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资料】台湾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发布时间:2011/3/7 10:56:19 作者:无 浏览量:1209次
高級中學歷史課程標準
第一 目 標
壹、 啟發學生對歷史的興趣,俾能主動學習歷史,吸取歷史經驗,增進人文素養。
貳、 引導學生了解歷史知識的特質,使其認清歷史變遷對時代的重要性,以強化其思考與分析能力。
參、 引導學生思索人我、群我的關係,以培養學生對社會、民族、國家的認同感與責任心。
肆、 培養學生具有開闊的胸襟及世界觀,使能以更寬廣的角度思索中國歷史文化在世界歷史文化中之地位。
第二 時間分配
第一學年第一、第二學期講授,每週三節。
第三 教材綱要
壹、中國歷史的起源
貳、古代封建社會
一、封建體制的形成
二、禮樂、宗法與井田制度
參、先秦的劇變
一、封建的崩潰
二、農工商業發達
三、百家爭鳴
肆、大帝國的規制與運作
一、封建到郡縣
二、君權與相權
三、道統與政統
伍、草原游牧民族的生活與文化
一、生活方式與社會組織
二、政治制度與對外關係
陸、門閥政治與士族社會
一、南朝的政治與社會
二、北朝政權與漢人高門
三、士族的思想、信仰與生活
柒、民族融合與文化交流
一、民族融合與國力壯大
二、東亞與中亞的文化交流
三、西北與西南的民族與文化
捌、從中古到近世的變革
一、從部曲到佃戶
二、經濟與生產力的提昇
三、佛、道與理學
玖、士大夫精神與庶民文化
一、士人從政的抱負
二、城市生活的新貌
拾、明清之際中國與西方的直接交通
一、海上交通與商業昌盛
二、西教與西學
拾壹、鴉片戰爭前的中國
一、高壓統治與閉關自守
二、中外貿易及其問題
拾貳、台灣的開發與經營
一、移墾與開發
二、政治演變
三、社會生活
拾參、外力衝擊與晚清變局
一、不平等條約與領土喪失
二、內部動亂
三、自強變法與革命
拾肆、台灣建省與乙未割讓
一、建省前後的建設
二、乙未割台與台民抵抗
三、對日本統治的抗拒與調適
拾伍、民國初年的內憂外患與政治演變
一、中華民國的建制
二、內憂外患
三、政治演變
拾陸、民國初年的經濟社會與文化
一、經濟建設
二、社會變遷
三、文化發展
拾柒、抗日戰爭與中共政權的建立
一、抗日戰爭
二、國共勢力的消長
三、中共政權的演變
拾捌、「台灣經驗」的建立
一、台灣光復的政府遷台
二、民主憲政的發展
三、經濟的成就
拾玖、台灣社會文化的變遷
一、教育的推展
二、社會的轉變
三、文化的演進
四、未來的展望
第四 實施方法
壹、教材編選之要領
一、 教材內容宜與國中教科書相銜接並配合,尤須盡量避免重複。凡國中教科書已言之甚詳者,只須強調該史實的因素、成敗、得失及影響等。反之,若國中教科書語焉不詳者,則應加以增補,加強內容的深度。
二、 教材內容須配合學生的程度,難易適中,使教師易教,學生易學,編寫時務求段落分明,文句簡潔流暢,避免繁瑣枯燥的敘述。教材中插圖的安排,宜質量並重,以輔助說明,加深學習的印象,增進學習的興趣,並提高學習的效果。
三、 教材的編寫,宜注重激發學生思考判斷的能力,視需要多作比較及分析。
四、 敘述史事宜注重比較異同及其對於現代生活的影響,以啟發並增強學生立身處事、適應現代生活的能力。
五、 教材的編寫,應增加現代史、社會、經濟史等的比重,略減上古史、政治史等的分量。
六、 教科書課文中盡量避免直接引用原始資料的文字,引用時應注明出處,或於注釋中略加說明。
七、 教材所用年代,以歷代紀元為主,重要年代下附注西元。
八、 外國人、地、物譯名,以部頒統一譯名為準;無統一譯名者,以最適當、最通行者為準,均須於初現時附注英文原名。
九、 教科書末應附歷代帝系表、大事年表。
十、 教科書的編輯,應注意教材分量與教學節數的配合。每冊的章節數應依上下學期的教學節數而規畫,每堂課以能講授一節為準。
十一、 教師手冊應配合教科書,提供補充資料與相關文獻等,以利教師教學參考之用。
