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老师:各位观众大家好!今天我们研讨的专题是《诗歌教学设计与展开》,参加今天研讨的专家是木渎中学副校长、江苏省特级教师、教授级教师李建邡老师。李老师,你好!欢迎你!
李老师:魏老师,你好!各位观众大家好!
魏老师:各位观众,诗歌是语文老师非常喜欢的一种文体,老师们也喜欢教,学生也喜欢学,但是在最近几年的高考的影响下,诗歌教学好像迷失了方向。在具体的教学中间,老师反而对诗歌教学怎么去教,教什么,感到有许多的困惑。李老师,你作为这方面的研究专家,你认为当下的诗歌教学它存在着哪些问题。
李老师:好!我认为当下诗歌教学的主要问题是: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性,就是我们有些老师不能很好地把握诗歌教学内容,也不能够采用有效的诗歌鉴赏的方法,我认为这是主要的原因。
魏老师:那我们如何去确定我诗歌教学的,我要教的这个内容,这里面有没有一个规律性的东西呢?
李老师:我想应该是有规律性的东西。古典诗歌,它的内容属于比较丰富的,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当中,不能拘于固定的模式,应该根据诗歌的实际性原则来确定教学内容。总体而言,诗歌教学在内容的确定方面,是有一定的规律性的。一般来说,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魏老师:哪几个方面?
李老师:第一个呢,我想诗歌形象的分析、鉴赏。诗歌鉴赏,我想应该是从感知文学形象开始的。只有感知形象,才能进行审美的判断,所以鉴赏古代诗歌形象,就是要把握诗歌刻画的艺术形象的诚意感。那么,这里我说的艺术形象,是指诗人从他自己的审美意象出发,根据他的现实生活,他的概况,所创造出来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的、具有审美价值的一组生活的图景。那么,具体来说,偏重于写事的,主要是指人物形象;偏重于抒情的,就多指的是抒情总观性的;偏重于写景的,这就是意象或者是景象。我想这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魏老师:是说艺术形象它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是吧?
李老师:恩,对。那么,在偏向叙事的这个诗歌鉴赏中,应该说他塑造的个体和群体的人物形象,既用他们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对社会的认识,对人生的一些领悟,那么,介绍这类诗歌就要从形象本身入手。比如说,教这一首诗,叫《寻陆鸿渐不遇》,这首诗我想首先必须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诗歌的前四句都是重点写陆羽所居的环境,周边的景物。这个从侧面表现了陆羽超凡脱俗的一个品性。那么,后四句呢,主要写造访他没有遇到他,实际上陆羽出去游山玩水去了。这个侧面表现了陆羽这个主人公寄情山水,生性疏放,不以城市为念的那种高士、隐士的这种风范,这就讲出来了。所以,一个是老师,我们不要对是这个东西在再进行指导。那么,有的时候,诗歌当中的人物评价,也指的是抒情主人公他的自我欣赏。
魏老师:诗人自己写的……
李老师:恩,实际上,他是抒情主人公自我的表现,那么这个也是应该作为一个出发点。最典型的,陈子昂的一首诗《登幽州台歌》,大家都知道。
魏老师:大家都熟悉了。
李老师:遣返解雇的这首诗。那么,听到这首诗,我们就要分析诗人所塑造的,我们可以引导、感受,在一幅白方原野上,广阔的背景上,诗人独自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忧国忧民、胸怀大志,但是又怀才不遇的封建士大夫形象。这样理解,就是比较到位了。那么,古典诗歌当中的形象还包括意象。所谓的意象是什么呢?就指诗歌当中拢制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文献。诗人的意象的选取和描绘,实际上与他自我,取决于他的自我的情感。他有什么样的情感,他就选取什么样的意象,所以鉴赏古代诗词,就必须要抓住意象来反复的揣摩,来体味意象所包含的志趣和情趣,从而达到美好的鉴赏的境界。那么,我认为我的还有跟多好的意象,那就是意象的运用特色。譬如说《杜鹃》,杜鹃又叫子规,又叫杜宇,又叫什么望帝,古代就有望帝啼鹃的这首。那么杜鹃的意象,一般来说,它是常常与悲苦联系在一起。它多用来渲染、表达哀怨、悲泣的一种情感,这个古诗当中都有。像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比如秦观的他上面有“杜鹃声里斜阳暮”。所以我们在指导学生鉴赏诗歌的时候就必须引导他们认识,并且不断地解释相同意象,这样来体味他独特的原文意义,求的对诗人情感的真正悟解。那么,除了意象之外,古典情感诗歌当中还有,应该注意的是它所描绘的一种情景,或者说是景物。那王夫之说过这样的话:“情景在咏,在心,载物自新,有的新,有的老,而景生情,情生景,实际上说的是情景交融,物我相会,就是交为一起。那么这个就是领悟诗人的情感就必须要对诗人所描绘的景物进行具体的分析。譬如元稹的一首作品是讲《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作者用非常明白的语言,明了的语言,列举了残灯、焰影、暗风、秋雨、吹寒窗等具体的景物来极力渲染它的悲凉的气氛。那么,这样的话就是把作者他的内心的阴惨暗淡的心情表达出来了。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诗人寄予在这个景物当中关心友人的一片真挚的情感,从而品味出这个凄惨的、孤寂的这种意象,这个是非常重要的。
魏老师:也就是说我们在读诗的时候要关注到这样二、三个方面。
李老师:对,就是艺术形象。
魏老师:艺术形象。恩,这就是你谈到的这个诗歌要教什么的第一个大方面。
李老师:对。
魏老师:那第二个方面我们关注什么呢?
