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教学研究>>研究团队>>文章内容
2014~2015学年度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建议

发布时间:2014/11/27 20:45:20 作者:赵跃成 浏览量:2373次

南京市天印高级中学2014~2015学年度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建议

2014.9

一、目标与任务

高三一轮复习时间从2014年9月1日至2015年3月13日。

1、本阶段教师的任务

教材内容问题化,重要考点习题化,经典试题教学化;突出主干知识之间显在的和隐藏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教师要注意课堂的容量、效率、气氛;注意学生知识的强化落实,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基础原理。

2、本阶段学生的目标要求

(1)答题字迹清晰,规范运用地理术语;

(2)形成做题的一般思维模式(如光照图的一般做法、区域图的一般做法等等);

(3)审题大方向上不出现错误,能从题中正确提取有效信息;

(4)积累精华题、热点题,储备知识,厚积薄发。

本阶段课本内容的复习要做到考纲具体化、内容考点化、考点题目化、题目典型化、答案规范化。用精心设计的各种类型的问题覆盖课本内容,让学生在训练中掌握、运用课本知识。

二、方法与步骤

1、本阶段以单元复习为主,一般应具有下列步骤:

(1)看:看教材、看原来的听课笔记、看学案。看学案是重点,学科组在编写学案时要有课标要求、目标导航,要有规律的总结以及概括整合,要有疑难点拨。学案中除涉及必要的填空以外,要精心设置复习问题,创设问题情境。

(2)讲:主要是讲学案。重点是讲规律、讲方法、讲疑难、讲网络。主要环节应包括列举考点、点拨难点、归纳错点、总结重点。典型题目要突出讲审题、讲对接、讲规范。

(3)记: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整理笔记、进行记忆。

(4)练:训练题必须精选,这是规定复习方向的一项重要环节,直接反映一个学科组的研究水平。训练的量要以教师的批改和讲评为前提,不布置没有时间批改和讲评的训练题,批改要至少覆盖班级学生的1/3。

(5)评:要评知识、评规律、评方法,评重点、评难点,评知识再生点、思维障碍点。要先从错误率最高的试题讲评、从最有价值的题目讲评(如先从II卷讲评)。

(6)思:由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完成认识的升华。

2、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选修采用不同的复习方法。

自然地理一般以教师系统讲授为主;人文地理的复习教师要善于引入实际案例进行复习。引导学生将复习中的理论和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体验对知识的运用;区域地理的复习,则要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关键是设置好问题,适当结合热点,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思考问题。区域地理可采用集中复习和分散复习相结合的方法,即每节课可以拿出几分钟时间,采用每日一图或每日一问的方法,在复习必修内容时,对相关初中内容进行补充整合。建议初中地理的复习重点放在:一是有关地球与地图知识;二是世界地理中:世界行政区的分布、世界海陆的分布、陆地地形、世界气 候类型与分布、重要海域与交通要道、重点国家地理与重要城市分布;三是中国地理中:中国概论,如地理位置、疆域与行政区划、人口与民族,中国自然地理特征,如地形、气候、河湖、自然资源等,中国四大自然区的空间分布与基本特征。中国工业、农业、农作物的分布、铁路交通与港口。初中地理复习建议自编学案,可提供地图、列出复习提纲和探讨试题等。在复习过程中,要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思维,要注重知识的落实。要求学生:每日10分钟——地图(经纬网、地区轮廓、若干地理事物的综合)(填—记—画—想);选修模块要突出重点,不在琐碎的知识上下工夫,在重点知识、主干知识等方面有所侧重,强化教学与训练。

3、坚持适时、适度、适中的原则,优化训练过程

1)精选题目。所选题目一定要准确、典型,不能见题就做。要总结答题方法,研究以往的高考题,从中得到启示,比多做多少题都有益处。坚持“小题大做,大题小做,错题重做,偏题不做”的原则,重视学习效率, 不搞无效劳动。选题要注意三个方向:一是教材的基本内容,包括三类:一类是纯粹的教材知识的再认再现,比例不宜过大;一类是对教材知识的变通,是改头换面后的“新”题,比例可以稍大些;一类是与社会重大现实问题有关联的题目,这三类所涉及的知识都应该是高考的重点内容。二是培养地理思维能力方面的内容,包括基本方法和基本能力,尤其是培养创新意识,能从合适的知识点切入设题、选题。三是地理理论应用方面的内容,要从教材运用地理观点评判地理现象中得出规律,学会迁移,由此及彼,以题目的形式加以落实。要从方式上用活每一个题,对重点知识可以从不同角度设题,由一题变多题,真正领会掌握地理知识。学生处理题目的过程中不提倡依赖教材。

