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资料】《太平天国运动》导学案
发布时间:2010/12/13 14:09:22 作者:无 浏览量:1037次
第11课 太平天国运动
【学习目标】
1.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金田起义、定都天京和北伐、西征
2.理解《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知识结构】
一、阅读教材“从金田起义建国到定都天京”和“《天朝田亩制度》的颁布”回答下列问题:
1.哪些因素促成太平天国运动爆发?
试一试:马克思曾指出:“推动了大爆发(太平天国运动)的毫无疑问是英国的大炮……”,这说明
A.英军入侵直接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 B.英国军队协助清军绞杀太平天国运动
C.英国军队援助太平军反抗清政府统治 D.鸦片战争激化了近代中国的社会矛
2.前期的斗争:
金田起义(_____年,______领导) 定都_____(即今_____),与清廷对峙 颁布《天朝田
亩制度》 西征(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北伐(结果:大败________________,太平天国进入______时期)
3.《天朝田亩制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谈谈你对它的看法?
二、阅读“天国悲剧”,回答下列问题:
1.了解“天京变乱”的经过,结合“学思之窗”,思考:这场内讧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
2.《资政新篇》的作者是谁?结合其主要内容分析有何历史地位?
试一试:太平天国中颁布了两个纲领性文件,即《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其中,它们关于社会经济的主张( )
A. 互相矛盾 B. 大同小异 C. 完全一致 D. 互为补充
3.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标志和原因是什么?
试一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大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巨大、波澜壮阔的一场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 ——《中国近代现代史》
材料二:“显然,太平天国就是中国人的幻想所描绘的那个魔王的化身”,而“这类魔王是停滞的社会生活的产物”。 ——马克思《1860年中国纪事》(1862年)
材料三:“洪秀全和太平天国如果统一了中国,那就要使中国倒退几个世纪!”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
结合所学回答:上述材料对太平天国运动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其各自的认识角度是什么?请为这两种观点阐述各自的理由。(分别从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作用和局限性的角度思考)
【知识结构】
【当堂检测】
1. 洪秀全为发动群众而创立了拜上帝教以后,势力发展迅速,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 人民群众愚昧落后,迷信思想严重 B.人民渴望平等平均
C.外国宗教势力对中国影响极大 D.当时阶级矛盾尖锐
2.定都天京后,洪秀全颁布法令:“贵贱宜分上下,制度必判尊卑”。说明洪秀全 ( )
A.背叛了农民革命事业 B没有摆脱封建传统观念的影响
C要限制杨秀清的野心 D为了完善农民政权的法律性
3.《天朝田亩制度》中绝对平均分配方案无法实现的根本原因是 ( )
A.当时军事斗争紧张,客观环境不利于实施 B.中外反动势力日趋勾结,敌我力量悬殊
C.违背了农民小生产者、小私有者的本性 D.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其失去了时机
4. 首次在中国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的先进中国人是 ( )
A. 洪秀全 B. 孙中山 C. 林则徐 D. 洪仁玕
5.下列太平天国的主张,直接体现抗灾意愿的是 ( )
选项 |
A |
B |
C |
D |
《天朝田亩制度》内容 |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 |
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 |
凡天下田,丰荒相通,此处荒,则迁彼丰处 |
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 |
《资政新篇》内容 |
统一政令,依法治国 |
听取社会舆论;反对迷信 |
兴办保险事业 |
兴办医院和慈善机构 |
6.图为一位同学的课堂笔记,记录了对某一历史事件的不同评价,据此,推断他学习的内容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 D.北伐战争
7. 1853年,英国一家报纸曾登文指出:“叛乱运 动的最后成功将是敌视在中国的外国人的信号,我们的损失将是很大的,我们的所得将是零。”①文中所指的叛乱是太平天国运动 ②表明该运动的斗争的主要对象是外国侵略者 ③暗示太平天国运动面临双重敌人 ④说明侵略者极端仇视中国革命 ( )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8.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实际影响最主要的是 ( )
A.废除了南方几省的地主土地所有制 B.加剧了清王朝的衰落和崩溃
C.推迟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 D.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方案
9.与以往的农民战争相比,太平天国运动新的时代特点表现在 ①运动规模空前 ②反封建同时反侵略 ③《天朝田亩制度》的平均主义理想 ④《资政新篇》的资本主义色彩 ( )
A.①②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10.太平天国面对着“中国历史上农民战争所不曾有的新情况。”这个“新情况”是指 ( )
A.尖锐的阶级矛盾 B. 满汉地主武装的共同镇压
C.中外反动势力联合进攻 D. 内讧而导致力量削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