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课,听出6重境界-王爱胜
发布时间:2015/5/2 0:00:00 作者:俞志兵 浏览量:1168次
听课,听出6重境界
王爱胜
集学习、观摩、评价等多种功能于一身的“听课”,历来是各学科教师们的交流平台。尤其是除公开课、优质课、示范课听课之外的“随堂听课”更是发现问题、收获经验、提高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每个人在每个时期,他听课的环境、形式、用途等价值取向各不相同,以致听课的主观需求与客观收获也不尽相同。可是,单就听课活动本身来探讨,并根据对一线教师现场听课情况的观察,我们还是能发现一些影响听课质量的干扰要素,从而区分出一些不同的听课境界,需要我们针对地去解决,去提高。
听课境界第一重:爱
不爱听,这是听课者最初级的思想障碍。其中原因当然有很多,有的是满足现状不思进取,有的是骄傲自满不愿改变,也有的是因为看透了“做秀”、“噱头”而不屑一顾。更不当的是,因为课堂气氛效果不好使得听课提不起兴趣;或者因为到外地听课受游玩等其他诱惑失去了听课的耐心等。
特别是听信息技术这种实践性很强的课,课堂的组织方式和教学效果都跟学生的基础有着重要关系,加之受设备、环境等具体的软、硬件的严重局限。谁能说得准,听别人的课堂对自己就一定有用呢?既然可能没用,听它做甚?
但是,别人的课是必须要听的。别人的课就像一面镜子,从中可以看到课程教学的整体发展现状。如果不听,单纯靠自己想、自己悟、自己试,必然会更容易走上迂回、重复的弯路。三人行必有我师,即使水平不如你我的老师,他们在很多课堂细节上也可能让我们有所启发,即使一些失败、教训也能给我们以防范的警示,何必不听呢?
信息技术课正在面对新课程,课堂上遇到的现实问题有很多,不同的人群遇到的各不一样,比如技术与理论的关系如何处理、学生的操作如何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如何体现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可能都是我们在任何一堂课中都可能遇到的困难。听课多了才容易综合地考虑、针对性地分析和有效性地避免。
爱听,是做一名成熟教师的素养基础;兼听,更是实现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
听课境界第二重:辨
听着好,不知道好在哪里;听着差,不知道差在哪里。这是听课者缺乏听课的基本功。原因多半不是因为没有听,也不是因为听不懂,而是常常是听得没有切入点,单纯地像学生一样跟着老师是学知识、学技术,没有跳出课堂之外看课堂。
其实,听课可以看作是说课的“对面”。说课是要说明授课的环境条件、方式方法、内容过程和特点效果,即对教材、学生、重点、难点、教法、内容、过程进行“置身课堂之外地说明”。听课基本上也要这样“置身课堂之外地分辨”,重点听一听教学中问题的提出、课堂的引入、重点的落实、难点的突破、内容的处理、教学的方法、效果的表现等基本要素,不论是情景设计还是师生交互,这都是为了教学目标的达成。因此,听课要清晰地听到并且要分辨出人家的“手法”、“身法”,而不是让课堂气氛、学习内容所淹没。
对信息技术课程而言,因受到很多不可预见性的突发因素的影响,教学目标往往落实起来比较困难,所以教学目标的落实一般可以作为听课的线索。围绕目标的实现,针对教学的方法,听一听教师对理论、操作、情感是如何处理的及效果如何;听一听学生对问题的发现、解决是如何进行的以及热情与效益的统一如何等,都可以辨析出一堂课的优点所在。比如,有一位教师在讲《搜索技巧》时,实践操作并不突出,但是对搜索引擎的活动排演了一个小小的幽默剧“疯狂点击率”,表演了一个“因为偶然原因招来越来越多的网络蜘蛛,点击率狂增,从而自以为一夜成名的幻觉”的虚拟故事,由此来描述搜索引擎的工作原理,让学生在戏剧冲突中感受到网络蜘蛛的强大力量。由此,我们可以分辨出他“暂时损失了操作时间,最终提高了理论认识”的用意,而不能单纯地认为这样很“热闹”,或者简单地感觉“操作不充分”。
辨听,就是要分辨出教学的优劣,重要的特点;辨听,还需要辨证地看待,有选择地学习。
听课境界第三重:专
随意听,置身事外,不能结合自我进行思考、吸收,这是听课者缺乏专业参与意识所致。我们平时听课,心情多数都是轻松的,因为那是别人的事与自己关系不大,经常是听到好处暗自佩服,听到坏处惋惜有加。这样,虽然达到了“置身课堂之外”这第二重境界,但是收获并不深刻,因为缺乏专业参与性。这里的专业参与性不是以学生的身份学习,而是以教师的角度思维。需要结合自己的经验与思考去主动地听课,达成一种“专业化听课”的目的。
我们知道,外行听课一般只是听课堂的方法环节、听教师的驾驭能力、听课堂的气氛效果。但是,内行听课就要听知识、技术的内容正确、方法的得当,此所谓“专业人士”听课。我们这里提出的“专”还要再增加一个要素,即要“专家型听课”。像专家那样在看到问题的基础上,想到改进的方法和提高的策略。