2)限时训练。限时训练可分为课时限时训练、当天的自助餐作业及单元过关和阶段性质量检测。限时训练的前提是限量,一般课时限时训练以5-8分钟为宜,题量约5个选择题和1个综合题。自助餐作业以30分钟为宜,题量约12个选择题和2个综 合题,题目一般以活页的方式提供,若是主题资料上的题目,则必须提供答题纸。单元过关和阶段性质量检测试题以60分钟至90分钟为宜,题量则要达到20个选择题和4个综合题。课时限时训练要贯穿于复习过程中的每一节课,自助餐作业在有课的当天必须安排,单元过关宜在单元结束后进行,阶段性质量检测一般一个月进行一次,同时要注意合理拉开三类不同训练的难度梯度。做好上述工作对于加强过程调控,及时发现和整改复习中的问题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引起每一个学校的切实重视。

3)重点讲评。讲题是关键一环。既要讲知识,又要讲方法。从学生答题的情况看,学生在解题方法上存在着很大问题,平时训练后的讲评要高度重视这一问题,可以分门别类地讲,也可以就题论题或借题发挥,达到由一题而多题的练习效果,训练学生答题规范化、知识系统化、思路规律化、知识能力化。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建立错题、疑难题笔记本,以备后来检索使用,杜绝错过的题照旧错的现象发生。讲评一要分析错因,错题分析的作用不仅仅是使学生弄清一道问题,而是要通过错题分析,总结知识的内在联系、规律,特别是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使认识上一个新台阶。二要总结规律和技巧,总结基本的答题方式和设问方式,使学生熟悉答题套路,形成答题的一般思维模式,这样使基础较好的学生能有所发挥,中等学生能套用答题模式。保证卷面要点化、序号化、段落化。三要进行补偿训练,做好知识迁移。

三、要求与建议

1.要以学生为主体,强化集体备课,进一步提高备课质量。

备课的质量直接决定了课堂教学的质量。要充分发挥备课组集体的力量,根据教情、学情和考情研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措施与手段,正确把握教学内容,科学定位教学起点,合理确定教学容量,精心设计教学问题,认真研究各类复习课的教学策略,明确各类复习课及习题讲评课的目标指向,精选例题,精编习题,在课堂教学中少做和不做无用功。集体备课要突出重点:一是围绕两纲一题、基础的巩固、结构的构建、难点的突破、能力的提升、学案的设计、课堂的优化、重点问题的选取、题目的编选、学法指导等方面开展研究活动。二是备课组长做好分工和检查,按阶段、分课时将任务分解细化,落实好主备人,按照要求先周备课,形成具体的复习方案,集体讨论后分头执行。三是确定集体备课时间,备课形式要多样化,坚持“课前一聚”、“课后反思”的制度,强化课堂教学的过程性研究,及时处理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个人备课要备到点子上,要在充分了解学生情况的基础上,强化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多下功夫:一是加强对《考试说明》和课程标准的研究,把准考点,理清知识点,找准关键点,寻找突破点,确定复习重点;二是加强对近几年高考试题的分析研究,找出规律,指导教学;三是沟通教材各部分的联系,构建结构,引领方向,宏观把握,微观处理;四是整合教材,归类知识,发现规律,用活教材;五是不断加强业务学习,更新知识。在此基础上,把理解准确、方向对路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做到:“三个不讲”——学生已经掌握的内容不讲,讲了也不会的不讲,不讲也会的不讲;“三个必讲”——核心问题必讲,思路方法必讲,疑点、问题必讲;“三个到位”——训练到位,点评到位,纠错到位。确保每一节课都是高质量、高标准的课,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遵循课程标准,依据《考试说明》,优化教学内容

1)课标和考试说明的研读要求。要研究考试说明,加强高考试题命题本质与发展规律的研究,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将考试说明物化和细化,用教材的知识点和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来诠释考试说明,研究命题规律和技巧,争取与省考试中心接轨,与他们同步思维(南通经验、淄博经验)。在复习中,不管是按教材顺序还是按课标顺序,都要逐一对准课标,一一加以落实。坚决反对撇开课标抓教材,撇开教材抓资料,撇开知识抓训练的现象。

