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教学研究>>研究团队>>语文团队>>交流互动>>文章内容
【拓展阅读】南方都市报:跟着柴静,一起来祛魅

发布时间:2013/6/13 8:49:34 作者:张平 浏览量:1047次

对动车事故展开独立调查,批评你幸福吗提问简单粗暴,最近又被部分网友评为央视最穷主持人,每隔一段时间,围绕柴静的种种传闻就会在网络不胫而走。这其中不乏有网友的一厢情愿,这位名记所肩负的寄托显然已超过其个人能力和职责。事实上,视记者为社会正义守护者,甚至神化他们的所作所为,这样一种舆论现象在当前民间舆论场颇有民意基础,客观评价这一群体,尤其是媒体从业人员保持必要的清醒显得尤为必要。

是的,外界有太多理由相信记者的正义感和命运的不确定性。工作的高压,精英的猝死,曾留给人们无限感慨,而新闻生产过程中,记者受到特殊照顾,遭遇人身威胁,更是让人感叹记者人生的无常。报道背后的艰辛与泪水,非局外人所能体会。如此不难理解,每到记者节,媒体就会述说对自我和对社会的期许,你可以什么都不是但必须是一个记者请社会与公众给予其更多的理解、襄助与同行。这些看似煽情的话语阐释了媒体的使命,媒体尽其所能还原新闻事实,民众则循着记者的足迹参与公共生活。

如此不难理解,在那些普通人感到无力的事件节点上,记者被赋予特殊的使命,甚至被臆想为追求真相的冲锋战士。而更进一步,他们的正义光环也被书写进日常生活,安贫乐道,固守己见,围绕职业的贡献,记者本人被诉诸一种健全、高尚的人格特征。柴静享受了多次上述待遇,然而,面对普通人这样的赠与,她表现出惊人的清醒,没有迎合,没有默许,而是澄清事实,还原一个本真的自我。针对央视最穷主持人这一称呼,她说生活方式是个人隐私,并表示贫富与道德都没关系,更谈不上甘于清贫一位优秀记者面对掌声所表现出的不安,急切地走下神坛,追求领袖下凡,无疑让她的个人形象更真实,更饱满。

这是一个记者对自我的祛魅。它还原了记者的世俗面,从中亦不难看出记者的角色与使命,即倾听底层民众的诉说,试图进入对方的心灵,呈现当事人的苦难与执着。或许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记者难脱正义、勇敢这样的标签,这是特殊社会背景下的产物。清醒的人不该迷恋记者身上的正义光环,因为由你,我,以及记者们所维系的社会底线实在不足为耀。恰如哲学家休谟所言,在一切未开化的民族中,勇敢是最卓越的优秀品质。一个健康的社会,对自身的批判与反思,以及争取进步的动力,不能只是寄托于记者的勇敢和公民的无畏。

记者自我的祛魅,柴静不失为一种榜样。当前中国社会媒体的作用日益显现,伴随着褒奖与非议,媒体行业内部对专业主义的呼吁渐成主流。对此,有学者反对记者自我悲情化、神圣化,同行不妨兼听。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南京市天印高级中学 地址:南京市江宁区东山街道上高路199号 邮编:211100

联系电话:52130500 招生QQ:2214673437 您对网站意见或建议请留言 njtygz@sina.com 技术服务:教育技术室

备案号:苏ICP备2021048345 苏公网安备320115020104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