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必修一:1~7单元高二文科班测试
发布时间:2014/6/6 10:20:12 作者:王维喜 浏览量:978次
南京市天印高级中学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二次段考
高二历史试卷
本卷考试时间 90 分钟;卷面 100 分
命题人:汤慧群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 中国古代收养养子时,往往有“异姓不养”的规定。如明清律法都规定,若收养异姓子为嗣,则收养人和送养人都要被杖六十,其子归宗(即送回送养人家中)。与此规定密切相关的制度是
A.分封制 B.世袭制 C.察举制 D.宗法制
2.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这里所谓“违制”的论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
A.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 B.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
C.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 D.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
3.“这种选拔人才的制度,其弊端也是一目了然的:那就是主观性太强,一切唯选拔者马首是瞻——说你行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符合这一评价的制度是
A.世袭制 B.禅让制 C.察举制 D.科举制
4.《明史》记载,太祖“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至仁宗而后,诸大学士“品位尊崇,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由此表明,明朝内阁
A.在明太祖时期已正式设立 B.在明成祖时期开始参与国是
C.大学士在明仁宗后是丞相 D.大学士可正式 统率六部百司
5.古罗马《十二铜表法》中规定:“凡以他人的木材建筑房屋或支搭葡萄架的,木料所有人不得擅自拆毁而取回其木料。在上述情况下,可对取用他人木料者,提出赔偿双倍于木料价金之诉讼。”以下法律条文与该条款精神一致的是
A.“不得为了任何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
B.“橡树的果实落于邻地时,得入邻地拾取之”
C.“家长如三次出卖其子的,该子即脱离家长而获得解放”
D.“死者未立遗嘱,又无当然继承人,其遗产由最近的亲族继承”
6. 马克思说:“罗马帝国到处都由罗马法官根据罗马法进行判决,从而使地方上的社会秩序都被宣布无效……”对这段话的准确理解是
A.法官是罗马帝国的最高统治者 B.法官滥用权力,造成社会秩序混乱
C.罗马法官建立了罗马帝国 D.罗马法巩固了帝国的政治和经济基础
7.小威廉·皮特是英国历史上最年轻的首相(任期1784—1801,1803—1806)。他就任首相后开创了一个先例:内阁失去议会多数信任时,还可以解散议会,重新选举,直接诉诸选民的裁决。这一先例的开创最能说明
A.首相是国家的权力中心 B.内阁不再对议会负责
C.责任内阁制进一步发展 D.工业资产阶级在议会中的作用大大加强
8. 梁启超曾从一个中国人的角度来考察美国的宪政制度,他在《新大陆游记》中写道:“彼美国者有两重之政府,而其人民有两重之爱国心者也。质而言之,则美国者以四十四之共和国而为一共和国也。”这里主要是指美国实行
A. 共和制 B. 联邦制 C. 代议制 D. 三权分立
9.9.马克思在《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中说:“英国的大炮破坏了中国皇帝的权威,迫使天朝帝国与地上的世界接触。与外界完全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之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至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正如小心保存在密闭棺木里的木乃伊——接触新鲜空气便必然要解体一样。”这段话的含义表明,这场战争
①打破了清朝闭关锁国的状态 ②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旧制度的解体 ③客观上有利于中国向近代社会的过渡 ④是一场反封建专制统治的战争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
10.下表反映了列强侵华战争的相关史实,表述完全正确的是
|
战争名称 |
时间 |
战争影响 |
A |
鸦片战争 |
1840-1842年 |
英法两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 |
B |
第二次鸦片战争 |
1856-1860年 |
圆明园遭到破坏 |
C |
甲午中日战争 |
1894-1895年 |
清政府被迫开放南京、苏州等地为商埠;资本输出成为列强侵华的主要方式 |
D |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1900-1901年 |
导致义和团运动爆发,并使列强控制京津要地 |