2)处理教材的基本原则。一是以课标为基准,凡是课标中没有的,包括整节课的内容,可以大胆删除;二是以鲁教版教材为主,对其他各种版本的教材进行“求同去异”的处理,灵活使用各版本教材,大胆取舍,取长补短。同时要注意各版本教材中的单元活动和案例探究等,这是训练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有效素材。三是要以高中必修教材为主,适当整合初中教材。

3)处理资料的基本原则 复习过程中,教师要广泛的占有资料,进行细致的分析与甄别,取其精华,剔除糟粕,选取最有价值的资料进行复习与训练。有条件的学校可在此基础上,科学制定学案,立足学案引领复习。条件不具备的学校可立足于一本主体材料,其不足要利用学案加以弥补。对资料上的内容,教师必须提前认真筛选与把关,对资料和习题都要进行精选与归类,分为必学和必做的内容及选学与选做的内容,对必学与必做的内容要严格限量,使班内大部分学生都能完成,要印发必做题答题纸,严格要求、严格限定时间来完成,教师要全批全改。对选学和选做的内容,有余力的学生完成后教师要加以指导。

3.以问题为中心,优化教学方法

1)强化学案导学和问题目标教学。提倡根据各校学生实际独立设计学案,每个学案设计要以课时为单位,要切实保证每课时都有学案。在内容设计上,应尽量丰富、科学,要根据自己的理解对教材进行重新整合,进一步体现知识结构与知识联系,体现问题目标教学。在题型设计上,各种题型要全面,包括一些探究性题目,努力创设新情境、新立意。在印发时间上,要保证有一定的提前量,给学生课前应用的时间,必须提前设计印发。在使用上,要加强落实,利用课前时间检查学案的落实情况,也要适时收缴检查,对不能完成学案的要严格要求。

2)明确课堂教学的重点方向。

第一,归纳处理知识。要综合各种资料,取其精华,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认识,认真对教材进行归纳总结。

第二,抓落实。好成绩不是教出来的,是严格 要求得来的,成绩好坏,落实最重要。一要落实具体的预习要求,必须严格检查学案,对达不到预习要求的,要有相应的补救措施,给予必要的惩罚。课前,突出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旧知识的检查,防止学生出现打开书会、合上书忘的毛病。二要落实课堂教学内容,及时了解学生听课情况和知识掌握程度,对课堂提问和练习要高标准、严要求,即使口答也不放松。当堂知识当堂巩固,突出对重点知识、重点学生的当堂检查,同时加强对课堂笔记的检查。三要落实教材的记忆要求,必须督促学生记全、记准、记牢教材中的重点内容。四要落实主体资料和学案上的相关题目,尤其是主观性题目必须落实到书面上,要加大检查力度,坚决杜绝只在选择题上打对号、主观性题目只看答案不动手不动脑的坏习惯。检查手段也要多样化,普查与抽查相结合,尤其要针对性地检查某些学生,有些板块的知识也根据需要强化检查。

第三,点拨方法、拓展能力。不要只是把条理好的知识、总结好的答案传给学生,更重要的是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

3)突出教学方法研究和学法指导。注重教学方法研究,坚定不移地落实学案教学和问题目标教学模式,备课要围绕教学设计开展。要合理调控时间,保证完成课时教学内容,题目尽量前置,反对把课堂时间生硬地分为讲课和练习两段。要指导学生记好笔记,不要单纯依靠学案作为笔记的替代品,强化笔记在学习中的作用。明确学生口答问题的基本要求,要以笔答的要求为训练标准,要求语言精炼、要点全面、条理清晰,做到回答问题段落化、层次化、要点 化、序号化,坚决杜绝念书回答和死背书回答,答题思路要清晰,逻辑要严密,语言要准确,保证课堂提问按高考实战的要求,把对学生的规范化要求落实在课堂中。加强学生的答题技巧指导,对各种题型的基本要求和解题技巧,要结合具体实例讲解,尤其是对探究性和研究性题目的解题指导。

4)突出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素质教育的实施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增多,复习教学也必须转变观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利用晚上自主自习,要指导学生学会整理笔记、总结梳理当天所学知识,强化理解和记忆。利用学案指导好学生进行预习和自学,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从而提高课堂听课效果。利用自助餐限时作业,帮助学生进行强化与提高。周末自主学习时间,要帮助学生学会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合理利用时间,有计划的做好总结诊断与查漏补缺工作。

