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案】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发布时间:2014/12/8 18:20:44 作者:王维喜 浏览量:1088次
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学习目标】
1.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基本主张、影响。
2.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问题导读】 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历程
学_________ |
曾国藩、李鸿章等洋务派“师夷长技以_________”
学__________ |
孙中山等革命派:主张 ______________
学__________ |
一、《新青年》的诞生——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1.诞生标志:______ 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 《_____________》,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提倡 ______和_______ ,揭开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从第二卷起,改名《______________》。
2.代表人物:陈独秀、蔡元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3.活动阵地:___________________
4.主要活动基地:1917年,__________实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办学方针,使____________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
5.原因:
①直接原因:辛亥革命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但窃取政权的袁世凯梦想复辟帝制,掀起_______________逆流,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激进民主主义者奋起反击,力图“根本之救亡”。
②根本原因:_________期间,中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短暂的春天),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冲破_____________ ,实行民主制度。
二、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1.前期主要内容:
①核心内容:提倡______与______,反对_______和_______。这里“民主”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学”包括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
②提倡______________,反对旧道德。这里的“旧道德”是指__________。激进派认为它是为封建政治服务的。 “民主共和”与“儒学”不可并立,必废其一。提出“打倒孔家店”。
由此开始。
|
形式上:主张“言之有物”,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写作的是____________,著有《文学改良刍议》
内容上: 主张以新鲜、通俗内容取代陈腐、雕琢旧文学的是____________,著有《____________》
将“形式”和“内容”有机结合的是典范人物是_____________,著有《狂人日记》等。
2.前期的新文化运动的积极意义有哪些?有何局限性?
积极性: ①猛烈冲击了_____________ 的统治地位,人们(尤其是青少年)的思想得到_________解放。
②知识分子受到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的洗礼,推动自然科学发展
③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局限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激进派宣传西方文化,追求民主政治的特点
维新派:把西方政治学说和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道理,主张君主立宪
革命派:以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为革命思想武器,主张民主共和
激进派:以西方的民主、科学为思想武器,绝对否定儒家传统思想,绝对肯定西方文化学说
三、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1.在中国率先举起社会主义大旗的是____________。直接原因:俄国的______________,给中国传来了马克思主义。表现:_________年,他先后发表《_____革命之比较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文章。主张向俄国学习,改造中国。
2.大大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是在__________年的________________后。五四运动的结果让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看到了___________阶级力量的伟大。开始走上与工人相结合的道路。
3.这一期间,比较全面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是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随后,一些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团、马克思主义者、共产党早期组织、补习学校、刊物出现(试分别举例)。______年,中共诞生。中国革命迎来新的曙光。
【反馈练习】
1.辛亥革命“不过是宗法式的统一国家及奴才制的满清宫廷瓦解之表征。至于一切教会式的儒士阶级思想,经院派的诵咒书符教育,几乎丝毫没有受伤”“ 自由.平等的现代化观念与信息,像油浮在水面上一样漂浮在广阔的乡土文化带的上空。……”这一评价
A.代表了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认知水平 B.对思想启蒙方面的局限性认识不足
C.肯定了反对专制.追求民主的愿望 D.基本上不符合辛亥革命的历史事实
2. “应毁全国已有之孔庙而罢其祀!”陈独秀这一观点 ①体现了彻底反封建的决心 ②矛头直指儒家传统道德 ③为文学革命指明了方向 ④存在着对传统文化绝对否定的倾向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3.新文化运动与欧洲启蒙运动相比,其共同点有①都正面批判了封建思想 ② 都引发了一场大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 ③都促进了民主思想的传播 ④都属于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
A. 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4.近代前期,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情况可以得出下列的认识和结论,其中符合历史事实的有
①向西方学习思潮的兴起与发展和东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有关
②向西方学习的代表主要是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政治派别
③向西方学习呈现了逐步深入、由表及里、由浅到深的特点
④向西方学习的内容历经了器物、制度和思想文化三个阶段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5.维新变法.民主共和.民主科学.马克思主义思潮先后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对它们之间关系的表述最准确的是
A.一种思潮消亡,另一种思潮兴起,几种思潮先后相继独自存在
B.几种思潮同时并存,各自都有较大影响
C.某一时期可能存在几种思潮,但占主流地位的只有一种思潮
D.继马克思主义思潮成为主流后,其它几种思潮相继退出时代舞台
6.导致中国人由学习西方的“器物”转向学习“制度”的决定因素是
A.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C.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不断走向科学 D.中国无产阶级独立登上政治舞台
7.对中西学的态度是区分近代中国不同政治派别的依据之一。下列言论属于维新派的是
A.“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
B.“吾国固有之文明,正足以救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文明之穷者”
C.“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
D.“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也”
8.有学者认为:工业革命后,世界文明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即一种先进文明以“生存威胁迫使其他文明不得不仿效它”,中国近代能够反映这一历史观点的历史事件有
①太平天国运动 ②洋务运动 ③辛亥革命 ④新文化运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 ②③ D.①②③④
9.陈独秀指出:“若一方面承认共和政体,一方面又要保存孔教,理论上实在是不通,事实上实在是做不到。”为此,他当时致力于
A.反对袁世凯复辟的军事斗争 B.宣扬资产阶级民主与科学思想
C.宣传马克思主义学说 D.创建无产阶级政党
19. 以下对中国社会政治制度的革新进行了有益探索并付诸实践的人物有 ①魏源 ②康有为 ③孙中山 ④张謇 ⑤毛泽东
A.①②③④⑤ B.②④⑤ C.②③④⑤ D.②③⑤
21.下列关于19世纪末到20世纪头20年先进中国人寻求救国救民道路的分析和评论,不正确的是
A. 相继经历了由“走英日道路”到“走美法道路”再到“以俄为师”的过程
B. 先后实践或主张了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和社会主义思想等政治方案
C. 先进的中国人已经探索出以农村包围城市.夺取全国革命胜利的正确道路
D. 反映出先进的中国人在寻求救国救民道路时与时俱进敢为人先的探索精神
【视野拓展】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就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鲁迅
“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绝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钱玄同
3.鸦片战争中,中国一些有识之士萌发的新思想的核心内容和实质是
A.政治制度.振兴中华 B.经济制度.御侮强国
C.军事技术.抵抗外侮 D.印刷技术.传播西学
5. 有学者认为,文艺复兴的倡导者和19世纪末的中国维新思想宣传者的手段都很高明。两者的“高明”之处是:
A.利用宗教反对封建思想 B.组织团体宣传新思想
C.借助传统文化外衣 D.建立政党宣传政纲
上一篇:【导学案】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下一篇:【导学案】三民主义的形成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