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成果】牛顿运动定律 教学随感
发布时间:2014/12/30 8:58:14 作者:李松霞 浏览量:1141次
牛顿运动定律 教学随感
众所周知,新课改行列已经进行12年,通过实践,深深体会到这次课改的力度之大,影响之深。
一、 新教材的特点
1、新教材的编写通俗易懂,更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思路线索更加流畅,这是大家公认的事实。空洞的说理变得一去无踪,每一章节、每一条物理规律犹如在讲述一篇篇美丽的物理事故。细心读来,人的思想便会醍醐灌顶的升华起来,这样的教材更适合学生自主阅读。比如:4.1牛顿第一定律。
2、新教材中增加了许多“看一看”、“做一做”、“说一说”(P76、P79)“科学漫步”(P70惯性参考系、P76用动力学方法测质量)、“科学足迹”等,看似很不重要的内容,实际上对学生三维目标的培养都是必不可少的,这样的物理才会更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才会有更大学习兴趣。
3、教材中学生实验课位置提前(比如4.2实验探究加度与力、质量的关系),而且实验方案不确定(让学生自已设计或提供多种方案),教材中不给出实验结论(让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自已得结论)。
4、课后练习题,一道题考查一个知识点,题题击中教材重点与难点,而且都是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每道题稍加变化都可能成为一道新颖的高考题。虽然对知识目标要求降低,对学生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要求提高,这也正是新教材的一个重要特点。
5、新教科书重视科学探究(每节都有科学探究思想的体现),重视“过程“目标的落实,重视“情感”目标的体现,重视联系学生生活、社会实践和现代科技。
二、教学中两大转变
1、教师的角色转变
我记得在继续教育课程中有这样一句话:“未来教师的任务越来越多的不是传授知识,而是激励学生”,这句话让我感受颇深。新课改精神要求我们教师应由知识的传授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而不是包办代替。课堂上,学生应该成为学习的主体,老师只是学习的组织者。比如:比如4.2实验探究加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2、教学方法的转变
新课改下课堂教学模式应该以探究式为主,教师主要任务是创设适当情景,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问题,然后提出问题,再对此问题的答案进行猜想与假设,通过小组讨论设计合理方案进行探究,探究后得出结论,并对所得结论进行评价。
在新教材的每一章节都有科学探究思想的体现,在部分章节甚至全篇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结论或规律,通篇全是留给学生的探究性问题。
这样的目的旨在让学生学会如何用科学有效的方法来探究生活中的科学问题。促进学生有意义的学习,减少机械学习,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与创新精神。
三、 问题教学法与课堂教学6环节
如何在新教科书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进一步创造,在课堂教学中体现新的课程理念,这是实施新课程需要解决的最大问题。
新课程极力倡导以“问题导引,启发探索,互动交流、精讲释疑”为教学思路的自主型探究式教学模式。如果教师能设置恰当的问题(或学生能自动提出问题),启发学生自主探究,实验、讨论,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不仅会活跃课堂,更会提高课堂效率。所能新课改中以问题教学法为主的课堂模式值得我们实践与探索。
为了体现新课改理念,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特提出课堂教学6环节:
预习(先学后教)-------导入(补充信息,良好开端)-------精讲(知识传授)------质疑(思考与探索)-------讨论(协作学习)-------训练(解决问题)
四、不足与反思
1、教学进度过快(提前一个月结束必修1),导致知识落实不到位。建议按要求完成进度即可。
2、急于拓展。在第一遍教学中不要操之过急,不搞知识一步到位,比如:讲第三章力的合成与分解时,只要求学生会求几个力合力与根据效果会分解某一个力即可,不要求会处理共点力平衡问题 (教材安排在4.7节讲)。让学生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分散难点,慢慢渗透。如果不切学生实际盲目扩展,反而会使学生糊涂起来。
3、作业量大,晚自习讲课。严重侵占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学习效果反而差。所以应减少学生的作业量,让学生多一点思考的空间。
4、资料良莠不齐(拓展),导致学生分不清重点,慎用。建议<同步达标>---练习册5、考试题型与平时练习题型有偏差,导致平时很努力的同学考试成绩总不理想。建议平时练什么题型,考试就出什么题型。让考试直正起到检测作用。有人说能让学生考好的题才是好试题,我认为很有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