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互动】走近司马迁
发布时间:2010/12/8 14:32:47 作者:无 浏览量:1145次
走近司马迁
我知道司马迁,始于少年时代学习毛泽东著作《为人民服务》,文中引用了司马迁的一句话:“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那时年少无知,对这句话的意思只能懵懵理解,但记住了司马迁是“中国古代的一个文学家”。后来随着年龄与知识的增长,才知道司马迁首先是一位伟大的史学家,他所著述的《史记》,是一部规模宏大、体制完备的中国通史,同时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作品,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再后来,在读大学课本上的《报任安书》时,年近“而立”的我初识了司马迁复杂痛苦的内心世界。从那以后,逐渐懂得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忍性之处,同时感到这种文化也有其刚健的一面。而司马迁,这位以“究天人之际,成一家之言”为人生宏大目标的西汉太史令,可以说是中国文化孕育出的第一位伟大的实践者。
据考:司马迁(公元前145—前90),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人,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一说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卒于公元前90年,55岁终。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在汉中央政府做太史令,负责管理皇家图书和收集史料,研究天文历法,他打算编写一部通史,但愿望没有实现就死去了。临死的时候,嘱咐儿子司马迁完成他未竟的事业。司马迁幼年时就很刻苦,十岁开始学习当时的古文。二十岁时,司马迁满怀求知的欲望,游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到处考察古迹,采集传说,通过对历史遗迹和西汉建国前后的史实的实地调查,为后来编写《史记》作了很好的准备。
司马迁五十二岁那年,曾满怀悲怆地说过一句话:“等到死的那一天,一切是是非非都会自有公断!”这是他在基本完成其历史巨著《史记》时对朋友说的。此前五年,司马迁因为李陵事件,不幸深幽囹圄。那年李陵率兵随李广利出击匈奴,兵败投降。汉武帝向司马迁询问对李陵的看法,司马迁说,李陵投降,是因为寡不众敌,又没有救兵,责任不全在李陵身上。汉武帝认为司马迁有意替李陵开脱,贬责汉武帝的爱姬李夫人的哥哥李广利,于是,将司马迁以“诬上罪”投入监狱。司马迁被关进监狱以后,案子落到了酷吏杜周手中,杜周严刑审讯司马迁。面对酷吏各种肉体和精神上的残酷折磨,司马迁始终不屈服,也不认罪。但不久,有传闻说李陵曾带匈奴兵攻打汉朝。汉武帝信以为真,便草率地处死了李陵的母亲、妻子和儿子。司马迁也因此事被判了死刑。
当时根据汉朝的刑法,死刑可以据两条旧例免死:一是拿五十万钱赎罪;一是受腐刑(又称“宫刑”,即割除生殖器)。司马迁官小家贫,自然拿不出这么多钱赎罪。而腐刑既残酷地摧残人体和精神,也极大地侮辱人格。司马迁当然不愿意忍受这样的刑罚,悲痛欲绝的他几次想自杀。可后来他想,人总有一死,但“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其轻重意义是不同的。觉得自己如果就这样“伏法而死”毫无价值,于是他毅然选择了腐刑,甘心下蚕室(执行腐刑的刑室)。面对最残酷的刑罚,司马迁虽然痛苦到了极点,但并没有怨恨,也没有害怕,“就极刑而无怒气”。他认为著述《史记》,完成自己的平生夙愿,是比什么都重要的事情,正因为还没有完成史记,所以他才忍辱负重地活了下来。
三年后司马迁被赦出狱,更加发奋写作《史记》。大约在征和二年,基本上完成了编撰工作。司马迁撰写史记,态度严谨认真,他写的每一个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都经过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并对史实反复作了核对,“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史记》记事翔实,文章公正,史实可靠,不空讲好话,不隐瞒坏事,体现了一种负责精神和科学态度。司马迁死后许多年,他的外孙杨恽才把这部五十二万多字的不朽名著公诸于世。
司马迁出生于夏阳,但司马迁曾称自己是生于黄河龙门。龙门山在他家乡的北边横跨黄河,黄河在龙门峡谷波涛滚滚,奔涌不息。司马迁深知黄河的性格,也深知命运所赋与人生的使命。他忍受耻辱完成了《史记》,以五十多万字,五种体例,完成了中国三千年的历史记录,并从探究天人关系入手,论述了古今历史的规律变化。然而,尽管司马迁已先行预见了两千年之后的世态,却无法料定自己的命运。司马迁在写给他朋友任安的信中说:“腐刑之后,每次想起所受的耻辱,头发颤冷,汗浸背脊,除了著作理想没有实现外,实在没有苟活于世的道理。”我们不难想见,司马迁是在何等悲惨、绝望的境遇中,承受难以忍受的痛苦和创伤完成他的人生使命和创造的。
司马迁的学术思想,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突出的地位。《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五个部分,约五十二万六千多宇。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司马迁独创了中国历史著作的纪传体裁,开创了史学方法上全新的体例。司马迁以个人传、纪为形式,以社会为中心记载历史,为后人展示了一部规模宏大的社会变迁史。同时,《史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无论在历史上还是文学上,司马迁都取得了光辉的成就。司马迁还撰有《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为历代传颂。
上一篇:【交流互动】司马迁的胆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