11. 近代西方观察家曾将当时的一场战事称为“李鸿章一人与日本一国的战争”。其依据是
A.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对外来侵略已无力抵抗
B.甲午战争时中国民众的民族意识尚未充分觉醒
C.清政府反对李鸿章因朝鲜问题与日本交战
D.力量弱小是甲午战争清军战败的根本原因
12.史观不同,对辛亥革命的评价也不相同。(一)不同的史观有:①文明史观;②革命史观;③现代化(近代化)史观;④社会史观。(二)下面是对辛亥革命的不同评价:甲说:“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乙说:“辛亥革命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显著的里程碑。”丙说:“辛亥革命推进中国历史发展的文明进程。”丁说:“辛亥革命影响中国社会习俗的变迁。”下列搭配中正确的一组是
A.①——甲 B.②——乙 C.③——丙 D.④——丁
|
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不断发展。对
下表中党员构成变化的原因理解准确
的是
A. 国民大革命运动蓬勃展开
B.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
C.“工农武装割据”的实行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14.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129师师长 刘伯承在战士不情愿换掉已经穿戴多年的红军装、五星帽,而要换上青天白日帽徽时说:“这帽徽是白的,可我们的心永远是红的!同志们,为了救中国,暂时向红军帽告别吧!”他这样说的主要目的是
A.倡导国共合作,进行国民大革命 B.争取抗战胜利,保障工农割据
C.促成统一战线,确保民族根本利益 D.坚持正面战场,彻底消灭日军
15.“岛寇荼毒,痛及滇西。谁无血气,忍弃边陲。桓桓将士,不顾艰危。十荡十决,甘死如饴。瘗忠有圹,名勒丰碑。懔懔大义,昭示来兹。”这段碑文纪念的是
A.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 B.中国远征军
C.中国人民解放军 D.中国人民志愿军
16.“布尔什维克力图领导并直接参加了两个群众的革命斗争,但尚无足够力量使自发的革命洪流完全置于自己的影响之下。这次革命的结果超出了一般资产阶级革命的范围。”材料反映的革命事件是
A.俄国二月革命 B.七月流血事件 C.苏联成立 D.俄国十月革命
17.我国的特别行政区、民族自治区、经济特区的共同点是
A.都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不同的社会制度 B.都由中央人民政府统一行使主权
C.都实行特殊的民族政策和管理体制 D.都实行自治管理和行政自主
18.1974年,为打击侵入我国西沙群岛的南越当局,中国政府决定派东海舰队“直接通过台湾海峡”驰援南海。台湾蒋介石海军不仅没有阻拦,还友好地亮起“请通过”信号。2008年马英九就任台湾地区领导人后,很快促成两岸直接“三通”。这说明台湾国民党当局
A.拥护“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B.希望与共产党结成统一战线
C.认同和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D.与共产党根本利益一致
19. 某同学为研究新中国的外交成就,确定了主题并收集了相关材料。下列材料与主题对应正确的是
A.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整理万隆会议有关材料
B.中美建立外交关系——收集《中美联合公报》文字稿
C.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收集1993年江泽民出席西雅图会议有关材料
D.中日建立外交关系——收集《中日联合声明》有关材料
20.据新华社对1972年1~9月外交情况的统计,中国接待外国官员和政府代表团三十多起,访问中国的有来自世界五大洲的政府代表团和各界人士。到1972年底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达88个,和1969年底相比,三年内翻了一番。材料表明中国
A.重点建立与亚非的外交关系 B.开始独立自主地步入国际舞台
C.切实推进新型区域外交合作 D.打破美国孤立遏制的外交僵局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计40分)
21.(10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图(a)
图(b)
材料二 “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这些受封的诸侯王和列侯都是“有土之爵”,在其封地上享有两大特权:一是“自置吏”;二是“得赋敛”。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材料三 行省是元代开始的一级行政区划。它的确立是我国行政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故它的权力相当大。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行省的治所往往就是完成这种职能的“中转站”……元朝还在边远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从图(a)到图(b)表明我国古代中央对地方的行政管理体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分)
