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成果】激疑启思,变教为导,寓教于乐
发布时间:2015/1/30 16:43:33 作者:李松霞 浏览量:1265次
激疑启思,变教为导,寓教于乐
————启发式教学原则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实施
“激疑启思,变教为导”是启发式教学法的核心,就是通过适时发问,设疑启思,使学生产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形成一个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最佳情境,当教师略加揭示指点,他们即可意开词达,恍然大悟,不仅让学生学习掌握了知识,而且从心理上了获得了一种满足,增强了学习的兴趣,成为下一次学习的动力。
一、 实验直观启发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通过实验和直观教具启发学生思维即从感性材料入手得出科学的结论,这也是物理学科的优越性。实验和直观教具提供的是最鲜明生动的形象,最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这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都有很重要的作用。例如在学习向心力、向心加速度时,一改复习提问,再引入的传统模式,而从一个实验入手。一细绳系一小球在竖直平面内转动,让学生动手感受一下,从快速到慢速的转动时手拉绳的感觉,然后让他告诉全班同学。轻缓地点一下,“这什么快速转动时绳对手的拉力较大?”学生疑问顿生,积极的思维状态就形成了,思维、记忆、想象活跃起来,产生了欲“知其所以然”的强烈心理,为教好这节抽象的内容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 问题讨论启发
“思维原自疑问和惊奇”开始。设疑是创造良好情境的常用方法。在教学中有意设计带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引发同学们思维的火花,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有时先用实验来验证后,再分析、比较、判断;有时让学生通过看书阅读后,共同讨论。这时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各抒己见。正确的或错误的论点展开辩论,各种意见在争论中得到统一,最后教师总结正确的结论。又如在上“匀速圆周运动”前,给学生一只开口的,盛有半杯水的纸杯,提出一个问题:你有办法使杯口朝下而水不倒出吗?学生能想到:使杯口朝下自由落下或杯口朝下竖直下抛。教师可启发:月亮也受重力,为何不落下?这时就可能有学生想到手握杯子绕肩膀在竖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发现杯子转到最高点时杯口朝下而水真的没有洒下。在整个讨论过程中,疑问和惊奇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诱发了学生的好奇心。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提高教学质量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 比喻对比启发
物理概念较多,如果靠死记硬背,学起来自然感觉到枯燥无味,很难得到良好的效果。如能恰当地以生活现象为例,用生动的比喻引起学生的兴趣,运用联想开拓思路,往往使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不难学,而是蛮有趣味的。教学中,我注意让学生找出易混淆的知识点间的共同点与不同点,帮助学生全面、准确、深刻的记忆它们的共性与个性,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概括问题的能力。如在教“瞬时速度”时,可以引用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交警与一个司机在公路边争论,交警说车超速;司机却振振有辞地说自己没有超速,因为在整个过程中车才跑了多少公里,计算一下没有超过规定的速度。教师可先让学生来争论,激化矛盾。学生都会觉得司机是无理取闹,但总说不出个有说服力的理由。学生开始急了,思维活动也就敞开了。这时教师就及时启发引导,很好地比较了“瞬时速度”和“平均速度”。
四、 练习启发
练习中,重视精讲多练,讲练结合,启发学生的思维。精讲,就是要选择有代表性的例题,经过剖析,总结出同一类型题的特点和解题规律;多练,就是要让学生动手动脑,通过讲、练、评,引导学生向深处钻研,向广处联想,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通过一题多解,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通过逆向推导。进行逆向思维的训练;通过巧布迷阵,训练思维的灵活性。引导学生做完一题后,不要马上放下,可继续思考:答案是否合理?是否符合题意要求?解题关键何在?运用了哪些知识和方法?若改变题中的已知条件或未知项,会出现什么问题……这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能力,也拓宽了学生的思路,激发和培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使学生逐步养成从多方面、多角度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发展了学生的探索与创造能力。
在练习过程中,我注意了不同学生能力结构的层次与差异,使好、中、差三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按照训练序列有问题可想,有疑可思。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都能提到充分的发挥。如练习:在500m 高空以水平速度V1=360Km/h飞行的飞机投弹,(1)、炸弹落至地面所需的时间为多少?(2)、欲击中地面一不动的汽车,飞机飞行应在距汽车水平距离多远处投弹?(3)若汽车以V2=20m/s的速度同向行驶,则飞机又应在距汽车滴水不漏水平距离多远处投弹,方能击中运动的汽车?三层题目一展开,课堂气氛活跃,全体学生对第一问毫不感到困难,很快准确无误地解答出来。第二问基础好的同学很快完成,少数成绩差的学生则有一定的难度,此时我让学习好有给学习差的讲解,帮助他们学会正确的解题方法。对于难度稍大的第三问,约一半学生有点卡壳,于是我就启发学生采用分步分析法去弄清题意。经过几分多钟学生的思考、研讨,进而得出了答案。由于集体的智慧能很好地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教师在整个课堂教学中起设疑、导向、点拨的作用,这样既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启发式教学,应是各种形式的综合运用,激疑启思,把“课堂”改为“学堂”,把“一言堂”改为“群言堂”,一改教师教学生学的被动局面,真正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极大地提高了课堂的效率,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了学习的信心和勇气,使学生在健康的积极进取的心理驱使下更加主动地学习。
上一篇:【教研成果】高二物理教学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