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职日记】感受实验学校“1+4”课程改革方案
发布时间:2011/4/18 15:55:35 作者:无 浏览量:932次
感受实验学校“1+4”课程改革方案
马家鸿 王劲松
课程是办学之基、育人之本、课改之源。学校教育的一切问题,归根到底是课程问题。学校应该让学生多做一些离人生美好和灵性自由生长更近的功课。因此,打造特色学校的过程本质上说就是结合学校的实际开发和实践校本课程过程。深圳实验学校课程改革实际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范例,在学习和交流中我们体会到他们在深刻理解课程改革的内涵并结合校情基础上,沿着学校实现“人格健全、学业进步、特长明显、和谐发展”培养学生的目标的方向,构建了具有指导性、前瞻性的校本课程规划。形成以课程促发展、铸品牌培养未来人才的模式。
一、课程指导思想、目标明确。在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的同时明确提出坚持以“健全人格教育、有效教学”为内核的“双轮驱动”和以“人格健全、学业进步、特长明显、和谐发展”为标准的学生培养目标统领课程工作的全局。课程实施的目标在于探索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管理模式和教学模式,全面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满足未来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关注学生学习经历的积累和学习经验的形成。
二、课程结构、形态合理。深圳实验学校的课程由基础性学科课程(1)和校本课程(4)二部分构成。其中与众不同是校本课程最为令人称道,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即拓展性选修课程板块、实践性活动课程板块、研究学习课程板块、内隐性文化课程板块,各课程板块又相应地包括形式多样的课程形态。
1、拓展性选修课程板块是将高中阶段发展性、提高性的知识组合为大量短小的“微型课程”,为学生提供一个个性发展的选修课程平台。开发贯穿高中阶段的学科竞赛辅导课程、出国留学辅助课程、人文知识与技能培养课程、科学技术探索课程,在照顾不同水平学生的需要的同时不限选修的内容,部分“微型课程”还打破年级界限,允许跨年级选修。
2、实践性活动课程板块包括社团课程、主题课程、学科实践课程和社区服务课程。实践性课程是教师指导和学生自主设计相结合,学校管理与自我管理相结合,培养学生兴趣爱好,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强化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树立学生的责任意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努力使每一次活动对学生产生强烈的文化或科学影响、艺术感染、人格培养的作用,将活动提升为课程。
3、研究学习课程板块面向全体学生,注意研究内容和原有的知识能力以及经验之间的联系,鼓励学生以课程选择和研究经历获得学分,课题设置尽可能涉及各个学科,实行学生自我评价办法,但必须积累研究资料,展示研究成果。对于优秀的成果可推荐到学校乃至全市、省甚至全国参赛。
4、内隐性文化课程板块是学校课程体系的丰富和完善。通过校园自然环境(地理园、生物园、植物园、气象站等)和人文环境(读报栏、中心橱窗宣传、艺术长廊、电子屏幕等,)的构建,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努力营造“崇高精神与现代气息”相结合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学校教育指向一个目标,形成特色风格,导向优秀价值取向。
三、课程评价、保障科学。不论是基础性学科课程(1)和校本课程(4)实验学校都有科学的评价机制和体制,一个是针对教师的评价,一个是针对学生的评价,注重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教师的评价同教师的发展、经济、评优等相挂钩,学生的评价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评价以定量和定性相结合,评价以促进学生未来发展为目的。实验学校认为:对于学校来说,规划课程就意味着规划未来;对于学生来说,选择课程就意味着选择未来。因此学校推行了强有力的保障措施:具体的有内容保障、师资保障、时间保障、物质保障、制度保障。
我们在感受实验学校内容丰富的课程改革氛围时,也切身体会到精彩纷呈校园活动,每天各种校本课程形式如期开展,教师、学生尽情展示自己的才能,校园内充满着活力、快乐,也充满着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