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教学研究>>研究团队>>艺术团队>>文章内容
【互动交流】《品味中国戏曲》教学案例及反思

发布时间:2012/6/19 9:25:16 作者:无 浏览量:1289次

《品味中国戏曲》教学案例及反思

南京市清水亭学校 顾晓丽

  为促进我区初中音乐整体教学水平,提高音乐教师的教研能力,5月29日,由南京市教研室及江宁区教研室联合主办的“南京市初中音乐课例跟进教研展示交流活动”在我校一楼报告厅隆重举行。南京市音乐教研员官思渡老师、全市各区县教研员、各校音乐教师代表参加了本次交流研讨活动。
  本次活动的教研主题是“以欣赏教学为主的综合课中有效设问的探究”。跟进流程为:教学实践(课中观察)——集体交流研讨——执教教师反思改进教案(认识)——再实践——再研讨等环节,最后形成较为成熟的教学设计。
  非常荣幸,我和来自南师附中江宁分校的居鹏老师分别承担了两节公开课的任务。我的重任是第一节课——“初次实践课”,自然第一轮备课的压力落在我的身上。从接到任务到上课,应该说时间跨度还是挺长的,但一轮接一轮教案的精心设计和梳理、课件的精心制作和整改,真的是让人倍感其中的艰辛!新课改以来,也听了不少音乐公开课。精美的课件,形式多样的双边活动,真的让人叫“绝”,但真正能触动心弦,产生情感共鸣的廖若星辰。通过此次课例跟进活动,专家们“连环炮式”的精彩点评,真的让我感慨良多,也引发了我对当前音乐教学的诸多思考。酝酿良久,还是想将我的教学设计和反思一并写出来,在这里和各位同行共同学习探讨。
  一、教学设计:
  本次公开课的主题我选择了苏少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梨园漫步》第三课时欣赏综合课——《品味中国戏曲》,感觉这节课的内容对提高学生的音乐品味和音乐素养以及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单元前两课时学生通过学唱“唱脸谱”及“山野的风”等已对京剧、黄梅戏有了初步的了解,本节课只是对中国戏曲做基本的概括介绍,对戏曲特点、剧种等也涉及不多。为使欣赏教学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课前我有针对性的鼓励学生收集戏曲的相关视频、图片、音乐及有关的戏曲知识资料,为教学活动顺利进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关于本节课的设计理念,我是这样理解的:戏曲是民族文化的瑰宝,中国的戏曲,源远流长。全国许多地方都有戏曲的剧种,可谓百花齐放,异彩纷呈。当今让学生了解、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艺术非常必要。然而,现如今大多数学生对中国戏曲的相关内容了解甚少,甚至对其不太感兴趣,更谈不上去了解戏曲知识,演唱、体验、表演戏曲曲目了。鉴于此,让学生在快乐的活动中了解中国戏曲的表现形式——“唱、念、做、打”,通过让学生聆听戏曲、欣赏戏曲、哼唱戏曲、表演戏曲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增强协作意识,陶冶学生的艺术情操。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是这样设定的:
  1.初步了解中国戏曲的几个剧种及其相关知识,提升学生欣赏戏曲的能力;
  2.在聆听、欣赏、实践中,让学生体验戏曲“唱、念、做、打”的艺术表现手段,感受中国戏曲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戏曲的兴趣;
  3.能认真学唱地方戏《双推磨》中前八句戏词,主动参与体验推磨的动作。讲解地方戏唱腔与方言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地方戏的韵味,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戏曲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在体验中,让学生感受戏曲“唱、念、做、打”的艺术手段。
  教学难点:学唱戏曲唱腔,大胆的参与表演地方戏曲《双推磨》,培养学生的综合欣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课前配乐播放戏曲图片
  2.语言导入:
  *问题设计:
  ①同学们,猜一猜:今天我们上课的内容是什么?
  ②你知道的戏曲种类有哪些?【学生回答】
  (二)走近戏曲——逛逛“大戏院”
  【欣赏戏曲唱腔片段,初步了解感受戏曲艺术】
  请同学们在聆听、欣赏作品的同时,讨论一下该作品的剧种、流行的地区及其代表人物和代表剧目。
  1.欣赏《苏三起解》视频片段
  2.欣赏越剧《梁祝》“十八相送”片段
  3.欣赏黄梅戏《天仙配》片段
  4.欣赏豫剧《谁说女子不如男》
  (三)走进戏曲——小小“模仿秀”
  A.体验戏曲表演中的艺术手段——“唱、念、做、打”
  B.戏曲实践:
  1.讲戏曲故事——激趣
  2.欣赏戏曲片段
  3.学唱锡剧《双推磨》——深入了解戏曲
  (1)学唱前四句戏词:
  (2)学唱5-8句戏词:
  4.活动——体验戏曲艺术
  (四)课堂总结——戏曲畅想
  二、教学反思:
  在我的“初次实践课”结束后,各区县教研员就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及课堂实践情况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并提出了合理的改进建议,他们针对“问题策略的选择、问题的铺垫、音乐学科的教学特征、教学目标的定位”等问题进行了深刻的研讨。对于本节课中专家们提出的建议,我反思如下:
  (一)教师对教材以及相关的知识要充分了解,并能驾驭整个过程。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能吃透教材,做到熟练驾驭教材;本节课,在要求学生讨论“越剧”的代表剧目时,一名学生回答了《西厢记》,但另一位同学有不同意见,说是京剧剧目,我知道这两位同学回答的都是正确的,却采取了这样的回应方式:“我们来看看,XX同学说《西厢记》是越剧对不对?——正确……”这样的引导方式会误导学生《西厢记》就是越剧的代表剧目,现在想想,当时应充分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因势利导,启发点拨,告诉学生“一部好的剧本,会被不同的作曲家拿来创作——比如《西厢记》,有京剧代表剧目《西厢记》、昆曲《西厢记》、央视新版电视剧《西厢记》,也有英文版音乐剧《西厢记》等等优秀作品……”,教师要给学生创造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氛围。教学中要做到知识传授正确,教学效果明显。
  (二)讲究课堂教学艺术——语言艺术至关重要。