 

附: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计划

 

 

莱芜市教学研究室

                                            二〇一四年九月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计划

 

教学内容:21周(105课时/每周5课时)

周次

时间

内容

备注

1

9.1-9.5

第一单元  地图

第1课  地图的基本要素(比例尺、单元活动辨别地理方向、图例和注记)         

第2课  等高线地形图(2课时)                                                     [来源:学科网]

第3课  学用地理统计图(2课时)

 

2

9.8-9.12

第4课  世界地理区域定位(2课时)

第5课  中国地理区域定位(2课时)

单元综合检测(一)(1课时)

 

3

9.15-9.19

单元综合检测(一)(1课时)

第二单元  地球物质运动和能量循环

地球自 转的地理意义(2课时)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2课时)

 

4

9.22-9.26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课时)

地壳物质循环和地貌(2课时)[来源:Z.xx.k.Com]

大气的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

大气运动(1课时)

 

6

10.6-10.10

大气运动(1课时)

主要的天气系统与天气(2课时)

气候分析与气候变化(2课时)

滚动检测(一)

7

10.13-10.17

水循环与洋流(1课时)

单元综合检测(二)(2课时)

第三单元  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

第1课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2 课时)

 

8

10.20-10.24

第2课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包含第3节喀斯特地貌与桂林山水) 

第3课  自然资源(含陆地资源,不一定罗列各类资源)                          

第4课  能源(分布、消费构成、世界能源问题等,可多加新知识,如西气东输、川气东输)

单元综合检测(三)(2课时)

 

9

10.27-10.31

第一单元  人口与地理环境

第1课  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适当融合初中地理中的人口内容)              

第2课  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

第3课  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

单元综合检测(一)(2课时)

 

10

11.3-11.7

第二单元  城市与地理环境

第1课  城市发展与城市化

第2课  城市区位与城市体系

第3课  城市空间结构

单元综合检测(二)(2课时)

滚动检测(二)

11

11.10-11.14

阶段质量检测一

 

12

11.17-11 .21

第三单元  产业活动与地理环境

第1课  农业生产活动与区位选择

第2课  农业地域类型

第3课  中国的农业                                                       

第4课  工业生产活动与区位选择

第5课  工业地域的形成

 

13

11.24-11.28

第6课  中国的工业

第7课  产业活动转移                                                      

单元综合检测(三)(2课时)

第四单元  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

第1课  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

 

14

12.1-12.5

第2课  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第3课  交通运输布局

第4课  中国的交通 

第5课  交通与通信发展带来的变化

单元综合检测(四)(1课时)[来源:学_科_网Z_X_X_K]

滚动检测(三)

15

12.8-12.12

单元综合检测(四)(1课时)

第一单元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1课  认识区域、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2课时)

第2课  我国的区域差异、区域发展阶段与人类活动(2课时 )

 

16[来源:Z。xx。k.Com]

12.15-12.19

单元综合检测(一)(2课时)

第二单元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第1课  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1、2两节合成)

                              (2课时)

第2课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17

12.22-12.26

单元综合检测(二(2课时)

第三单元  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第1课  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2课时)                                          

第2课  全球定位系统、电子地图与数字地球

 

18

12.29-1.2

单元综合检测(三)2

第四单元  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第1课  黄河概况                                                        

第2课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2课时)

 

19

1.5-1.9

第3课  资源开发与区 域可持续发展

第4课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南水北调                                    

第5课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西气东输、西电东送

单元综合检测(四) (2课时)

滚动检测(四)

20

1.12-1.16

第五单元  区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

第1课  长江概况                                                       

第2课  流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2课时)                                        

第3课  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2课时)

 

21

1.19-1.23

第4课  经济发达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与长三角对比)

第5课  环渤海经济区的发展                                             

第6课  学会分析区域差异与小区域调查                                   

单元综合检测(五)(2课时)

 

22

1.26-1.30

选修(兼顾环保和灾害)

 

23

2.2-2.6

阶段质量检测二

 

24

2.9-2.13

选修(兼顾环保和灾害)

滚动检测(五)

28

3.9-3.13

一模质量检测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南京市天印高级中学 地址:南京市江宁区东山街道上高路199号 邮编:211100

联系电话:52130500 招生QQ:2214673437 您对网站意见或建议请留言 njtygz@sina.com 技术服务:教育技术室

备案号:苏ICP备2021048345 苏公网安备320115020104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