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动态】解析Web界面可读性的三个层次
发布时间:2010/5/24 9:25:36 作者:无 浏览量:858次
互联网上的Web界面有个特点,语言和字符构成复杂,中文、英文、数字和各种符号经常混合在一起。因此,我认为可以把Web可读性分三个层次来理解
可读性(Readability)是web用户体验的的重要指标,因为访客上网很大程度就是为了获取信息,用户习惯“扫视”而不是阅读。同时,发生交互行为之前,也必须有个获取信息引导“交互”的前提。所以,可读性的重要显而易见,且毋庸置疑。
具体分析web可读性的构成,首先我认为一部分是信息本身的质量,写的好不好或者用的对不对;还有一部分是信息与设计结合的附加值,可以通过展示的design来提升。前者应该是各行各业内容工作者需要掌握的基础,而后者则需要web设计师来优化提升。比如一部小说的可读性如何,首先是内容层面的小说结构、章节段落组织、遣词造句是否可读,其次才是排版和印刷质量等表现层是否可读。也就是说,文学和文化功底会影响可读性,但与design关系不大,他们之间完全可以从技术层面分离。所以,我认为研究Web可读性不必深究内容质量本身的“可读性”问题。
继续总结我发现,各种语言这么多年在“信息本身的质量”话题上已经积累了很多研究,并且都形成固定规范。另外,互联网上的Web界面有个特点,语言和字符构成复杂,中文、英文、数字和各种符号经常混合在一起。因此,我认为可以把Web可读性分三个层次来理解:
完全用错了
没有符合既定规范
表现形式欠佳
2007年10月UCDChina群博曾写过注意界面上的文字这个专题,虽然内容比较散乱,但复习总结还是大部分都有关可读性。已经积累了很多有关可读性的案例,现在面临个分类整理的问题,毫无头绪,具体下文分情况来探讨。
完全用错了
涵盖内容比较广,错误语法、错误字和词语、错误标点、错误符号等等都包括在内。
错误语法主要表现在一些文案上,某些规划不严谨的页面里,很多文案都是工程师随手加的。还有些过度修饰和搞怪风格的语言,用户也不一定喜欢。另外,翻译的文案也是问题热点,因为很多做翻译的同事并不懂专业领域知识,难免在遣词造句上有欠缺。
错误字(错别字)和词语在界面上也很多,比较典型的是“登录”还是“登陆”的案例(“登录”正确),类似的还有“帐号”和“账号”(“帐号”正确)。现在已经很少能找到产品证明,但讨论时还是很容易误录入。
错误标点太常见了,尤其在与朋友的聊天,以及邮件中。我认为在网络上最常见的问题是中英文标点混用,也许是大家懒得切换输入法。对于成年人来说,绝大多数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与否,都不会给表达造成大误解,网络上加标点减标点的文字游戏段子都是笑谈。用好标点主要是加强沟通,免得多费口舌解释,有利于双方。
错误符号也有很好的例子,比如当年经常有人分不清楚@和©(@是邮件分隔符,©指版权所有的意思)。甚至有内容上把星号“*”用成了乘号“×”,或者用小写字母“x”来代替。还有关于¥和¥的争论,总的来说,字符都受字体定义的严重影响,有时候在某种环境下看起来差不多,但本质上却有根本的不同。
没有符合既定规范
以中文语境为例,主要包括汉语书写规范、英文书写规范、数字书写规范。
汉语书写规范可能比较陌生,难道每天用的语言还有规范?估计我们这些经常写blog的网友能意识到,专有术语缩写词在文章首次出现时,应该写全称并括号说明。中国干支纪年和夏历月日,应该使用汉字;相邻的两个数字并列连用表示概数,应该使用汉字等等。
英文书写规范主要是大小写问题,除句首字母、人物姓名、称呼头衔、国家地名、年月日等单词都需要大写首字母,而特殊缩写词字母都需要大写,比如CSS或HTML。还有中英文地址书写习惯正好相反,先是门牌号,最后是国家。
数字书写规范相对简单,大家能分的比较清楚,但有些问题还是容易忽略。比如年份是不能简写的,98年能明白,2012年不能简称12年吧?另表达如2010.5.11的公历年月日时,正确应该给一位数加“0”成为“2010.05.11”。数字的特殊造型,通常在中文传达中占尽优势,但也不能随便用。比如表达约数的“30多种”并不规范,正确应该为“三十多种”。
表现形式欠佳
表现指用户能够直观看到的效果,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但我们能够以用户习惯为基准,总结出部分通用准则。欧美学术界已经有了不少研究成果,通过科学的定量分析能够用软件计算出大概可读性参考数。
应该说铺垫了这么多,最后才进入本文核心主题,也就是属于web design可控范围之内的“表现层”可读性影响因素。基本只涉及web的结构和表现,相对改进提升用户体验的成本较低。大概总结为字符、链接、表格、表单四部分,具体细则和案例以后陆续调整补充。
上一篇:【文件通知】暑期培训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