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阅读】高三语文课外阅读材料(二)
发布时间:2011/11/22 10:27:08 作者:无 浏览量:1035次
1 “割皮救女”,社会底层自救之痛
敬一山
河北灵寿县5岁女孩然然被大火严重烧伤,需要植皮。父亲杜金辉为了节省1000元的手术费,舍弃全麻手术,选择了局麻手术,让医生在换药室从自己身上取皮。“最慈爱父亲”感人的“割皮救女”事迹,经媒体报道后,激发了社会的善念。这位“最慈爱父亲”已经收到全国各界捐款3万多元。
如果我们“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假设一下事情的演变——小然然依旧被烧伤,父亲依旧为十几万的医疗费用愁眉不展,但是没有上演“割皮救女”的悲剧,或者即便有这样悲壮的举动,而没有经央视这样的媒体报道,他们如今还会得到如此多的善意吗?答案恐怕不难揣测。小然然所在医院的作为,已是最好的回答。该医院现在虽然表态免收杜金辉的手术费用、减免他妻子的换药费,可当初为什么连1000元的手术费都不能减免,在他半麻的情况下就极不人道地“取皮”?
这么说,当然并非是责备医院。在现行制度下,医院并没有法定义务为任何病人做免费治疗。我们自己也不妨反思,如果不是有这位父亲有“割皮救女”的惊人之举,会有多少人生发去捐款的冲动?每年因病致贫的家庭不计其数,即便新闻媒体有报道,人们大多也是唏嘘感慨一下,而没有实际行动——不是人们无情,而是人们的感动和善念本就是稀缺资源,是要留给那些有“冲击力”的事件的。这种社会慈善运行的内在规律,也决定了民间慈善对弱者的救助,只能是一种补充,最主要的,还是要靠政府有关部门的“兜底”。
但现实常常上演的荒诞剧情是,对很多底层民众来说,往往要通过“门槛”极高的“自救”,来引发社会的关注、慈善的援助,然后政府部门的身影才随之出现。这一次的“割皮救女”之外,能瞬间想到的是不久前去世的“剖腹自医”的重庆农妇。
如果说普通人在当事人做出惊人之举之后,再加以关注并施以援手,是精力、人性所限,但是政府职能部门岂能也总是在事件成为焦点之后,才着急忙慌地跑出来“锦上添花”,之前却不见“雪中送炭”的身影?政府不是道德层面的个人,甚至也不是慈善机构,特事特办的“援助”,不能取代日常职责的践行。公民遇灾遇难之后,寻找政府部门的援手才应是常态,社会援助只能是例外。
这一次,杜金辉所在的乡政府也派人到医院看望杜金辉一家人,嘱咐他们安心养伤;而之前让杜金辉很忐忑的新农合报销材料也已经顺利备案,初步审核已通过。但是,从重庆农妇的“剖腹自医”,到这一次的“割皮救女”,当事人都曾遇到或提到新农合参加和办理报销的程序繁琐,以及保障水平低,事实上这一问题也久遭民众诟病,为什么迟迟不见启动解决步伐?还要等民众做出什么惊人的“自救举措”呢?
2 “最安全城市”别成了绣花枕头
秦宁
重庆已成为全国最安全、最稳定的城市。在昨日举行的“重庆市荣获2010年度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考评第一名”新闻通气会上,市委常委、市政法委书记刘光磊介绍,中央综治委近日发文通报全国各省区市2010年度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考评结果,我市综合考核得分位居全国第一,这是综治工作考评以来我市取得的首个全国第一。(8月10日《重庆晚报》)
平心而论,别说最安全、最稳定,一座城市能达到安全、稳定,就善莫大焉,对老百姓来说,不就是渴望吃住得安心、生活得放心吗?稳定是福、安全是宝,有了这两大法宝,可谓就抓住了老百姓的所思所求。但吊诡的是,面对“两最”,不少网友不以为然,甚至笑了,感觉眼前亮了,抑或有些不相信,甚至有点担忧。这是为何?