十二、 教師手冊的編寫體例,應採索引式為宜,即針對教科書中之特殊事件、人物或名詞詳加補充說明,而非課文的擴大。
十三、 教師手冊應與教科書同時出版,俾便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
十四、 為輔助教學,加強教學效果,宜配合課本教材內容,編印有關本國歷史地圖。
貳、教學要點與方法
一、 宜充分利用地圖、圖表、幻燈片、投影片、錄影帶等教具輔助教學,藉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進教學的效果。
二、 宜就史事的原因、經過、結果、意義與影響等闡明啟發,以培養學生正確的認識,不重孤立事件的詳盡敘述,亦不求年代、人名、地名的強記。
三、 宜就歷史事件的成敗得失、歷史人物的忠奸善惡,指導學生作深入的探討,以養成分析綜合與理性思考、正確判斷的能力。
四、 宜就性質相近的古今、中外史實對照比較,詳加分析,藉使學生明瞭時代變遷的趨向、文化演進的大勢及中外歷史發展的異同,以培養學生鑑往知來、會通中外的能力。
五、 宜鼓勵並指導學生閱讀文獻典籍,或參觀文物古蹟,以培養研究的興趣與科學的精神。
參、教學方法與過程
一、 每一單元教學之前,必須編訂教學計畫,準備或製作教具;然後運用適當的教學法實施教學,提供補充資料,整理教材內容,並舉行成績考查,以檢討教學成效。
二、 教學時應依教材性質,酌採下列方式,以增進教學之效果。
(一) 講述:將史實的先後、輕重、大小、因果及影響清楚地陳述。
(二) 小組討論、辯論:設計問題,供作討論或辯論,使學生利用已學知識去分析、比較,再提出合理的解釋。
(三) 模擬遊戲、角色扮演:藉著對歷史情境或人物的模擬、扮演,使學生洞察歷史發展的過程。
(四) 應用媒體、電腦:運用地圖、圖表、幻燈片、投影片、錄影帶、電腦等,以為輔助。
(五) 參觀訪問:就近參觀文物、古蹟或訪問地方耆宿、專業人員。
(六) 計畫專題:透過教師的指導、鼓勵,使學生在限定期間內,深入探討自訂之專題,激發其主動學習的精神。
肆、教具及有關教學設備
為提升教學品質及教學效果,各校應成立歷史科專科教室,並隨時充實教學資源,例如:
一、歷史大掛圖。
二、歷代都城疆域圖。
三、重大史事演進歷程表。
四、古人生活狀況、古代器物之模型、圖片或畫片。
五、傳統建築、園林及都城之模型、圖片或畫片。
六、歷代碑帖、名畫的影本、拓片或圖片。
七、相關之參考文獻及書籍資料。
八、有關歷史教學的幻燈片、投影片、錄音帶、錄影帶、電腦軟體等。
九、各種視聽教學設備,如:幻燈機、投影機、錄放音機、錄放影機、電腦等。
伍、各科教材或單元間之聯繫與配合
歷史教學須注重科際的整合,尤應與三民主義、公民、國文、地理及選修科目社會類各科等保持密切聯繫,以求內容的配合與一貫,並避免教材重複或解釋不一等缺失。
陸、教學評量
一、教學評量應力求多元化、立體化,可酌採下列方式:
(一)課堂口頭問答。
(二)定期考查。
(三)課外作業:如製作圖表、撰寫讀書心得報告、專題報告等。
(四)動態活動:如舉辦辯論比賽、話劇表演、分組討論、口頭報告。
二、對特殊潛能或具有學習障礙的學生,予以個別輔導或實施補救教學。
高級中學世界文化(歷史篇)課程標準
第一 目 標
壹、 明瞭近代人文思想、政治思潮及大眾文化,以增進對世界文化的認識。
貳、 明瞭近代社會中的種族、階段和兩性關係,以建立多元文化的世界觀。
參、 明瞭文化的變遷及影響,以培養歷史的思維方式。
第二 時間分配
本課程供第二學年講授,每週二節。
第三 教材綱要
壹、世界史觀與歷史的思維
一、世界史觀與世界秩序的關係
二、多元文化與歷史的思維
貳、工業革命與法國大革命以來的世界
一、十八世紀以前的歷史發展
二、工業革命與法國大革命
三、近代社會及文化的變遷
參、近代政治與社會思潮
一、民族國家的形成與發展
二、近百年世界秩序的變遷與重整
肆、物質材料的進步
一、金屬對近代文化的影響
二、非金屬對近代文化的影響
伍、資訊傳播媒體的普及
一、報刊與影視
二、通訊與電腦
陸、日常生活與大眾文化的變遷
一、現代資本社會的民生
