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教学研究>>教学管理>>文章内容
【教学管理】高一历史课外活动方案

发布时间:2008/10/29 8:02:55 作者:无 浏览量:2354次

                         南 京 简 史

                               ——历史素材阅读整理与研讨

 

【活动目的】

    1、了解南京的悠久历史,使学生更加热爱家乡。

    2、学习查阅资料和研究历史的基本方法,

    3、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活动形式】 

    1、同学们认真阅读材料。

    2、在教师指导下,进一步搜索相关材料。

【活动过程】

    1、进行分组讨论,对材料进行归纳总结和补充。

    2、各小组选举代表在课上做阅读讨论报告,介绍某一历史时期的南京城。

    3、教师对学生补充的重要的南京历史知识进行系统、简明的总结。

【活动成果】

    形成600字以上的小组总结报告,报告中叙述自己对南京历史的认识。

【活动延伸】

    各组代表对所有报告进行归纳总结,写出关于南京历史的小论文,供全班同学参考。

【活动资料】

    南京是一座有两千余年历史的文化名城,与北京、西安、洛阳、开封、安阳(河南)、杭州六座城市同为中国七大古都。南京之名始于明代初年。明之前,南京曾被称作金陵、秣陵、建业、建邺、建康、白下、升州、江宁、集庆、应天等名。太平天国称南京为天京、清朝称之为江宁,辛亥革命以后再次改称南京至今。

    根据最新考古(东郊汤山猿人头骨的出土)证明,南京地区在30万年前就是人类聚居地,约在公元前6000-4000年,南京地区就出现了原始居民的部落。

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践灭吴后,在今天南京的中华门西南侧建城,开创了南京的城垣史,迄今已有2471年。公元前333年,战国时期楚国于今清凉山西麓石头山上置金陵邑,从此南京又称金陵。公元3世纪以来,先后有东吴、东晋、和南朝的宋、齐、梁、陈(南京有“六朝古都”一说)、以及南唐、明、太平天国、中华民国共10个朝代和政权在南京建都立国,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229
年,三国时期吴国迁都建业,为南京建都之始。随后,东晋与南朝的宋、齐、梁、陈相继建都南京,史称六朝,六朝都城位于秦淮河北岸。经过三百多年的建设,六朝时期南京人口最多时达100余万,那时的南京社会非常兴盛、繁荣,处于江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位。589年,隋灭陈后,隋文帝下令将建康的城邑和宫殿全部毁平,改作耕地,六朝繁华荡然无存,直至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唐定都南京,南京才再次迎来了城市繁荣的景象。南唐建都金陵府城,摆脱了六朝建康都城的格局,将秦淮河一带繁华商业区和人烟稠密的居住区围进城内,形成近代南京城的南部框架,今中华路——洪武路大致为南唐都城的中轴线。

    1356
年,朱元璋攻克南京,改称应天府。1366年,朱元璋在南京开始了长达21年的浩大的筑城工程,至今仍尚存闻名于世的明南京城遗址。这是南京建城史上的又一次辉煌,它奠定了近代南京城的格局。明南京城为四重城垣:宫城、皇城、都城、外廓,今御道街即皇城中轴线。公元1368年,朱元璋称帝,改应天府为南京,这是南京命名之始。

1645年清王朝于南京设立江宁府。1853年至1864年间,南京作为太平天国的都城,被称为天京。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定都江宁,改江宁为南京府。同年4月,临时政府迁往北京。1927年中华民国复又定都南京,并进行了以城市干道网为主体的市政建设,形成了今日南京的基本框架。

    近代中国的屈辱也使得南京的近代历史充满了血与泪。大家一定知道《南京条约》,它是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后,英国政府与清政府在南京下关江面上签订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拉开了中国割地赔款的序幕。清末民国期间,南京城市建设屡次遭到战火的破坏,以1937年日军侵占南京的破坏尤甚。

    经过近百年的抗争,中国人民终于迎来了光明的曙光。1949421,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423深夜,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胜利渡过长江,占领南京。424,解放军先遣部队直奔总统府,把红旗插在了门楼上,建立了人民政权。毛泽东为此写下了著名的不朽诗篇《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南京城迎来了崭新的发展时期。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南京市天印高级中学 地址:南京市江宁区东山街道上高路199号 邮编:211100

联系电话:52130500 招生QQ:2214673437 您对网站意见或建议请留言 njtygz@sina.com 技术服务:教育技术室

备案号:苏ICP备2021048345 苏公网安备320115020104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