(2)依据材料二,指出汉初诸侯王的特权?有何危害?(3分)为解决这一问题,汉武帝推行“推恩令”,其主要内容是什么?(1分)
(3)据材料三,概括行省的主要职责是什么?(2分)。据材料分析行省制度的积极影响主要是什么?(2分)
22.(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雅典经济繁荣工商业发达,海外贸易活跃,当然各地移民纷纷前往希腊定居贸易。雅典的上层都是由奴隶主团体掌握实权,他们有雄厚的财力,连国王都必须依靠奴隶主组成的元老院议会的支持才能稳固自己的地位。同时国王无权力没收奴隶主的财产,这有点类似西方的君主立宪制政体。雅典的民主制,是早期的民主制,所谓的民主大门仅仅是对有钱有权力的社会体面人敞开的。
——任寅虎《古代雅典的民主政治》
材料二 北京大学教授张传玺认为,中国历史上形成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是由当时的国情和民情决定的,其正面作用是主要的。在四大文明古国中唯有中华文明一脉相承,也反证了我们的先人在两千余年前选择的中央集权国家的政治道路是正确的。
材料三 关于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刑的材料
雅典人口 总数 |
雅典公民 总数 |
陪审 |
审判人员及产生方式 |
表决 形式 |
程序 |
罪名 |
约40万 |
约4.2万 |
6000 |
501 抽签 |
举手 |
一审制 |
渎神和蛊惑青年 |
请回答:
⑴) 根据材料一,分析说明早期雅典民主政治制度建立的主要原因。(3分)
⑵据材料二,概括张传玺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试从经济、政治角度说明提出这一观点的依据(3分)
⑶据材料三,归纳雅典民主制度存在的问题。(2分)
⑷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上述不同政治制度的认识。(2分)
23.(9分)民主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成果。由于不同的历史条件,各国的民主道路并不相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光荣革命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以后的300多年,英国极少有大起大落、波澜壮阔的历史场面。人们看到的只是逐步的变革、前进。它是英国文化模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材料二 从全球史观看,美国革命之所以重要,并不是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独立的国家,而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新的、不同类型的国家。……美国革命对现代民主政治的“创新”具有重大意义。
材料三
第二条 帝国依据本宪法规定在联邦领土内行使立法权,帝国法律应高于各邦法律。
第十一条 联邦的主席职位属于普鲁士国王,普鲁士国王享有德意志皇帝的尊称。
第十二条 联邦议会与帝国议会的召集、开会、延会、闭会之权属于皇帝。
第十五条 联邦议会的主席职务及其事务的领导权属于由皇帝任命的帝国宰相。
第二十条 帝国议会由秘密投票的普遍和直接选举产生。
材料四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司法权由法院独立行使。
请回答:
⑴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控制“控制者”的办法有哪些?(2分)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英国文化模式”有何特点?(1分)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的积极影响是什么?(1分)
⑵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对民主政治体制有什么“创新”? 试结合材料四说明这一创新的重大意义。(2分)
⑶材料三来源于哪部法律?(1分)德国的政治体制与英国有何不同?(2分)
24.(11分)在中美两国长期交往的历史中,两种对立的中国观在美国交替出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84年以前,美国与中国没有直接往来。但这一时期……中国出产的丝绸、瓷器和茶叶在北美殖民地享有很高的声誉,它们把中国的美好形象传达给美国人。……如果说《马可·波罗游记》中描绘的古老、文明、智慧、富庶的中国仅仅给美国人一个直观形象的话,伏尔泰、莱布尼茨和魁奈这些美国人耳熟能详的名字则从理论上建立了中国在美国人思想中的崇高地位。1784年“中国皇后号”来华后,美国人开始有机会亲眼目睹中国的“庐山真面目”……中国崇拜偶像,盛行迷信,笃信吉日以及一夫多妻……他们发现眼前的中国与耳闻的中国相去甚远,顿令第一批美国商人产生一种失望感。
材料二 战争爆发不久,《纽约时报》在一篇社论中满怀希望地说,尽管美国最初遭受了损失,但它决不是孤立的:“我们有像中国那样忠诚的战友,它有着取之不尽的人力资源……中国依靠其吃苦耐劳、足智多谋的人民,将十倍地报偿我们以前给它的援助。……”长期以来一直备受美国蔑视和施舍的中国迎来了最佳时光。
