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以“图”作“途”浅析高中地理复习之图示记忆法
--以“直射点移动图”为例
发布时间:2013/5/12 13:55:06 作者:赵跃成 浏览量:939次
【摘要】高中的地理学习知识点较多而且有的知识点较为繁杂,其中高中地理科目最大的特点就是无论课本还是习题中图示和图例非常多。一张正规的高考地理试卷各种地图不下20幅,所以加强对地理地图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点的掌握和应试能力的提高。本文就是以“地图”为“途径”来阐述地图在高中地理复习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
【关键词】 地图 复习 途径
提高学生读图能力是提高地理成绩乃至文科综合成绩的重要环节,而读图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要靠日积月累,所以我们要做到多见多看、多画多练、多思考、多总结。在高中地理一轮复习中,经常思考、经常揣摩的同学会发现一个现象:原来高中地理复习中有很多难以理解和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完全可以通过一幅图形或图例来寻找其知识点内在的联系,以加强记忆。这种“图示记忆法”不仅强化了学生对地图的掌握,又可以帮助学生寻找出知识点脉络中的内在联系,一举两得。下面,我就以“直射点移动图”来阐述我的观点。
在高三一轮复习中,人教版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这一节是高考复习的一个难点,这节主要讲到两个方面:一是地理的自转,二是地球的公转;两个知识点都涉及到了大量的知识点和图形,是很多学生尤其是女生在复习中一个比较头疼的问题。其实,细心的学生和老师会发现这节虽然图较多知识点较难但其内在联系却非常强,而且地球的公转这一知识点完全可以通过“直射点移动图”两理清知识强化记忆。
在复习地球公转中老师经常会讲到或用到这样一幅图形,如下:
A |
E |
D |
C |
B |
这一幅“直射点移动图”就可以将太阳公转所造成的昼夜长短变化、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和四季的形成三点意义的知识点全部囊括其中,而且联系紧密,让学生对这类知识点的掌握可以举一反三,在轻松的环境下复习,在愉悦的心情下体验成功,下面我就将这个分析过程进行描述,阐述自己的观念。
一、论“点”找联系
图中A点为北半球每年春分日,日期3月21日;B点为夏至日,日期6月22日;C点为秋分日,日期9月23日;D点为冬至日,日期12月22日。
当直射点位于A点时,为北半球春分日,日期3月21日,直射点位于赤道之上(纬度为00)。此时,全球昼夜平分,昼长等于夜长都为12小时,全球正为太阳高度角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而C、E点直射点也位于赤道之上,除了日期和节气与A不同,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角完全与A点一致。
当直射点位于B点时,为北半球夏至日,日期6月22日,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之上(纬度为23026,N)。此时,由于直射点位于北半球所以北半球昼大于夜,而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北极圈出现极昼现象,南半球昼夜与北半球相反;全球正午太阳高度角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极递减,且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达一年中最大值,南回归线以南地区达一年中最小值。而D点也位于回归线之上,但是23026,S与B点完全相反,所以在D点的昼夜长短情况和正午太阳高度角也和B点相反。
这样有关A、B、C、D、E点地球公转所产生的意义就轻而易举的掌握,而且还找出了其点与点之间的内在联系,避免知识点之间的混乱。
二、论“小段”找趋势
图中A、B、C、D、E点之间可以分为四小段“A-B”、“B-C”、“C-D”、“D-E”,每小段之间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都在发生变化,但“段”的变化时基于“点”的变化之上的,而且“小段”与“小段”之间也存在相互的联系和变化。
“A-B”这小段,折射点由赤道(00)向北回归线(23026,N)移动,但直射点一直停留在北半球。此时,北半球昼大于夜且北半球昼渐长也渐短,北极圈内的极昼范围逐步由小变大,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角也逐步变大;“C-D”完全与“A-B”相反,其位于南半球并向南移动,所以无论南北半球的昼夜变化还是正午太阳高度都与“A-B”相反。
“B-C”这小段,与“A-B”有同也有异,相同的是这两段都位于北半球所以折射点位于这两段时,北半球都是昼长大于夜长。不同的是“A-B”段折射点向“北”移动而“B-C”段折射点则像“南”移动,所以这“B-C”与“A-B”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趋势完全相反;
“D-E”这小段与“B-C”段完全相反,其位于南半球并向北移动,所以无论南北半球的昼夜变化还是正午太阳高度都与“B-C”相反。
通过这样的小段之间的对比,就将一些中等难度的题目迎刃而解,使学生能更好应用所学知识点,使其知识层面由“记忆”提高到“活用”的高度,让学生在愉悦的心情中体验成功。
三、论“大段”找变化
图中A、B、C、D、E点之间可以分为“A-B-C”、“B-C-D”、“C-D-E”、“D-E-B”四大段,对于这四大段之间知识点的变化的掌握,对学生的要求就更高了,必须基于“小段”掌握的基础之上,让学生真正学会“举一反三”,让学生在高考中能真正做到得心应手。
“A-B-C”这大段,直射点一直位于北半球,是北半球的下半年。这段是“A-B”、“B-C”两段组成,直射点先向北再向南移动,所以这段期间北半球昼长变化:小—大—小、北极圈极昼范围变化:小—大—小、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小—大—小,南半球变化情况与之相反;“C-D-E”的情况完全与“A-B-C”的相反,可以类推。
“B-C-D”这大段,直射点先位于北半球随后移动到南半球,但直射点一直在南移,所以这段期间北半球昼长变化:有昼大于夜到昼小于夜,昼长一直在变小、北极圈变化:由极昼过渡到极夜、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角:由一年最大值变为一年最小值,一直在变小,南半球与之相反;“D-E-B”的情况完全与“B-C-D”的相反,可以类推。
通过对这幅“直射点移动图”的由“点”—“小段”—“大段”的分析,将地球公转所产生的意义所涉及到的知识点全部囊括其中,不仅对知识点进行了一个系统的梳理,而且还在最基本的知识点的基础之上寻找出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找出变化的趋势。这种以“图”作为复习的“途径”的学生方法在高三一轮复习中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结论
地图是地理知识的一种形象、直观、综合的表达,也是地理学科独有的一种语言,地图中包藏了众多的显性和隐性地理知识,许多地理特点、规律都可以通过观察、分析地图得出。地图和地理教学始终相伴,这是地理教学的一大特点,对培养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思考力,判断力、记忆力,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图文结合,以图导学,引导学生学会读图,学会对地图信息加以分析运用,提高学生读图能力;通过阅读地图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判断、推理,引发学生的地理知识联想,开拓思路,启发思维,发展智力,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而且能帮助学生建立形象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使得学生在复习中能真正做到以“图”作“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