李老师:我想应该注重诗歌语言的分析。
魏老师:恩,语言的。
李老师:因为诗歌他的语言的一种。
魏老师:对。
李老师:特别讲究语言,所以,这个语言它是信息的载体,也是作者思想情感的载体。所以要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就必须对语言进行反复的体味、揣摩。
魏老师:那么,我怎么去把握语言呢?
李老师:那么我想有这么几个方面。第一个呢,分析行文当中作者所采用的修辞方法。
魏老师:修辞方法。
李老师:这个古汉语,这个古代诗歌当中用的修辞方法很多,有比喻啊,比拟啊,夸张啊,设问啊,反问啊,反语啊,双关等等。那么,分析这个修辞手法,我们学生不能光指出来这个地方是什么修辞手法,还要体味它在这个文本当中它特定的表情达意的功能。譬如说欣赏最简单这个李煜的《虞美人》,作者说明了什么问题。里面有这么一句话叫“问君能有几多愁,恰如一江春水向东流。”那么这是一句千古传诵的名句,它为什么能产生这么久远的艺术效果呢?我想和修辞手法有关系。它运用了比喻、设问,两种修辞手法,表现的诗人这个绵长、悠远的这个惆怅,我认为是这个修辞方法。
魏老师:从修辞的角度去研究语言。
李老师:对。我想还有第二点,还要评析体味诗人炼字炼句的作用。我想这里有三种方法。第一个,要品味体语言。
魏老师:体语言。
李老师:对,体语言。就是诗歌当中,标题当中基于全篇的,经典传神的字词。譬如说李白的“谁家玉笛暗飞声”。
魏老师:恩。
李老师:这样的著作“何人不解作江充”,那么诗歌当中这种文体就是它的文眼作为构思的一个中心点。
魏老师:恩。
李老师:后诗歌的前三句都是写笛声,把读者引到一个美妙的意境当中去。最后一句才透露出诗人的感情,这就是题眼。第二个就是诗眼,因为当中经典传神的一个字或者词,有时却是揭示主旨的关键句。譬如李清照,《醉花荫》这个你知道,讲“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那么,评点古代学问家对这个“瘦”字,就有一种,那么他们就认为这个“瘦”就是一篇词的词眼。它更形象的评价这一块,前人的词眼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这人文和环境显得非常的醒目。第三个方面呢,就是品味寻常的词句的含义。优秀的古代诗歌遣词造句非常准确,非常精炼。在看似非常平常的字句当中,隐含丰富的内涵,很有意境,很有意趣。譬如说“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境界全出。所以我们在读诗的时候要评析寻常诗句的运用对诗歌语言鉴赏的理解就比较到位,品味就比较到位。
魏老师:恩,炼字炼句需要我们关注。
李老师:此外还有一个语言风格的问题。古典诗歌应该说它的语言风格不一样,所以我们阅读古代诗歌可以感受到不同风格,不同形态的语言。有的清新自然,有的很豪放剧烈,有的词语更出,有的抒情豪迈,有的是含蓄隐情,有的是平舍多种。我想这个,而且每个作家他的风格都有自己的风格特点。我们在这里,我们要是引导学生来体会他的语言美,来体会他的内蕴美。
魏老师:刚才第二个方面你分析了它的语言这一块我们需要关注的内容,那么除了语言我们还要关注它什么东西?