首先,两最是怎么来的?一些人担心打黑成为黑打,如果涉嫌违背程序正义,依赖严刑峻法,迷恋雷声轰轰的运动战,确实能够在短时间内保证治安好转,但同时公民权益可能受到侵害,而且这种压制性的打法,不能从根本上革除破坏安全和稳定的生存土壤,一个必然的结果就是,风头一过,一切如旧。
其次,安全的代价有多大?为构建新型社会治安防控体系,重庆共投入近200亿元,预计到2012年底将建成50万个视频镜头。50万个摄像头,这是什么概念,这意味着每个重庆人只要一出门就被摄像头监控,公民的隐私权也许会受到一定的伤损。有网友调侃道,如果每个人身上再植入可跟踪芯片,重庆保证是世界第一安全城市!话糙理不糙,网友的担心在于,如果靠牺牲公民权益换取安全,也许有点得不偿失。
再次,安全与稳定的含金量有多高?唱红打黑,喜气洋洋,偌大重庆,歌舞海洋,表面看起来,重庆一片欢腾,但是应该探讨探讨有无存在被唱红现象?犹记得人民日报曾刊登网友的心声,“如果唱红歌成为一种形式或者任务,则容易让人反感。”“唱红歌,不能为唱而唱,要拿出真情实感,要在内心深处、从实际行动上体现对党和祖国的热爱。”诚哉斯言,如果只是被唱红,维持表面上的形势大好,也许隐藏着更大的危机。
正如有人所称,报纸上太干净,社会将会很肮脏!报纸就是社会的脸,从这张脸上,人们可以对社会的健康状况窥见一斑。大好形势不能靠营造,应问一问报纸上有没有负面消息,人们内心深处有没有恐惧,这很重要。
最后,还应探问一番有没有瞎折腾?胡总提出不折腾,不折腾很重要,老百姓不就图个安稳吗?如果折腾来折腾去,老百姓苦不堪言,还要违心地说很Hi,恐怕是更大的无奈和屈辱。关键是,如果折腾来折腾去,弄得财政亏空,发展乏力,留下一个烂摊子,长此生活的老百姓何以为继?
“通往地狱之路,通常由善意铺就”,初衷再良好也不能做架空程序正义,也不能只要表面现象而忽略事物内核。“最安全城市”是华丽的桂冠,但千万不能成为绣花枕头。于此而言,笔者期待重庆的现在更真实一点、未来更美好一些。
3 消费“国耻”的喧嚣何时结束
陈方
丛林深处冒出一队“日本兵”,队伍中有被押解着的中国“花姑娘”,“日本兵”脸上还露出魔鬼般的笑容……这幕在网上流传的场景并非电影画面,而是抗日革命根据地安徽黄山谭家桥镇一个旅游景区推出的娱乐项目。这个旅游项目被网友称为“皇军抢花姑娘”。
黄山谭家桥镇推出的“皇军抢花姑娘”的旅游项目引起舆论炮轰,一定在意料之中。让人不解的是,当地旅游办的负责人认为,这一旅游项目有助于让年轻游客了解这段历史,具有教育意义,而且还是“红色旅游”的一部分。
谭家桥镇旅游办的解释让人“啼笑皆非”。在旅游景点嵌入爱国主义教育这是值得鼓励的,让年轻游客了解日本侵华历史更有必要。但是,让游客扮演“日本兵”来抢“花姑娘”,实在想象不出来这能生发出怎样的教育意义?!如果一定要有游客参与的旅游项目,那让游客扮演“八路军”去抗日,这样的“角色设置”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教育意义都要高于“皇军抢花姑娘”吧?!
所谓“让年轻游客了解历史”的说辞只是一块“牌坊”罢了。谁都清楚,“日本兵”“花姑娘”这些噱头创意无非是为了吸引眼球为当地旅游“招商引资”,在荒唐的“施虐”与“受虐”的喧嚣中,历史早已灰飞烟灭,剩下的只是嘻嘻哈哈的玩闹。举起“铭记历史”的旗帜制造出尊重历史的幻觉,一边乱折腾以期唤起游客眼球注意力,一边兜售消费主义价值观,它的教育意义到底从哪里体现呢?