信息技术新课程比较原来的单纯软件教学有了很大改变,不论是内容综合性还是操作价值性,都不能再以简单地“演练结合”来训练操作。在听课时,要考虑如何结合自己的情况吸纳、改进对方的做法。例如,一位教师在讲“表格数据处理”中的公式时,讲了公式的输入与修改,在对学生的操作评价时,对学生“一个公式一个公式地输入”和“输入一个公式后用填充生成”这两个做法没做区分,都评价为“好!”听课时,我们从专业的角度,就要认识到这里如果进一步点拨学生:应用公式的目的是为了实现自动化,以提高数据处理效率,公式生成也是如此,所以填充方式更合理,而公式逐一输入太费力是不可取的。这样的点拨会更有专业参与性,这样的思考会更具专家思维,长此以往即能产生建设性地学习。
专,是要从专业的角度审视内容的科学性、合理性;专,又要从专家的角度提高教学处理的改进与优化。
听课境界第四重:全
只听场面,不听内涵;只听学生,不听教师。这是一种片面的听课方式。这是因为受优质课、公开课的影响,大家都在追求课堂效果的“可视化”。关注的视角往往是新课程倡导的“以学生为主体”,而忽视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的反应不论激烈与否,也不论学生的参与积极与否,这些都是浮在表面的结果,我们应看到沉在底层的原因——教师的设计与驾驭。学生是人家的学生,我们听课者是不能简单地把学生的作为学习到自己的课堂,而是需要通过学习教师的策略和能力转而作用于自己的学生,这样才能把好的经验体现在自己的课堂中。
听信息技术课时,我们经常听大家说“人家的学生好啊!”“人家的机房好啊!”“人家的环境好啊!”诸如此类的说法都是因为没有全面地去听整堂课的深层内涵。例如,在听《图像处理》一课时,有的教师让学生分组选题,有的做数码照片后期处理,有的做大头贴,还有的做图书封面,也有的做公益广告,还有的做创意写真照,看似非常繁杂的场面,好像学生什么都会。其实不是的,是该教师采用了分层教学的策略,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要求选择适合自己的任务,能够体验到图像处理的特点和基本技术的应用即可,技巧性并不对每一个学生要求,更不是每一个任务都要每一个学生完成。形成的宏大教学场面仅仅是表面的、群体的“后果”,教师的安排、管理、指导才是支撑这些活动的根本,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全,就是要全面的看到师与生的双方交互;全,还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听到真谛、听出根本。
听课境界第五重:评
听课后不认真地评课,是提高收益的最大瓶颈。现在的评课问题有很多,多数情况是只说好不说孬。尤其是领头评的人如果先行完全肯定、赞扬了一堂课,大家更不好意思地说问题了。当然,本身就说不出问题的人也不少。这都是受感情、心理、水平等影响所致吧。
信息技术课的问题往往比其他学科的课堂更多,因为它有很多偶然产生的干扰变量。虽然这些大家都能理解,但是在预见性、灵活性、驾驭力方面就可以进行广泛讨论。例如,我曾经讲过几节《动画信息加工》的实验课,为了落实新课程理念,我采取了半成品加工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层、祯、补间等较为核心的技术特色,但是对学生完全地创意、设计一个作品产生了很大阻碍。曾经很多教师给我提出这个问题,这让我一方面对半成品加工进行了针对性地定位改进,也改进了课堂中半成品提供的数量与质量,从而多角度改善了自己的教学。可见,评课时说问题虽然面子上不好看,但是对深层次地能力提高是真正有效的。
评,是一种思维的碰撞,双方都能大丰收;评,是一种科学研究的心态,是对真理的持有和探讨。
听课境界第六重:用
听课之后不用,即不能把所学用于实践,这是无效的听课。为什么不用呢?有的是因为听着好但用不了,即自己的水平、所处的环境和拥有的设备局限了学以致用。也有的是懒的用,即感觉自己原来的做法就不错,或者即使知道别人的比自己的好,但是一种新方法的应用之初效果是不会太明显的,尤其是在熟练掌握之前。费劲地用了并不能马上见效的新方法,当然就比不上轻车熟路地沿用老办法。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从内容到方法都更为复杂,相应地新理念与策略也更难把握。例如,任务驱动这种教学方法一直在不断发展中,任务从原来简单的操作到后来的范例任务,再到现在的情景任务和问题任务等,任何人要把这种发展的理念实践中提升开始都是困难的。于是有些人还是很省力地布置几道范例任务题目让学生照着操作步骤去模仿。因此,对各种各样的采用新任务形式的课堂虽然感觉很不错,但是应用到自己的课堂中就难免有为难或者懒散情绪。
用,可以不是全面照搬,而是部分地采用;用,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循序渐进地用。
总之,如果要真正地去听课并不是一件简单事,因为那不是轻松地欣赏别人而是要身心投入地参与,要从喜爱、辨别、专业、全面的层次逐渐提升到评论、应用的更高境界。让每一次听课成为一次学习与反思,成为一次借鉴与推动,长此以往方能告别“听后散”的无效劳动,让听课真正助力于自己的专业发展。
上一篇:为什么要学习编程
下一篇:《动手组建小型局域网》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