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教学研究>>研究团队>>历史团队>>教学资料>>文章内容
【导学案】秦始皇

发布时间:2015/6/29 15:53:10 作者:王维喜 浏览量:1175次

第一单元第一课   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

学习目标 

了解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理解国家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问题导学

 

一、     秦统一六国(统一时间:____________

1.条件   

①国力因素:___________奠定了基础

②民心因素:长期战乱,人民渴望统一

③个人因素:嬴政具有雄才大略,统一方略正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根本原因: 春秋诸侯林立        战国七雄        __________是历史发展的趋势

2.意义:结束了__________的分裂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国家,开创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新纪元。

 

二、秦始皇建立中央专制集权国家

 

             

              

政治:

中央:①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

地方:③_______________(强干弱枝)

 建立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制度,巩固了统一,防止了分裂局面的出现

军事:

   南征________;

北击________,修筑长城

 

拓展了疆土,奠定了中国的____________。

文化

思想:

  ①统一文字(________);

②”焚书坑儒”

 

 

①    有利于国内经济、文化的交流,巩固国家的统一;

②“焚书坑儒”摧残了文化,钳制了思想

 

经济:

 统一__________和_____(秦半两);

交通:

修筑以________为中心的水陆交通

陆路:_____、直道等

水道:疏河道,开渠道(如灵渠等)

 

三、秦始皇的暴政表现及危害:

①    焚书坑儒: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质是______专制;

危害:摧残了文化,钳制了思想。

②    滥用民力:修长城、阿房宫、骊山陵、南征百越、北击匈奴等:     激化了阶级矛盾,

带来繁重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加速了秦的灭亡

③迷信_____家,严刑酷法。

 

四、对秦始皇的评价

功——“千古一帝”:

 

统一国家;创立新制(建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统一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过—— “一代暴君”:暴政

  

 

总之,是封建社会初期地主阶级杰出政治家。

练习反馈

材料一  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 延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秦有天下……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三  昔者秦始皇帝功德瑕衅(过失),粲然(明白)在中夏(中国),其法式(法令、制度)诒(遗留)于后嗣(后代)。       

——章太炎《訄书·哀焚书》

 

 

请回答:
① 材料一中王绾与李斯争论的焦点是什么?秦始皇采纳了谁的建议?他采取“求其宁息”的措施是什么?对后世有何影响?

 

 

 

②    材料二中,柳宗元认为秦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③    据材料三,作者认为秦始皇突出的历史贡献是什么?你是否赞同?说说你的理由。

 

【参考答案】
①(1)争论焦点是实行分封制还是郡县制。(2)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他采取的措施是推行郡县制。(3)影响: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为后世行政区划奠定基础。

②    在于秦的暴政:赋役繁重,刑罚严酷,社会矛盾尖锐;不在于秦朝实行郡县制。

③ 制度创新。赞同。秦始皇创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影响深远,一直为后世沿用。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南京市天印高级中学 地址:南京市江宁区东山街道上高路199号 邮编:211100

联系电话:52130500 招生QQ:2214673437 您对网站意见或建议请留言 njtygz@sina.com 技术服务:教育技术室

备案号:苏ICP备2021048345 苏公网安备320115020104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