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职手记】“钱学森之问”与自主学习
发布时间:2009/11/27 16:13:33 作者:无 浏览量:998次
“钱学森之问”与自主学习
南京市天印高级中学 王安东
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时,钱老曾发出这样的感慨:回过头来看,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举例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自2000年设立以来,共有14位科学家获奖,其中就有11个是1951年前大学毕业的。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
真正让“钱学森之问”成为舆论的焦点,源于
这11位教授认为,“钱学森之问”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也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疑问,是社会各界对中国教育的疑问,是一个伟大民族必须直面的疑问。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破解。作为基础教育工作者,如果我们今天培养的学生连自主学习都无法有效的开展,那么当他们明天进入高校、走上社会,又怎么奢望他们会具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又怎么奢望他们去进行自主创新、科技创新,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及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终身学习的理论和创新学习的理论是自主学习的理论基础。众所周知,未来的社会将是一个充满挑战机遇和持续变化的社会。是一个需要终身学习和不断创新的社会。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外一些著名学者就提出了“终身学习”和“创新性学习”的新理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学会学习”写进了有关的文件,作为指导当今教育的一种基本理念。
终身学习的理论认为:每个人面对不断变化的社会和多种不同的生存发展问题,因而,学习不仅是在学校中,而应贯穿于每个人的一生。学习不只是听老师讲或看书,也体现在生活交往、解决实际问题、游戏娱乐之中。现代人都要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现代社会的文盲已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一个不会学习的人。学会自主学习,是一个人终身学习、发展的需要。
创新性学习理论,是国际学术组织“罗马俱乐部”提出来的,该组织在其研究报告《学无止境──回答未来的挑战》中,提出人要在急剧变化和发展的社会中生存发展,不仅在于学习已有的知识经验,即维持性学习,更要重视面向未来发展需要,在解决自己面临的新的问题中进行的创新性学习。这种创新性学习,旨在学习者自身观念行为、知识、经验的重组和不断更新。使学习者成为创造性适应环境变化的人。成为不断发展的人。儿童的学习,似乎是接受成人社会已有的知识、经验,但是,更重要的应该是对隐含其中的观念、知识、经验、能力、情感态度的学习,因此,学习过程不应只是一种被动接受过程,而是在自我发展需要的引导下,自主运用已有知识经验创造性地获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因此,自主学习更主要的要让学习过程具有自主性和创造性。
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顾名思义,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现代心理学认为,学生要做到自主学习,必须具备三个条件:首先,自主学习必须具备内在学习动机,也就是自己“想学”。其次,自主学习必须以一定的心理发展的水平为基础,也就是说必须“能学”。 第三,自主学习必须以一定的学习策略作保障,也就是自己要“会学”。
在校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走上工作岗位上的成年人的自主学习是不同的,我 觉得最大的是所处的学习环境的不同,社会上的成人自主学习主要依赖于书籍及电视、网络等电子媒体,而学生的自主学习除了具有上述条件外,还有成人的所不具备的三大优势:一是可以得到教师的指导,二是可以得到同学的帮助,三是有充足的自主学习的时间。诚然,在校学生,尤其是高中及以下的学生,在“想学”、“能学”、“会学”上和成年人有一定的差距,但决不能等到学生完全具备了这些条件再开展自主学习,那我们学校天天谈论的教会学生“学会学习”不就成了空谈?那我们中小学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职责又从何谈起?所以我们平常的教学,在教学生学会知识的同时,更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在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不能忽略每一位学生的同伴――即他(或她)的同学的作用,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合作学习”,同学之间有很多共同之处,有相同的学习任务,比较接近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基本相同的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他们之间的沟通没有任何障碍。在“五严”规定下,学生有很多自主学习的时间,学生之间相互学习,互相帮助,在当前显得更有意义,海中开展的“兵教兵”值得我们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