材料三 伴随着朝鲜战场烽烟四起,成吉思汗的好战形象重新在美国人脑海中浮起,中国被视为莫斯科的“傀儡”和忘恩负义的“侵略者”。中国在美形象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王立新《试论美国人中国观的演变(18世纪~1950)》
材料四 美国公众对中国、日本、俄罗斯的感情“温度”
年份 |
中国 |
日本 |
俄罗斯 |
1990年 |
45 |
52 |
59 |
1994年 |
46 |
53 |
54 |
1998年 |
47 |
55 |
49 |
2002年 |
48 |
60 |
55 |
——余建军《美国公众的中国观与美国对华政策(1990~2002)》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1784年以前美国人可能通过哪些渠道了解中国?(2分)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认为“中国皇后号”来华后,中国的哪些现象可能“令第一批美国商人产生一种失望感”?(2分)
(2)简要分析材料二中,美国人的中国观形成的原因。(1分)
(3)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材料三中,美国人的中国观形成的历史背景。(2分)
(4)综合上述四则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影响美国人“中国观”的主要因素(2分)。谈谈你对中美关系的展望。(2分)
21.⑴由秦朝的郡县制,到汉初的郡国并存制。 (2分)
⑵自行任命官 员、收取赋税的特权。(2分)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余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归郡管辖。(2分)
⑶特点:行省权力较大,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行省聚集境内财富供中央需要;权力受中央节制,是元朝地方常设行政机构(任两点2分)
积极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和对边疆的管辖;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2分)
22.(1)工商业发达,海外贸易活跃;奴隶主有雄厚经济实力,要求建立有利于自己的民主制度;国王的权力有限,受元老院议会制约,这样的传统有利于建立民主政治。(3分)
(2)观点:中央集权制度符合古代中国国情。
依据:以农耕经济为主(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3分)
⑶存在问题:民主范围狭隘;表决方式简单;过度泛滥的直接民主不能保证参政者的素质,容易导致公共权力滥用。(任答两点得2分)
⑷政治文明(或政治制度)具有多样性(或多元化);
政治文明建设是以相应的经济发展状况、社会发展程度为基础;
政治文明建设必须与不同历史发展阶段和不同国情相适应;
无论民主制度还是专制制度都有其优缺点,要不断改革完善,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2分)
23.⑴办法:颁布《权利法案》,限制王权,确立议会主权;责任内阁制逐渐形成,国王逐渐成为统而不治的虚君。(2分)
特点:渐进改革。(保持政策的稳定性,极少大起大落等)(1分)
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席位,为工业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保障。(1分)
⑵美国开创民主共和制。中华民国实行三权分立是借鉴美国政治体制。(2分)
⑶1871年的《德意志帝国宪法》(1分)
异:民主立宪是虚,君主专制是实; 实行联邦制,普鲁士在联邦中享有特殊地位。(2分)
24.(1)渠道:中国的商品,如瓷器、丝绸、茶叶等;来华的欧洲旅行家、传教士或商人;启蒙思想家涉及中国的作品。(2分)
现象:闭关锁国政策;天朝上国的观念;官僚腐败;中国人的某些习俗和信仰等。(2分)
(2)太平洋战争爆发,面临共同的敌人;中国抗战有力支持了美国;中国政府的亲美政策;抗战中中国军民表现出的优良品质等。(1分)
(3)历史背景:美苏冷战(两大阵营的对峙);中国“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朝鲜战争爆发,中国抗美援朝等。(2分)
(4)主要因素:国家利益、综合国力、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地缘政治、历史传统等。(2分)
观点1:中美关系的前景是美好的,由于种种原因,中美双方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隔阂、误解乃至摩擦,但双方可以保持冷静和理智,加强沟通,减少猜疑,求同存异,发展中美友好合作关系。
观点2:中美之间存在着根本上的差异,如美国希望谋求世界霸权,而中国反对任何国家称霸,现阶段双方的合作是建立在共同的利益之上,但不同的目标最终会使双方分道扬镳。(答出任一观点,言之有理即可)(2分)
下一篇:【练习】必修二第一、二单元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