在炮轰“皇军抢花姑娘”的同时,每一位游客也应当扪心自问,如果你置身其中,会不会不自觉地参与到这场恶俗的项目中去。新闻中没有进一步披露有多少游客参与这一旅游项目,这一旅游项目是否受到游客欢迎。但可以想象,一定会有不少游客乐意来扮演“皇军”,在抢“花姑娘”的荒诞中寻求快感。如果没有这潜在的市场需求,谭家桥镇旅游办恐怕也不会推出这恶俗的项目。
“皇军抢花姑娘”被曝光后,黄山区文化、旅游主管部门已叫停了这一旅游项目。仅仅叫停并不足以使得相关部门有所警醒反思,如果没有网民曝光,旅游主管部门对这样的项目是不是就会熟视无睹?如果没有舆论炮轰,旅游主管部门是不是还认为“皇军抢花姑娘”确实有着非凡的教育价值?旅游主管部门应该知道,在兜售景点的同时也在传达着文化的价值,这种文化价值到底是正义的还是非正义的,自己应当有清醒的判断,而不是非要等到舆论炮轰之后才被动监管。谭家桥镇旅游办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当地旅游主管部门恐怕也难逃监管的失职之嫌。
抗日史也算是一段屈辱史,把屈辱铭刻于心,这是一个民族应有的骨气。发展旅游,即便是注重游客与景区的互动,所有的旅游项目也应该有底线,不能为了旅游经济而放弃民族气节和国家大义。只要钱财而不要尊严的发展,那是一种“带耻”的发展。在“皇军抢花姑娘”引起舆论喧嚣的时候,有网友言辞激烈地指出,这事实上也是国人的耻辱,谁能想象出以色列人会开发一款纳粹在集中营里杀害同胞的游乐节目?
耻感的丧失,总是建立在对痛感的遗忘上。在消费“国耻”的基础上寻找快感,这又是一种怎样的悲哀。从这个角度看,“皇军抢花姑娘”的荒诞游戏,呈现出的不仅仅是旅游景区为发展旅游经济不择手段的表象,背后更是国人如何对待耻感的深层次问题。
4 月饼穿肠过,文化有几多
童树杰
刚刚过去的中秋节,媒体有许多报道,有的很有新意,如《月亮城:扬州》、《月亮诗》(见9月12日《光明日报》4版)。许多地方借中秋的契机,推出各种各样的现代文化活动。有些活动韵味十足,但有的活动只将“中秋”作标签,名义上是中秋活动,却无多少中秋的内涵,喧嚣之下,缺乏鲜明的文化、地域、传统等特色。
如今,每年的中秋节越来越热闹,可也越来越容易忘。文化的结局,本应是回味无穷、余音绕梁。让人遗憾的是,除一些成功活动外,在月饼穿肠过后,心中文化无几多。人们不难发现,原来过的不是中秋节,而是热闹,且这种热闹的结局是“曲终人散”。现代文化怎样替代传统文化,二者之间如何结合,已经成了一个深刻的话题。中秋节走了,如何传承中秋文化的问题留下来了。
据有关调查显示,当今六成以上民众不知传统中秋经典文化;近四成知晓的,还是“夕阳红”群体。令人担忧的是,如果老一代也不传承传统中秋节文化,博大精深的中秋节传统经典文化,或许真的要出现断层。中秋佳节是几千年来传统文化的结晶,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宝藏。在当今时代,一个经典节日甚至可以照亮全社会。过中秋节不大力传承、弘扬中秋传统经典文化,不仅有辱使命,也是一种误区。
在传统的中秋节中,文化内容有很多。如划龙舟、看花灯、烧斗香、树中秋、放天灯、走月亮、舞火把、吟诗作赋、对月高歌、举家团圆等等。一枚月饼,遥寄着对亲人的祝福,一杯美酒,消散着千里乡愁。单是珠海市,就有著名的中秋踩街、龙灯花鼓、龙舟竞渡、花灯诗会、登高赏月、火把香火等活动。这些传统的文化项目,足以让整个中秋节变得诗情画意、欢乐无限。所以,中秋文化不能单纯地变为现代快乐,还要把传统文化宝藏中的精彩内容大力弘扬。如果现代活动淹没一切,则是对中秋文化传承的偏离。
“嫦娥奔月”频频招手,“吴刚伐桂”频频示意,“玉兔捣药”频送秋波……每项传统中秋节经典文化,都足以让人魂牵梦绕、怀高界远,都会成为人们的美好向往和精神动力。我们有权利享受传统文化节日的滋养,有责任把传统节日文化世代相传。如今六成人不知中秋文化,足以敲响文化传承的危机警钟。文化传承同样是中秋节的灵魂。有中秋申遗的热情,更要有传承中秋经典文化的行动。传统节日的精彩与魅力,要靠传统经典文化来支撑。要想让传统节日成为人们受用不尽的宝藏,必须把传统经典文化做大、做强。我们既要有这种眼光,还需要有务实的行动。
上一篇:【文学活动】文学天地
下一篇:【文学活动】文学天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