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地理衔接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发布时间:2014/8/30 8:24:19 作者:赵跃成 浏览量:1066次
长期以来,初高中地理教学相对独立,信息传递和反馈渠道不畅。随着高中阶段课程改革的全面推开,新教材所承载的课程内容的不衔接现象,学生思维方式和智能发展要求跨度太大等问题逐步暴露出来。在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应建立和完善初高中地理教学的沟通衔接,促进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进一步转变和提高。如何有效地做好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既促进学生发展又提高教师自身水平。本文结合近十年的初高中地理教学,通过分析初高中地理教学上存在的衔接问题,提出几点思考。
在新课程教学中,许多刚进入高中的学生都感到初高中地理知识跨度大,学习困难,对高中地理学习产生了畏难感和疏远感。此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制约着高中地理教学的效果及质量。为此,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从初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联系与差异、教学衔接上存在的问题及实施措施等方面谈谈对此问题的认识和处理。
一、充分认识初高中地理教学上存在的衔接问题
1、教学方法差异而形成的衔接问题
教学方法的差异是决定学生由一个学习环境转换到另一个环境适应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初中地理教材在设计上重视学生的活动、参与、思考、互动;高中地理教学则注重学生的思维、概括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以及学生在学法上的引导。按现行的教育模式,绝大部分高中教师没有教过初中,甚至没有或很少参加初中的备课、听课、评课,对初中教学知之甚少,这使一部分学生在高中教学较大知识容量和能力要求的压力下,加上对教师的教法不适应,从而在高中起始形成了部分学生的掉队和分化现象。
2、实行新课改差异而形成的衔接问题
随着初中课改的深入实施而形成的初高中教育教学观念上的差异,影响这学生对高中新知识的接受。初中进入课程改革后,许多教师在教学方式上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师生平等对话和交流互动、重视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达成上都有了很大的改进;学生的学,在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学习方法的具体实施上也有了明显改进。与初中课改相比,高中课程改革刚刚起步,高中教学方式相对滞后,教学方式改革发展不均衡,教师一言堂,教法陈旧单一的现象普遍存在。这样,学生由初中很活泼的课堂教学环境走进高中相对死板沉闷的教学环境,便产生了很大的不适应。
3、中高考差异而形成的衔接问题
中高考是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考试,前者为了完成初中阶段九年义务教育,考试形式是毕业考试与升学考试二考合一,即达标考试,只要达到B级,就可获得中考资格。因此,初中地理教学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在量上和质上都大打折扣。而高考是国家级的选拔性考试,在文综的考试形式下,随着命题由知识向能力的转向,对学科各方面的能力要求比前者高得多。因此,许多初中教师便给学生圈范围,让学生死记硬背,以获取高分。许多学生平时没有好好学,根本不理解知识内容,到考前突击老师划定的内容也能够达标过关,所以这些学生到了高中,遇到考试及平时教学复习时,往往不得要领,无法适应,导致学习上的滑坡,挫伤学习的积极性。
初中教学只在初一和初二安排课程,由于会考安排在初二完成,初三一年都未接触地理学科,接受高中教学时,知识遗忘程度非常严重。地理基础知识非常薄弱,尤其是农村中学毕业的学生,学生学习基础的参差不齐,也给高中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此外,由于年龄特征和心理上的差异,初中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及学科素养还有许多不适应高中地理学习之处,所有这些都需要我们在高中地理教学起始阶段,注重解决教学中的衔接问题。
二、如何做好初高中地理学科知识衔接学习
首先要搞清楚的是地理是高考科目之一,高中地理的学习任务一定要重视。而初中地理作为非考试科目,受中考指挥棒的影响,仅作为可有可无的“副科”出现。同学们也因它是“副科”而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所以初中毕业生的地理基础知识普遍薄弱,初、高中地理学习严重脱节。但初高中地理知识联系较密切,且高中地理与初中地理的要求明显不同,难度上的跨度大,同学们初中地理知识缺乏,影响高中地理的正常学习。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做好初中与高中地理知识的衔接与融合非常重要。
