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学习】对合作学习的认识
发布时间:2013/10/14 8:09:23 作者:李松霞 浏览量:1160次
对合作学习的认识
1.1合作学习的概念与特点
随着社会需求和人们知识水平的不断提高,特别在建构主义理论和网络技术的影响下,合作学习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那么什么是合作学习呢?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富于创意的教学理论与策略,自本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美国产生以来,很快在世界各国得到广泛运用。由于其实效显著,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各国的合作学习在其具体形式和名称上不甚一致。如欧美国家叫“合作学习”,在前苏联叫“合作教育”。也有书籍称“协作学习”。尽管由于各国价值观念、教育教学条件以及教育中鱼待解决的问题的不同,各地的小组合作学习在概念、具体实施策略、方法等各个方面存在差异。但根据其共性,总的来说,合作学习就是将学生划分为几个学习小组,利用组内的互助与各组之间的竞争,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的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因此,通常也称为“小组合作学习’。
与传统集体教学方式不同,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不再是唯一的知识来源,学生也不再是仅为自己的分数而学习。生生之间可以通过交流合作而相互激励、相互学习、相互质疑、相互评估,从而使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也促进了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合作能力的发展。
在裴娣娜著《发展性教学论》第四部分中指出:与传统班级教学相比,小组合作学习表现出以下特征:
1.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小组活动为主体而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这是它区别于传统班级教学的本质特征,它的所有环节都必须以此为核心:小组的组建是为小组活动提供活动的形式与空间,教师的精讲是为了提供活动的知识背景,小组奖励的实施为活动提供取之不竭的动力源泉。
2.小组合作学习是同伴间的互助合作活动。它通过创设“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小组形式来改变班级教学结构,其目的就在于促进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助与合作,并以此作为教学活动的动力。
3.小组合作学习采用小组的总体成绩作为评价和奖励的依据。它改变了传统班级教学中以学生个人为评估对象的做法、以个人成绩为标准的做法,从而改变了班级教学中学生成员间以竞争为主的交往方式,促进了组内成员使学生在各自的小组活动中各尽所能,得到最大的程度的发展。
4.小组合作学习以小组目标的设置来保障和促进课堂教学的互助和合作的气氛。各组组内成员都必须视小组的成功为个人的成功,从而使每一个成员不仅自己要学会要求掌握的知识,而且还要关心和帮助组内的其他成员获得成功。
基于以上对小组合作学习特点的分析,我们认为可以对小组合作学习作如下表述: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异质小组为基本形式,以小组成员合作性活动为主体,以小组日标达成为标准,以小组总体成绩为评价和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
1.2从建构主义看合作学习的作用
按照现代建构主义理论:学习是在一定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
“情景”:学习环境中的情景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即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学习者特征以及媒体的选择与利用,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景的创设问题。
“协作”: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成果的评价直至意义的最终建构均有重要作用。“协作”意即“合作”,指同心协力完成某样工作。
“会话”:会话是协作过程中的不可缺少环节。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会话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计划:此外,协作学习过程也是会话过程,在此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智慧)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因此会话是达到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之一。“会话”即代交流”。
“意义建构”:这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所要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即在大脑中形成所学内容的“图式”。
建构主义还认为学生要成为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教师则是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
以学生为主体要求学生要成为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也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主体作用:1.要用探索法、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2.在建构意义过程中要求学生主动去搜集、分析有关的数据和资料,对所学习的问题要提出各种假设,并加以验证;3.要求学生把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尽量和自己已经知道的事物相联系,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的思考。“联系”与“思考”是意义构建的关键。如果能把联系与思考的过程与协作学习中的协商过程(即交流、讨论、辩论的过程)结合起来,则学生建构意义的效率会更高、质量会更好。
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以下几个面发挥主导作用: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2.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景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3.为了使意义建构更有效果,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合作学习(开展讨论与交流),并对合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引导的方法包括:提出适当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一步步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要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自己去纠正和补充错误的或片面的认识,切忌直接对学生进行灌输。
总的来说,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的作用和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即人际间的协作活动),主张合作交流应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应该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认为应该容许学习者的认识分歧和不同观点并为之提供工具帮助学生阐述各自的观点。因此,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推动下,合作学习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