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案】孙中山
发布时间:2012/5/5 14:59:50 作者:无 浏览量:1009次
第三单元第一课 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
【学习目标】
孙中山领导推翻清王朝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主要史实,评价孙中山在20世纪中国社会中的历史作用。
【问题导学】
一、弃医从政 图谋救国
(1)在行医过程中,认识到“_____”比“医人”更重要,开始从事政治活动。
(2)中日甲午战争前夕,上书李鸿章失败,孙中山意识到上书请愿的办法来改革中国政治是行不通的。
二、创立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1. 兴中会成立:(1)概况:时间:______年。地点:檀香山。宗旨:“__________”。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__________”。
(2)评价:兴中会是中国第一个________________,其纲领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______________纲领,它的建立标志着孙中山开始踏上________道路。
2.中国同盟会成立:(1)概况:时间、地点: _______年,在__________成立。 性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________________。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______》发刊词中,孙中山把它阐发为______、_______、_______三大主义。
(2)评价:① 积极性: 三民主义政纲是一个比较完备的______________革命纲领;极大地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使中国民主革命运动进入一个新阶段。
② 局限性:没有明确提出反对__________;没有明确提出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三、领导辛亥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1. 准备:组织上,成立同盟会。
思想上,与以________为首的保皇派(立宪派)进行论战,进一步传播了民主革命思想。
军事上,发动了一系列旨在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武装起义。
2. 经过:
(1)武昌起义: _________年10月10日爆发,辛亥革命开始。
(2)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_______年1月1日,_________当选为临时大总统。 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
(3)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3月)
① 性质: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_______________性质的成文法。② 基本精神:按照西方资产阶级“___________”原则,在中国建立一个实行议会制和责任内阁制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③ 意义:体现了中国资产阶级的利益和愿望,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民主要求,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之一。
(4)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1912年4月1日,__________名存实亡。
2. 历史功绩
(1)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______________革命。
(2)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余年的_______________制度,建立了民主共和制度,这是一个伟大创举,也是辛亥革命最伟大的历史功绩。
(结合必修一、三和“学思之窗”思考,辛亥革命还有哪些历史功绩?)
四、为捍卫民主共和而斗争
1. 致力于民生主义 :孙中山认为实业建设的重点要放在___________上,尤其是铁路建设方面。
2. 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
(1)二次革命:1913年,反对________破坏民主共和,屠杀革命党人,结果失败。
(2)护国运动:1915年,反对袁世凯___________。
(3)第一次护法运动:1917年,反对段祺瑞拒绝恢复象征民主共和制度的《____________》和国会,失败
(4)______________:1920年底,孙中山重举护法大旗;1922年,因陈炯明叛变而失败。
五、促成国共合作
1. 条件: (1)孙中山:捍卫共和斗争的屡屡失败,俄国__________的成功,五四运动的爆发,使孙中山受到鼓舞和启发,促使孙中山作出了顺应时代潮流的政策转变。
(2)中共:通过领导工人运动,认识到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并给予孙中山真诚帮助。
2. 合作标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时间:_____年1月;地点:广州。
(2)内容:确定了____、______、________的“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______________,奠定了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3.孙中山逝世: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 ——→ 孙中山应邀北上(为了谋求国家的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年3月12日,孙中山因病在_______逝世。
六、孙中山的历史功绩
孙中山毕生致力于中国__________事业,领导中国人民结束旧时代、开拓新时代的伟大革命家,实现了20世纪中国的第_____次伟大巨变。
【练习反馈】
材料一 “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试观日本一国,与西人通商后于我,仿效西方亦后于我,其维新之政为日几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观……。”
——孙中山《上李鸿章书》(1884年6月)
材料二 “革命为惟一法门。…‘我们必须倾覆满州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孙中山《在檀香山正埠荷梯厘街戏院的演说》 ( 1903年12月13日)
材料三 “这十三年来,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俄国虽迟我革命,而已成功;我虽早六年革命,而仍失败。”
——孙中山《国民党改组问题》(1924年1月)
材料四 “我已嘱国民党进行民族革命的运动之工作,使中国可免帝国主义加诸中国的半殖民地状况之羁缚。为达到此目的起见,我已命国民党长此继续与你们提携。
——孙中山《致苏俄遗 书》(1924年3月)
(1)孙中山为什么要上书李鸿章? 日本“维新之政”“大有可观”的成就最主要的什么?(4分)
(2)与材料一相比较,就改造中国的方法和目的而言,1903年孙中山的思想有哪两个显著的变化?(2分)
(3)造成辛亥革命后13年中国政治、社会黑暗腐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俄国革命和当时的中国革命有什么本质区别?(4分)
(4)为了这场“民族革命”,孙中山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里,在思想、方针政策上有何重大发展变化? 促成孙中山这些重大发展的客观原因是什么?(4分)
(5)综合材料一至四,并运用所学知识,对孙中山作一简要评价。(3分)
· (1)上书李鸿章的目的:希望通过李鸿章,使清政府变法维新,使中国富强。日本“维新之政”“大有可观”的成就有: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挽救了民族危机。(2)①方法:改革和革命。②目的:主张建立新的政治制度和主张建立共和国。(3)原因:封建军阀统治;帝国主义的压榨。区别:前者是无产阶级革命;后者是资产阶级革命。(4)发展:提出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原因:国民党涣散;苏联帮助;中共的支持和影响。(5)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人物,坚持民主革命,顺应时代潮流,不断进步,最终走向与中国共产党合作之路。
上一篇:【教学资料】《罗斯福新政》导学案
下一篇:【导学案】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