二、教育的普及與大眾文化
柒、人文思想與文化價值
一、人文思想與進步史觀
二、現代思潮與文化價值的認同
捌、世界文化的交流
一、多元文化的種族、階級和兩性關係
二、世界文化的交流
第四 實施方法
壹、教材編選之要領
一、 本課程的編排,配合新編高三選修科目「歷史」中有關世界文化史部分,考量知識內容的連貫性和認識層次的階段性,並避免二者內容的重覆。
二、 原則上以工業革命與法國大革命以來的世界文化為重,而且「略古詳今」。
三、 以專題方式撰寫,注重變遷的意識;但不是按年代次序編排。
四、 所敘述的歷史論題應求精求簡,以便充分說明,並兼顧全書的可讀性;同時,避免過多人物和事件的堆砌。
貳、教學方法
一、 講述:教師應隨時針對本課程的教學目標,並扣緊每章的內容主旨,避免每節之間的斷裂及整個內容的支離破碎。
二、 專題研究:鼓勵學生,自擬與教材內容相關的專題,在限定時間內,撰寫短篇研究報告,必要時於課堂中宣讀,與同學討論。
三、 小組討論:設計問題,供學生分組,先行收集資料,彼此討論及提出綜合結論。
四、 課堂討論:舉例討論近代世界文化與我國文化的關係,我們的日常生活與世界其他地區有何主要的異同,及其歷史文化背景的所在。
參、教具及有關教學設備
一、 教具宜求多元化,凡地圖、圖表、幻燈、投影、錄放音(影)機、電腦等均可以為輔助。
二、 宜設立專用教學教室,以提升教學品質及教學效果。
肆、各科教材或單元間之聯繫與配合
高二學生世界文化科目除(歷史篇)之外,尚有(地理篇),教學時宜保持聯繫,力求整合,並避免重複。
伍、教學評量
一、定期測驗評量:測量題目應重理解及歷史思維,避免記憶不必要的細節。
二、課堂討論:包括口頭問答等及小組討論。
三、專題研究的評量:應重獨立思考、綜合組織的能力,避免機械式的剪輯抄寫。
四、對特殊潛能或障礙學生,予以個別指導或實施補救性教學及測驗。
高級中學選修科目歷史課程標準
第一 目 標
壹、中國文化史
一、 明瞭中國文化的起源與發展,以及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促進學生對中國文化的瞭解與關懷。
二、 瞭解歷代重要典章制度的演變,以及學術思想、宗教信仰、文學藝術及科學技術等方面的成就,啟發學生的文化意識。
三、 瞭解傳統中國文化兼容並蓄的精神,以及近代中國文化的變遷與新文化的發展,激發學生能主動思考中國文化的價值與現代意義。
貳、世界文化史
一、掌握人類思維方式的發展,以瞭解世界文化的整體演變。
二、重視各區域的文化特質,以培養文化交流中的正確態度。
三、認識文化思潮的變遷,以增進思考理解的能力。
第二 時間分配
第三學年每週授課三節,其中第一學期講授中國文化史,第二學期講授世界文化史。
第三 教材綱要
壹、「中國文化史」部分
一、中國古代文化的誕生
(一) 中國文化的起源
(二) 文字的發明與演進
二、民族的融合
(一) 融合的過程
(二) 融合的意義與影響
三、典章制度
(一) 政治
(二) 財經
(三) 軍事
(四) 教育與考選
四、學術思想的演變
(一) 先秦諸子
(二) 經學與玄學
(三) 理學與樸學
(四) 西學東漸
五、文學、史學與藝術
(一) 文學的演變與成就
(二) 史學的光輝
(三) 藝術的成就(書法、繪畫、建築、雕塑等)
六、科學與技術
(一) 中國的科學思想
(二) 傳統科技的成就與影響
(三) 近代科技的發展
七、宗教信仰
(一) 多神的宗教信仰
(二) 佛教
(三) 道教
(四) 回教與基督教
八、社會與經濟
(一) 農業與農政
(二) 工藝與商業
(三) 社會結構
(四) 社會生活
九、現代的文化變遷
(一) 舊學與新知
(二) 傳統與現代化
(三) 今日與未來
貳、「世界文化史」部分
一、「神話思維」的時代
(一) 石器時代的社會與文化
(二) 古代兩河流域和埃及的文化
二、人文思想興起
(一) 兩河流域帝國的更迭及其文化
(二) 古印度文化
(三) 希臘文化
三、大帝國的出現及文化交流
(一) 希臘化時代
(二) 羅馬時代
四、世界三大宗教的興起及影響
(一) 早期基督教的發展