1、学习方法的衔接
初、高中是同学们成长的两个重要阶段,这两个阶段跨度比较大。升入高中的学生在思维方式、学习态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都要有一个质的飞跃,才能适应高中学习要求。
(1)学习态度与方法的转变
高一新生来自不同的初中,各初中地理教学情况不一,但同学们要看到,初、高中地理知识的不同要求与不同学习方法。如气候知识,在初中只要求掌握主要气候的主要的分布区域,而高中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这些主要气候的特点、成因和分布规律,还要根据文字描述或图表等相关资料,分析、判断和推理气候类型、形成原因、怎样分布等一系列问题。所以要学习新的思想和学习方法,否则同学们会渐渐感觉学习吃力。
(2)地理学习兴趣的培养
地理知识不是孤立的,它与其他学科联系交融,在学习和听课时要充分利用课本图表、地图册等,还要注意地理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如在学习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时,诗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可用来印证;“正午太阳高度角测量”,要运用到相关的数学知识,“大气热力环流”,又涉及到物理理论;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因可以用化学上的知识来解释等。这些都让同学们发现,原来各学科知识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地理知识有着如此丰富的内涵。比起其他学科,地理更贴近我们的生活,许多地理现象与地理知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经常是地理试题的切入点,而热点、焦点问题最终落脚点还是考查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因此,在平时的地理课学习中,要关注与地理学科相关的社会热点,并切实将热点、焦点问题与所学地理教材相结合,从中找出相关的地理素材,用学科知识去分析、阐释和评价人类面临的诸多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2、学习内容的衔接
教学内容的衔接不是初、高中知识简单的罗列与堆砌,而是把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知识与高中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以及选修必修教材的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因为地理事实的空间分布,地理事物的空间联系和结构变化,地理现象的产生、发展、变化,都是在一定的空间进行的,都需要一定的空间位置来呈现。初中所涉及的区域地理是高中自然与人文地理知识的出发点和归宿,许多原理内容的引入都要通过区域地理的具体案例来阐明。原理掌握后,也需要通过区域地理的事实来印证,所以在学习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时,都离不开区域地理的地理事实。因此在学习时要充分考虑到初高中地理知识的内在联系。
由于学生的认知活动总是从已知到未知,将新知纳入旧知的结构而逐步演化提高的过程。所以,通过适时、适当的复习有关初中地理知识是高、初中地理教学衔接的主要方法之一。特别是在学习新知识时一定要将本节涉及到的初中知识进行复习,这样可以为学生接受新知识铺设一个台阶,从而达到循序渐进的目的。例如:在讲授热力环流的知识时,先复习初中学习过的关于热胀冷缩的知识,对于理解冷高压热低压就更容易理解。
高中学习区域地理,着重地理事实的分布和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紧密联系,和初中学习有很大区别,不是初中知识的机械重复。区域地理的多重应用与考查,是高中地理学习的一个显著特点,同学们较难掌握,初中死记硬背的地理表象没能在头脑中形成空间概念,涉及到某个具体地方,学生往往在头脑中没有印象,更不能灵活的运用地图中提供的有效信息去分析问题和解答问题。因此,同学们在学习时一定要从区域空间分布的角度多参看地图,了解各地形区所在的经纬线、指出所学过的地形区名称、典型农作物、地质构造与生态问题等。这样就能帮助同学们形成地理空间概念,引导学生学会知识间的横、纵向联系,实现初高中知识的有效联系。
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问题,不仅仅是教学层面上知识的增补于温故知新的问题,而且是我们如何深入传统教育理论中合理的内核与学生获得知识的主动建构理论再高中教学上的实践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实际中,遵循初高中教学规律和特点,不断探索,从而从根本上解决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