  要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就必须要通过艺术性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增强协作意识,陶冶学生的艺术情操。课堂的教学艺术,尤其是语言艺术至关重要,教师语言表达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工作的效果。记得在评课的过程中,有专家问我是否是北方人,语速很快,顿时让我感觉到课堂教学中语言艺术的重要性。语速稍慢,让学生留有思考、回味的空间,当然,语言的幽默感也不能缺乏,既要风趣,又要做到语言生动感人,这些要都通过不懈的努力才能达到。
  (三)课堂教学中的设问要具有艺术性和有效性。
  从音乐课堂教学的实践上来看,问题设计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问题更多的是已有知识和已有经验的解决,预设要大于生成。问题有效,可以激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热情;反之,问题无效,会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制约学生思维。因此,加强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的研究,使设问具有艺术性和有效性,显得十分重要。本节课,通过专家的点评,我感觉到:设问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问题之前最好有铺垫,比如:初听音乐之后可以设问:“你觉得这段音乐好不好听?”——“好听在哪儿?”——“在xx与xx之间你会选择哪一项?”等等这些问题的铺垫,降低学生回答问题的难度系数。同时也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与心理特点,找出能诱发他们思维的兴趣点来问,使提问能真正问到学生的心坎上,让学生对问题能“够得着”,也可以运用“选择题”的形式进行设问,降低问题的难度系数。总的来说,问题要有针对性、合理性和启发性;问题和教学目标要有明确的关系。
  (四)课堂教学过程中的 “归纳”要让学生参与体会和总结。
  在教学过程的环节设计中,我在每个板块的小环节都进行了相应的“归纳”,例如在“走进戏曲——体验戏曲表演艺术中的唱、念、做、打”教学环节中,我就“唱”、“念”“做”“打” 分别进行了归纳:①“唱”是戏曲的主要艺术手段之一,通过声乐的艺术感染力,表达剧中人的心曲;②“念”指具有音乐性的念白。念白也是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的重要艺术手段;③“做”功泛指表演技巧,一般又特指舞蹈化的形体动作,是戏曲有别于其他表演艺术的主要标志之一;④“打”是戏曲形体动作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武术的舞蹈化,也是生活中格斗场面的高度艺术提炼。一般分为把子功和毯子功两大类。诸如此类的过程性归纳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不能说这样的表述方式不好,但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显得有些生硬。
  此外,在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课堂总结过程中,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本节课,我们通过大量的文字、图片及视频介绍了中国戏曲的相关知识。请大家畅所欲言,谈一谈本节戏曲课给你带来的收获或体会。”问题一出,同学们就积极的分组进行讨论,答案出乎想象,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名文学功底很深的女同学。在生活中,她兴趣爱好广泛,尤其喜爱阅读与写作,是搜狐网的签约作者,目前已在网上连载三部长篇小说,两篇短篇小说。共计三十二万字,并取得了一定的点击率。她爱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常常沉浸于古典文学的海洋中。鉴于此,她在课堂上的表现也是出类拔萃,在谈到自己对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时,她这样表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感受到了中华戏曲的魅力,受到了曲艺的熏陶,享受了一场视觉、听觉的华彩盛宴。作为下一代的接班人,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将这种传统文化继续发展下去,让更多的人所熟知,并爱上它,为保护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文明作出自己微薄的贡献!”听完该同学的表白之后,作为教师的我,顿时感觉到问题的重要性,所提出的问题涉及的范畴太广,学生虽然回答得很精彩,但留给我们教育人的压力却很大,到底本节课留给学生的是什么,传承和弘扬似乎显得有些空洞。在该同学回答之后,我这样点评:“看来今天这节课真的让陈XX同学感受颇深,本节课老师的课堂总结都让她很好的表述了……中国戏曲,代表着中国文化的传承,它不仅能丰富我们的生活、充实我们的情感,更能开扩我们的眼界。‘课堂空间小,网络天地宽’,为了继承发扬繁荣中国的戏曲艺术,让我们在课后通过网络等信息手段去了解戏曲、学唱戏曲,把中国的戏曲音乐发扬光大!也请同学们在课后能为中国戏曲的未来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在本节课结束后,专家们对此环节给予了这样的建议:其实,让学生思考的问题无需太空太广泛,可以让学生从一点一面谈谈自己的感触。另外,在陈XX同学总结性的感言之后,教师可以不要重复性的开展课堂总结讲话,直接在戏曲音乐中结束本节课,效果会更好!
  专家们智慧、真诚的建议,也让我进一步明白了教学过程中的 “归纳”要让学生参与体会和总结的重要性。
  以上是我对于本次课例跟进活动的一些反思。当然,需要改进的不仅仅局限于此,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的容量和深度、教学中视频的切割再处理、音量的高低控制等等教学手段都会影响音乐教学的效果。
  其实,无论是公开课也好、常态课也罢,教学反思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作为新课程背景下的音乐老师,我们更应该在教学中不断进行反思和提炼,善于发现问题,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更有信心的上好每一节音乐课。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南京市天印高级中学 地址:南京市江宁区东山街道上高路199号 邮编:211100

联系电话:52130500 招生QQ:2214673437 您对网站意见或建议请留言 njtygz@sina.com 技术服务:教育技术室

备案号:苏ICP备2021048345 苏公网安备320115020104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