范围太大和课堂流程难以对接。
首先,课堂讲流程是必需的。有了流程学生就知道何时参与课堂,问题可以通过哪些途径解决,何时表达自己的观点等,流程是秩序,秩序催生高效。流程应该有大框架。比如,我校(高中)化学课堂采取“学生依据导学案自学(课前)→课堂互学(组内解决)→交流质疑(班级解决)→教师讲解→随堂检测”的流程(简单地说就是“独学→互学→测试”)。尽管流程可以更精细更有学科特色或年纪特征,但是如果流程太细太多则反而成为学生的羁绊,因为学生应对的不是一个老师,更何况课堂是学生的舞台,所以流程的核心是“下放学习权,给学生时间和空间”,教师的主要作用“引导、诱导学习行为,立足学习效益”。
其次,大框架中应有小框架。课型不同则小框架应不尽相同。这里除了环节有差异之外还有时间的分配比例问题,比如,高三复习课可以“独学→互学→实战”三个环节,但是时间应侧重于独学和共性问题的解决;对于初高中衔接较为切近的新授课则用“导入→展示→质疑→思考→讲解”是不是更高效些;对于侧重于“个性(各组)”的探究课难道要“求同”后全班进行一个实验吗?那么课堂流程就得是“问题鉴定(杜绝低效乃至无效探究)→探究→交流→新问题与解答”。
第三,流程不能成为枷锁。比如,高中化学中微观领域或者抽象度高的知识,放权给学生往往只看热闹不出效果,这时就适宜采取讲授式,采取精讲精练边练边讲。
其实,课堂的流程可以通过导学案进行精心设计,这样学生很清楚先干什么再干什么。当然不要用导学案禁锢学生的思维,能让学生提问的教师就不要问(可以借助检测暗示学生如何思考),反对将导学案设置成“练习集中营”或“问题答题卡”。
我想课堂文化可以用4个关键词来概括:“聆听、针对;问题、学生”。
第一,每个课堂中的人都要学会聆听,然后能针对发言不足用凝练的言语提问或概括。聆听和针对直接指向高效,同时也是对每个学生每位老师的尊重,这也是对教师“麦霸”或“粗鲁”的限制,实践证明这是完全可以训练得到的。
第二,问题要是学生的问题,问题要以学生解答为主。教师的功力就体现在问题的设计上,“问”的时机和“深浅”的把握中,问题不是臆想的不是假想敌,要是真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