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动态】信息技术环境下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
发布时间:2012/3/23 10:44:28 作者:无 浏览量:982次
日益完善的信息技术环境为构建高效课堂提供了可能,这将十分有利于教学达成“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高效课堂的构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紧密联系着教学的各个要素,要求教师须带着整合的目光去审视教学内容,制定教学目标,进行教学实践。
首先什么是高效课堂?所谓“高效课堂”就是师生充分利用一切教育资源,运用合理的教学策略,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最大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较高教学效率的课堂教学过程。高效课堂不单单是“教”的高效,也包括“学”的高效。构建高效课堂,体现于教学设计的整个过程,而不只是其中的某一个环节。
一、构建高效课堂,对教师的要求。
(一)深入分析把握教学内容,坚持高效益备课。
分析教学内容是对学生起始能力转变为终点能力所需要的从属知识、技能,及对其上下、左右关系进行详细解剖的过程。它包括两个基本方面的工作:首先是选择教学内容、确定内容的范围和深度,与“教什么”有关:其次是揭示教学内容的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安排其呈现顺序,与“如何教”有关。
有道是众人拾柴火焰高。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集体备课是一种适合教学实际的备课形式,有助于集中多数人智慧,避免单兵作战,实现高效益备课。信息技术环境下,为教学资源的共享提供了友好的平台。基于校园网络的学科教学资源库,大大减轻了教师的备课压力。在参考下载的教学资源的基础上,再融入自己的教学思想进行进一步的整合,不但节省了时间,也使教学资源处于常用常新的状态。
(二)正确分析教学对象,实施分层教学。
分析教学对象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准备情况及其特点,为后续的教学设计步骤提供依据。目前,班级授课是主要的授课形式,学生人数较多,个体差异也较大,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实施个别化教学的难度极大。因此,从学习能力和学习基础的角度将学生分成几个相应的层次,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设计,将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真正让每一个学生都学有所得。根据学习能力的差异呈现不同的教学内容,根据不同层次的教学对象制定相应的评价体系。
(三)合理对待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根据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才能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获得反馈信息的途径多种多样,如观察、对话、测验、问卷等。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敏锐的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获得足够的反馈信息。如果教师只知道自己滔滔不绝的讲述,而忽视学生的感受和反映,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离不开教师人文情怀的渗透,一味的机械的仅仅是向学生照本宣科的传授,长期下去最终导致课堂教学的呆板和低效,甚或让学生对自己的教学产生腻烦心理。
只要能让学生的思维总处于活跃状态,积极地探索知识并试图将刚刚获得的知识转化为能力,我认为,这就是一节高效的课,成功的课。那么,又怎样才能让学生的思维总处于活跃状态呢?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进行课堂调控,设计适当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牵引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
二、构建高校课堂,对教学对象的要求
(一)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
预习不止是把书本看看,还要思考一些基本的问题:是什么?为什么?这样行吗?跟以前的知识有什么联系?等等。这样,听课就有的放矢,会抓重点,攻难点,课堂自然就有效了。
(二)提高学习的注意力,养成课堂学习的习惯。
课堂是获取知识、提升能力的主阵地。上课应该集中精力,积极思考。老师提出问题时积极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不明白的问题要及时问老师。讨论问题时要主动参与,积极发言。要集中精力紧紧围绕老师的讲课思路用心学习。不要把问题全都留在课下,否则只能是事倍功半,得不偿失。在课堂上,尽量保持思维活跃的状态。
(三)温故而知新,养成课后巩固的习惯。
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得知,课后巩固极其重要。复习是巩固和消化学习内容的重要环节,把所学知识认真复习,该记忆的记住了,该理解的理解了,才能提升能力,建构自己的知识能力体系。
三、构建高效课堂,对教学环境的要求。
(一)构建高效课堂,需要和谐的教学氛围。课堂教育是知识传授的主要途径。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深深感受到,在减负高质的新课程标准的课堂要求下,我们更要注重课堂艺术。创设充满和谐氛围的课堂,让学生感受快乐学习,已成为现在课堂教育的新方向。师生之间的互动和谐、现实生活与新授知识的和谐已成为学生掌握知识的关键。
其中包括了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老师与学生的和谐”。 教师需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给学生留有选择的余地,并且尊重学生的选择,与学生平等对话,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促进师生和谐互动。
和谐的另一方面是“学生与学生的和谐”。在教学中,我积极地创造学生合作的机会,突显合作学习的交往性,互动性,分享性,较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使学生与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合作所伙伴关系,互相促进,共同进步,为学生成长后在社会中与他人和睦相处做准备。
(二)构建高效课堂,需要加大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力度。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必然会带动教育从目的、内容、形式、方法到组织的全面变革。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可有效地改进对课程的教学,即能实现下述目标:
1、增强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合作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使信息技术的运用成为学习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便于学生掌握信息的收集、检索、分析、评价、转发和利用等技能;
3、不仅促进了班级内学生的合作交流,而且还促进了本校学生与全球性学习社区的合作交流,从而大大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四、构建高效课堂,需要建立良好的评价机制。
(一)对高效课堂教学评价的要求
1.自主高效课堂教学评价要有利于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促进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发挥教师的教学个性和创新精神,形成多元的、新型的中小学教师课堂教学评价体系。
2.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3.根据国家课程标准对各学科、各学段的教学要求,及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4.导学案的设计及其实施过程应能依据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确定教学目标,使之适合于学生的经验、兴趣、知识水平、理解能力和其他能力。
5.课堂教学评价是教师发展性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教学评价所得出的结论主要用来进行纵向比较,以期发现教师变化的轨迹,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以及促进教师自我价值的实现。在达成评价结论时需要教师的积极参与,评价结论应是个体化的,应重视通过评价反馈与教师一起提出改进建议。
(二)自主高效课堂教学评价的内容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和自主精神,发挥小组内合作探究、互助学习作用,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1、 知识与技能
(1)教学目标
①符合课程标准要求:能根据学科课程标准对学段的要求,结合教材来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适合学生学习实际:能根据学生的年段心理特点、学段认知水平及学习需求确定教学目标。
②基本能按教学目标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2)学习知识
①教师在课堂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能组织、指导学生学习学科知识,利用相关的学习资源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从中去感悟知识、学习知识,并能掌握知识。
②改变课堂教学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帮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乐于探究知识的生成、变化和发展。
(3)掌握技能
①能根据学科特点创设形式多样的实践情景,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体现出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能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和年段特点,注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良好学习行为的养成。
构建高效课堂,是为了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形成有利于发挥教师创造性、有利于开发学生潜能的提高教学效率的最优化教学理念。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对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将有重要作用,相信随着我们不断探索研究,构建高效课堂的步骤将会越来越完善,最终成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