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教学研究>>研究团队>>地理团队>>交流互动>>文章内容
高中地理课堂生活化教学

发布时间:2015/9/21 15:32:51 作者:赵跃成 浏览量:1032次

一、开展高中地理课堂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性

  现阶段大部分教学模式都是以老师教授课本内容占主导,这种传统教学模式导致学生经常被动服从式学习,这样不仅会让学生失去学习地理知识的乐趣,甚至会产生严重的抵触心理。由于传统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学习并没有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还可能导致学生成为只会念书不懂生活的“书呆子”。明明学到手的知识反而成了鸡肋,没办法学以致用。这样呆板的教学模式,很有可能只起到反作用。在旧的教学模式下学习一些学生严重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新课程改革下生活化教学就是针对这一现象的良药。可是一些教师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难以落实到位。造成该现象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方面:一是当前地理课堂内容呆板无趣,多数学生都将地理作为一门理论性的课程,学习积极性不高,导致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很多教学方法无法开展;二是教师授课缺乏创新,一味的照本宣科的课堂严重偏离现实生活,学生无法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比如在讲授“经纬度”时,大部分教师无法让学生结合现实学习,致使学生只能死记硬背却很难真正理解。这样枯燥乏味的地理课堂终将被生活化教学课堂取代。目前的高中地理教学极其需要生活化教学这样的新生力量去改变现状,因此落实高中地理课堂生活化教学迫在眉睫。

  二、新时期高中地理课堂的生活化教学

  (一)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创新

  与“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模式不同,生活化教学更加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把握学生心理,结合学生生活经验,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力。例如教授“黄河”的时候,播放一段优美动听的“黄河大合唱”。如果教师自己发挥“歌唱家风范”唱出激情,就更能吸引住同学们的目光,并且激发学习热情。再者,教师也可以根据以往知识和生活常识设置场景模式,比如说“因地制宜发展农业”。这样教学既烘托了学习氛围,牢牢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又提高了学生的素养,陶冶了情操。最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自主参与了课堂活动,更加深了对知识的印象及理解。

  (二)深化教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地理本身与人类社会生活息息相关,我们的吃穿住行都离不开地理资源。地理更加贴近实际生活。新课改后,地理教科书中出现了大量举例说明和形象插图,问题更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这体现了现阶段国家对生活化教学课堂的重视。传统教师应积极转变思想观念,改变一味的灌输式教育方法,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生活化教学。举例来说,在学习中国的交通时,可以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讨论,假设每组组团去中国的不同地方旅行,通过中国交通图,设定尽可能多的路线和旅行方式,衍生出根据当地气候,旅行箱中应该带些什么等一系列探讨话题,先进行组内讨论,再进行集体讨论,最后教师给予正确指导。如此加深对教授内容的理解的同时,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运用所学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各种相关问题。

  (三)社会实践———把课程融入到生活中

  教学源自生活,生活决定教学。现阶段来说,学生仅是在教室里学习,无法更好地把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高中地理教学生活化,要求教师不但全面掌握新教材,而且要将教学工作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把教学带到生活中。因此,教师应大力倡导并实行“返璞归真式”教学,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让学生在生活中感知并学习地理知识。运用已掌握知识在实践中发现和解决问题,提高对地理的学习兴趣。事实上,生活中既简单又常见的东西经常还会成为学生在课堂上无法完全吸收的知识。例如,学生在学习三大类岩石的成因时,经常会感到太抽象而难理解,学起来非常困难,书本上只有几张抽象的图片和定义,但是俗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很多书本上的知识终究没有实践得来的知识具体化。教师把课堂带到社会实践中去,无疑是雪中送炭。比如说现实生活中普普通通的陶瓷碗和杯子,就是因泥土高温加热后而形成的变质岩。从自身生活当中所学到的地理知识不但会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更会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并且能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效果,更会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学习地理是有深远意义的。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地理教学和生活紧密相连,将高中地理课程教学生活化,填补了现阶段地理教学与生活之间的巨大鸿沟,是今后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必然选择。这种生活化的教学理念不但使地理课堂变得真实生动,贴近生活,更加强化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应充分利用生活中常见的地理知识,结合书本知识,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将二者更好地结合,以提高教学的有效职能。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南京市天印高级中学 地址:南京市江宁区东山街道上高路199号 邮编:211100

联系电话:52130500 招生QQ:2214673437 您对网站意见或建议请留言 njtygz@sina.com 技术服务:教育技术室

备案号:苏ICP备2021048345 苏公网安备320115020104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