(二) 拜占庭帝國的文化
(三) 中古時代前期的歐洲
(四) 回教的興起與阿拉伯世界的文化
(五) 佛教的傳播
五、十一至十五世紀的社會與文化
(一) 歐亞草原民族對世界文化交流的影響
(二) 東南亞地區的文化
(三) 美洲的文化
(四) 歐洲社會與文化的變遷
六、近代西方文化的興趣
(一) 商業資本社會的形成
(二) 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
(三) 近代科學的興起與啟蒙運動
七、近代西方文化的發展及其問題
(一) 浪漫運動的興衰
(二) 新興社會階層及其對工業文化的回應
(三) 科學主義及工業資本社會的優勢
八、當代世界文化
(一) 一八八○至一九三○年代的思潮
(二) 現代化的理論與實際
(三) 當今世界文化的展望
第四 實施方法
壹、教材編選之要領
一、 教材內容須配合學生的程度,難易適中,使教師易教,學生易學。編寫時務求段落分明,文句簡潔流暢,避免繁瑣枯燥的敘述。教材中插圖的安排,宜質量並重,以輔助說明,加深學習的印象,增進學習的興趣,並提高學習的效果。
二、 教材的編寫,宜注重激發學生思考判斷的能力,視需要多作比較及分析。
三、 敘述史事注重比較異同及其對於現代生活的影響,以啟發並增強學生立身處事、適應現代生活的能力。
四、
中國文化史教材編寫宜兼顧生活現實,配合鄉土教材,使學生不僅拓展知識領域,且增進文化生活之能力。
世界文化史教材編寫旨在綜論石器時代以來的世界文化;以人類的思維取向為主軸,兼顧各時代的文化交流。並應注重每個時代的文化交流,及避免歐洲中心論的桎梏。
五、 教科書課文中儘量避免直接引用原始資料的文字,引用時應注明出處,或於注釋中略加說明。
六、 中國文化史教材所用年代,以歷代紀元為主,重要年代下附注西元。
七、 外國人、地、物譯名,以部頒統一譯名為準;無統一譯名者,以最適當、最通行者為準,均須於初現時附注英文原名。
八、 教師手冊應配合教科書,提供補充資料與相關文獻等,以利教師教學參考之用。
九、 教師手冊應與教科書同時出版,俾便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
貳、教學方法
教學時應依教材性質,酌採下列方式,以增進教學之效果:
一、 講述:教師應隨時針對本課程的教學目標,並扣緊每章的內容主旨,避免每節之間的斷裂及整個內容的支離破碎。
二、 課堂討論:在教師引導下,學生針對課程內容的問題提出意見,互相討論。
三、 小組討論:設計問題,供學生分組,先行收集資料,彼此討論及提出綜合結論。
四、 專題研究:鼓勵學生,自擬與教材內容相關的專題,在限定時間內,撰寫短篇研究報告,必要時於課堂中宣讀,與同學討論。
五、 應用多元媒體:運用地圖、圖表、幻燈片、投影片、錄影帶、電腦等,以為輔助。
六、 參觀訪問:參觀文物、古蹟或訪問相關人士。
參、教具及有關教學設備
為提升教學品質及教學效果,各校應成立專科教室,並隨時充實教學資源,例如:
一、歷史大掛圖。
二、歷代都城疆域圖。
三、重大史事演進歷程表。
四、古人生活狀況、古代器物之模型、圖片或畫片。
五、傳統建築、園林及都城之模型、圖片或畫片。
六、歷代碑帖、名畫的影本、拓片或圖片。
七、相關之參考文獻及書籍資料。
八、有關視聽教學設備,如:幻燈機、投影機、錄放音機、錄放影機,電腦等。
肆、各科教材或單元間之聯繫與配合
本教材在縱的方面應銜接國中及高中歷史,在橫的方向應與國文、地理、公民、三民主義、音樂、美術等科目密切聯繫,並避免重複。
伍、教學評量
一、教學評量應力求多元化、立體化,可酌採下列方式。
(一) 課堂口頭問答。
(二) 定期測驗:測量題目應重理解及歷史思維,避免記憶不必要的細節。
(三) 課外作業:如製作圖表、撰寫讀書心得報告、專題報告等。
(四) 動態活動:如舉辦辯論比賽、話劇表演、分組討論、口頭報告。
二、對特殊潛能或具有學生障礙的學生,予以個別輔導或實施補救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