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互动】劫后余生司马迁
发布时间:2010/12/23 23:12:12 作者:无 浏览量:1070次
劫后余生司马迁
文 / 白桦林
打开中国历史的画卷,太多的历史名人命运多舛,多灾多难,演绎出许多人生悲剧,让人扼腕叹息!另一方面,又因为他们的巨大成就,荫及后人,其英名又万古流芳。他们有的因为灾祸成就了他的事业,有的因成就而招来命运的劫难。这是上帝给人类开的玩笑,还是命运故意在捉弄人?就像周易里的阴阳鱼,是黑是白其中太多的奥妙让人琢磨不透。比如周文王被拘禁而推演出《周易》;孔子受困厄而著《春秋》;屈原被放逐才写出《离骚》;左丘明双目失明写出《国语》;孙子被剜去膝盖骨而编写出《兵法》;吕不韦迁居蜀地写出了《吕览》;韩非在秦国被捕而写出《说难》、《孤愤》……!
作为中国史学界和文学界的泰山北斗一样的人物也无法逃脱命运的捉弄,他就是西汉的司马迁。他完成了前无古人的历史文化的开山大作《史记》,更遭受了让男人无颜面见江东父老的“腐刑”(摘除生殖器),这是对男人身体和心灵灭绝人性的摧残,他忍受着常人难以忍受的巨大痛苦和心里压力,完成了他的历史巨著《史记》,连接起自黄帝以后三千年的中国历史,开创了中国历史文化的新纪元,成为一位名垂青史的“史家世擘”!
司马迁是中国历史上西汉武帝时期的一名太史令,主管天文、星占、卜筮,相当于现代皇家的气象台长。2000多年前的司马迁融毕生精力写就了《史记》,以此记述了他以前3000年的中国历史,开创了中国历史和文学史上的崭新一页。他不仅开创了纪传体式、而且使史学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并衍生出中国的二十五史,对后人的影响能出其右者不多。因此,《史记》被鲁迅先生称作“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由于司马迁在中国的历史上和文学上开启多个先河,司马迁又被称作“史圣”,其辉煌成就足以彪炳千秋!
这么重要一位人物,司马迁在当时却是一位默默无闻的一名朝廷里的小官。即使写就了50万字的《史记》,记叙了中国的3000历史中许多的生动故事和鲜活人物,这部《史记》被公布于世也是在他死后30年的事,终究原因可能是性格秉直的司马迁实事求是地叙写了汉高祖以来的历史,尤其记述了汉高祖,以及汉武帝当政时的一些劣迹,有损刘氏皇家的尊严吧。后来,还是由文采和性格酷似司马迁的外孙子杨恽上书汉宣帝,力言《史记》的价值,才终获准公开,以至流传下来。
少年司马迁可谓顺风顺水。公元前145年生于狭西韩城,生长在有文化传统的世家。汉武帝时其父亲司马谈就任太史令,7岁的司马迁能倒背《诗经》精华《国风》中的145首诗。青年时期分别从师父亲、经古文学派的孔安国、以《春秋》公羊学为核心的经今文学派的董仲舒等。20岁走出家门游历名山大川,到民间各地采风,走访了孔子、屈原、韩信等历史名人的故乡,为他以后的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多岁凭着自己的道德和学问考取了“博士弟子”,出任郎中。父亲去世时,交待他要继承父亲的遗志,继周公500年后有了孔子,又500年是司马迁,要他写出一部无愧祖辈的优秀著作来,从此司马迁立志要写出一篇历史著作来。在司马迁38岁时,继任父亲的职位:太史令。组织修订完成了新的历法,改变了此前以每年的农历10月作为一年起始,为每年的1月。修改年号元封七年为太和初年,这是公元前104年事。从此司马迁有了更多的翻阅皇家图书的机会,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太初元年,他开始《史记》写作。就在他写作的第六个年头,公元前99年,因为,为李广的孙子李陵案说了些开脱的话,而被判死刑。当时,免死有两条,一是赎罪,拿出50万(五铢钱)钱,相当于5斤黄金。另一个是受宫刑,即阉割生殖器。作为一个小官,俸禄只有600石,钱是拿不起了。为了父亲的嘱托和自己的宏愿,甘愿忍受男人不能忍受的宫刑!之后,皇上又委任他为中书令,这个只有太监才能干的职务,虽然好似重任,实则是对宫刑后的司马迁的莫大侮辱!但是,对于写书却是十分有利的。他断绝一切对外交往,隐藏满腔激愤,被无理剥夺做人的尊严和自由怒火,化作他笔下一个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和一行行浸满自己心血的文字。经过14年努力,约在公元前91年终于完成了这部空前的历史巨作《史记》。从此改变了中国没有一部囊括中外、贯通古今的历史著作的局面。也开创了人物纪传体裁,对中国文学和史学的影响是无以估量的!
司马迁的遭遇,是封建社会中国知道分子的普遍遭遇的生动写照,更是千万中国普通百姓不幸遭遇的一个缩影!我们在同情司马迁的同时,不得不五体投地的敬佩司马迁的意志与毅力,佩服他与命运和不公斗争的决心,佩服他忍辱负重,完成使命的奋斗精神!同时,也对封建社会的封建统治,皇帝老儿的自以为是、草菅人命、泯灭人性而深恶痛绝!反思司马迁的劫难,我敢说没有这场灾难,《史记》绝不会有那么多生动的人物,也不会有那么丰富深切的情感和情节,也不会有作者对吃人的封建社会那么深刻的体悟。可能,司马迁从此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也便有了《史记》开篇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感受!完成了《史记》自己的这一夙愿,从此,司马迁便全无踪迹,史书上也没有详细记载,司马迁之死也成为一个千古之谜!
正应验了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所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上一篇:【交流互动】赠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