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教学研究>>研究团队>>文章内容
高考地理综合题解题技巧

发布时间:2013/5/12 13:53:10 作者:赵跃成 浏览量:899次

一.近几年高考综合题得命题趋势简析

纵观近几年的地理高考综合题,主要有以下几种趋势:
  1.试题立足于地理主干知识的考查,不偏不怪。注重对基本原理和规律的整体把握以及主要观点和方法的综合运用,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重要性。
  2.提供新型的图像,或提供变式图像和模型,或提供新的地理知识,要求考生在新的情境下,利用试题提供的信息材料,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处理寻找到问题的答案。
  3.试题以反映现实和热点问题的“新材料、新情景”为载体,考查学生关注社会现实的意识和理论联系实际的素养,并体现培养学生时代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教育价值观。

二.解题过程中,学生常见的几种答题“误区”

1.用现象解释现象
  现象是事物本质的外在表现,它与本质之间往往不能构成一一对应的关系(例如,一因多果或多因一果的情况),而且作为事物的外在特征,它与另外事物的外在特征不可能构成本质上的因果关系,因而也就不能直接用一种现象去解释另一种现象了。这就需要以“基本原理”为连接中项,将相互关联的现象连接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推理过程。
  例如:青藏高原上太阳能资源丰富,为什么?有的学生将其回答为青藏高原地势高。“地势高”和“太阳能资源丰富”是两种现象。这两种现象之间有一定关联。题目要求分析出形成这种关联的内在原因,这就必须借助“基本原理”实现;“地势高”意味着“空气稀薄”,而“空气稀薄”又意味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是原理,“地势高”是现象,现象通过原理与另一现象发生关联。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应为青藏高原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

2.用原理代替分析,答题不到“位”
  原理是决定事物本质的基本原则和理论,它具有普遍性和一般性。利用原理分析问题时,必须讲清楚原理对问题的影响过程或途径,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将原理扩散开来。
  例如:崇明岛因泥沙沉积而不断扩大,它最终将与河流的哪岸相连?为什么?有的学生回答为:左岸,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河水会向右偏转。“偏转作用”是基本原理,答案只将原理答出来,没有进行具体的分析,河水向右偏转后为什么就会导致小岛与左岸相连呢?这些没有在答案中体现出来,答案中左岸是哪一岸也没有明确地表达出来。该题的正确答案应为北岸或左岸,因为该河流位于北半球,河水在流动时,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向右偏转,因而南岸侵蚀严重,北岸泥沙堆积量大。

3.用概括代替具体,只用套话
  所谓“具体”,就是要求答案与问题之间保持很好的对应性,使题目对于答案而言不具有“容他性”,即该答案只适用于该题目,对其他题目不适合。对于具体问题的分析不应止于说到,还要做到说尽、说细。
例如:分析美国东北部工业区发展的有利条件(   )
  A.资源和能源      B.交通运输方面    C.农业方面        D.历史方面
  分析一个具体工业区发展的条件,不能使用过于概括的语言,应该更加具体一些,要具体回答出“如何有利”。

4.不明命题者意图
例如:读我国沿北纬30°的地形剖面图,简要分析A处冬季气温比同纬度的东部地区气温高的成因。
学生的答案有以下几种:
  ①A地区受冬季风影响较弱。
  ②A地区北部有高大的山脉——秦岭阻挡,受冬季风影响较弱。
  ③A地区为四川盆地,北部有高大的山脉——秦岭阻挡,受冬季风影响较弱。
  当然是越是后面的表述越具体,越能体现你的思维过程。应坚持的原则:“能具体则具体”。但对于一般规律性的东西,不能用具体的事实来代替。

5.答题不规范
  地理开放性试题虽然具有一定的自由度,在答题过程中应该尽量使用规范性、地理性语言,如地理名词、术语等,这是答题是否好的一个标准。许多开放性试题运用的是教材以外的知识和材料,表面看来出乎意料,实际却在情理之中,即“题在书外,理在书中。”因此,回答问题时要注意反馈教材的相关信息,从而使答案尽可能切中要害。

三、综合题解题途径

    经过几年对高三模拟考试和高考的研究,我发现其实在解答地理综合题过程中其实也是有规律可行的,并不是一味的死记硬背一些原理、意义和影响等,然后在答题过程中“死搬硬套”,现我将解答综合题的思路图展现如下:

试题情境

(文字、图表)

获取解读

地理信息

调动运用地理知识

(原理、规律、方法、

观点、理论)

答案

有效

 

信息

判断、推断、

归纳、预测、

分析、说明、

评价、反思

语言表达

试题设问

      问题是在碰到具体地理综合题时如何将以上的“网络图”应用到实际的解题过程中去,真正达到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的高度,我现将地理综合题的解题思路分为“解题三部曲”来进行简要的阐述:

1.解题三步曲之一:审题

审题是应试第一关。“审”就是阅读、琢磨、推敲。 审题的目的是理解题意、明确问题。实质就是领会或揣摸命题人的意图。其能力要求是获取有效信息。如何获得题目有效信息必须做到如下图所示:

圈点关键词语

重视隐性信息

确定问题指向

 

 

审题 要领

认真审题,找“关键词”和“限制语” ,把握设问的中心,理解命题意图,明确答题的方向,切忌答非所问。答案往往就在于对材料信息的分析之中,所以要重视对图像、表格、文字材料的分析,结合大脑储备信息,对这些信息进行有效提取和加工。

2.解题三步曲之二:解题

解题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在正确理解题意的基础上,思考问题答案。解题的关键是:明确答题范围和要点。解题的能力要求处理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这一步骤容易被忽视)如何在解题过程中轻松的把握命题老师的意向必须做到如下图所示:

 

解题要领

展开联想

求助图示

排列要点

 

  在具体解题过程中,如何灵活应用已有的知识点,必须明确的分为三步:

首先,分析问题----找到问题的关键词,把握住问题的“心脏”,提取最有效的参考资料.同时,要认清题目问题的考察方向,走入正确轨道。

其次,理清思路----解答问题有时可以“顺藤摸瓜”,从一条已知的线索中一点一点的寻求到根源,同时,知识的合理迁移是一项基本的地理技能。

最后,组织表述----凡有“原因、成因、原理、分析”等字眼的设问,表述时都需要条理性、层次性地回答,同时,答案的表述要符合题目的要求,全面而又准确。

3.解题三步曲之三:答题

答题是把解题中的答案要求用文字或图象方法表达出来。基本要求是清楚、准确、简明、完整、有序 ,答题的关键是:正确运用术语,其能力指向是描述或阐述、论证问题。如何在答题过程中能有效、精确的组织自己的语言必须做到如下图所示:

 

答题要领

层次分明

应用术语

表达完整

 

老师在平时做题、练题、讲解的过程中,必须关注学生答题的规范性,避免因为语言的组织不到位而造成大量失分现象的出现,那么在具体的考试答题过程中,学生应该如何组织和规范自己的答案呢?我觉得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分点----地理综合题的解答,最忌讳就是“胡子眉毛一把抓”,既不美观也容易失分。所以学生答题过程中,老师一定要倡导:能分大点分大点,能分小点分小点,大点包含小点。

其次,术语----同样一个题目不同学生,其表达的途径和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的言简意赅,有的套话连篇。所以老师在平时训练的时候要注重学生对一些地理专业术语的应用,这样既显示学生的地理水平也能言简意赅得表达自己的意思。

最后,回归----地理综合题是结合了材料、表格和图形而设置的,很多问题都是紧扣题目的,例如:从图中可知、据图回答等等一系列的问法。如果学生答题过程中出现了“有图等于没图”,那么得分率一定佷低,所以平时答题过程中,一定要和学生强调:你的答案一定要紧扣材料和图形,不能脱离“实际”。

四、结束语

美国数学家乔治·波利亚曾经说过一句话:一个想法使用一次是一个技巧,经过多次的使用就可以成为一种方法。希望老师和同学在以后做到地理综合题过程中,通过自己的小结和反思,能够总结出一类题型的解题技巧和思路,也希望我的想法和见解能帮你们在今后的解题过程中有所帮助。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南京市天印高级中学 地址:南京市江宁区东山街道上高路199号 邮编:211100

联系电话:52130500 招生QQ:2214673437 您对网站意见或建议请留言 njtygz@sina.com 技术服务:教育技术室

备案号:苏ICP备2021048345 苏公网安备320115020104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