李老师:这个应该说诗歌表达技巧分析这块,我认为是很重要的。古代诗人在诗歌创作中往往自觉或者是不自觉的运用一些技巧。应该说这些技巧对诗人表情达意起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鉴赏教学诗歌的时候,必须十分重视技巧的运用。
魏老师:重视技巧的运用。
李老师:对,体味其独特的表达作用,表达效果。那么,具体来说呢,有四种情况。第一个,表达方式的体现。
魏老师:表达方式。
李老师:对,表达方式在古诗词当中也有两种。一种是描写,一种是抒情。这描写有很多方法,有动静结合的描写,有虚实结合的描写,有语言语境的描写,明暗的描写。抒情也有描写,一种直抒式,我作为抒情的主体,在诗文当中直接展示直接的胸襟。那么,另一种间接抒情,委婉地表达自己,比较含蓄,需要我们引导学生去品味。这个表达方式主要的还是描写和抒情。
魏老师:表达方式。
李老师:对,表达方式。第二个是表达手法的体现。
魏老师:表现手法。
李老师:嗯。表现手法,有以下几点。譬如说,象征的手法、对比烘托的手法、联想照应的手法、虚实相生的手法、句末总结的手法。我想它这些手法的运用,往往具有升华诗歌主题,以现特定、强化诗人情感的作用。我想就是这些表现手法。
魏老师:表现手法。
李老师:第三个呢,就是谋篇布局的技巧。古代诗歌,,尤其是近体的诗歌,篇幅短小,但是十分讲究谋篇布局,往往是起承转合,运用自如。所以懂得古代诗歌谋篇布局的技巧,也是诗歌鉴赏的根本条件。那么,说到表现手法,我想我们在具体的鉴赏过程当中,我们要根据我们诗歌的具体情形来进行解读。譬如说,杜甫的《登高》,这是一首弘扬登高感怀的一首诗,诗人通过登高所见的秋天的景色,表露了诗人常年漂泊离乡,老病孤愁的那种情景。那么作者着力刻画的一些景物形象,急风啊,高天啊,哀猿啊,这个渚清啊,全诗中一种悲凉的氛围,让人感受到一种宁静的凄凉,空旷的惆怅,孤独的情感。那么,这个时候就是情和景构成了空阔、冷寂的一种艺术境界。那么,一种说法是理所当然的,寄情于景这种表达技巧应该作为教学的材料,根据文本的需要,就上面我讲的三个方面不是说都要平级使用,而要根据文本的特点来教给相关的内容。
魏老师:就是我们根据具体的内容来确定。除了这三个方面的内容还有什么东西要讲的?
李老师:我想第四个方面就是诗歌内容的分析和讲解。
魏老师:内容的分析。
李老师:这里我讲几种情况。第一个是诗歌内容主旨方面。
魏老师:主旨方面。
李老师:主旨方面,这时通过描写的物、人、事,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观点,我想这是一个分析的关键问题。第二个呢,就是分析诗歌的思想情感。诗歌以表情达意为最重要的目的,所以我们在鉴赏的时候无论是对表达是技巧的分析,还是形象语言的揣摩,都是为了解读诗歌的思想感情。所以鉴赏诗歌就是要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分析它的社会意义,进而评价它的深层内涵。这是第二点。第三个呢,就是评价作者的观点。就是说作者的观点态度是诗人通过诗歌形象告诉读者诗人自己的人生感悟,他的生活理念,他不仅仅是诗歌通过艺术意境产生的对读者的一种情感的共鸣。那么作者的态度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个,对事物、对人物的态度,对社会现实的态度,对历史事件、对历史人物的态度,对人生感悟,这个我想这些东西都是我们要进行评价的基本方法。
魏老师:通过你这样以介绍,我们就知道了诗歌教学中我要教什么,那么你能不能结合具体的例子给我们老师再谈一下我们在具体的实践中我们怎么去操作?
李老师:应该来说诗歌鉴赏的方法,根据我本人的体会,诗歌鉴赏有一些基本的方法。这些基本方法呢,我想有这么几个方面。第一个,整体把握。
魏老师:整体去把握。
李老师:对。当代著名的美学家苛勒、考夫卡、韦特墨创造了格式塔心理教学的理念。那么格式塔是什么呢,通过新的整合使它完形的意识。就是把这个形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去把握,我想这种格式塔的理念同样适合诗歌语言的鉴赏。诗歌它不是作为某一种元素独立存在,每一个诗歌作品都是一个完整的、统一的艺术体。那么,在指导学生在鉴赏诗歌的时候,我们要有格式塔的整体性原则对诗歌进行解读,千万不能简单地分割,分裂、割裂元素,这样整体解读才能有效地、深层次地把握诗歌的语言。那么,我想举个简单的例子。譬如唐时的李益有首诗,叫《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这首诗,诗人以微风开头,这个微风是贯穿全篇。第一句话,他写微风吹开门,吹动竹丛,引起回忆故友之情;然后写微风吹落竹上露珠,“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昭示了孤寂的情感。然后又希望微风吹进帘幔,为拂绿琴埃。其中的风是贯穿全诗,诗人希望微风拂帘进屋来,拂去琴上的尘埃,这很明显,就是希望自己能够重领诗学,意味深长。所以这个我们看,整个诗以微风贯穿全篇,作为一个线索,那么这样的话,整体阅读的话,我们就可以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涵,它是一首寄思闺怨的一首诗。
魏老师:也就是说我们在读一首诗,拿过来之后好好去读,然后从宏观的角度,从整体的角度去是阅读,去认知。
李老师:恩,是这样的。
魏老师:那整体认知以后呢?
李老师:我想,第二种就是知人论事。
魏老师:知人论事。
李老师:恩。对诗歌进行解读,必须做到知人论事。在这方面孟子用过这样的话说“认古之人,欲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就是说,我可以读他的诗,读他的书,必须要了解他的人。所以孟子这种知人论事的方法在于我国古代诗歌是非常有影响的。因为任何一种作品,都是社会生活在作家头脑当中反映的产物,是作家认识生活、理解生活的结晶。所以,我们在鉴赏教学诗歌的时候,要引领学生联系作家的生平、思想再研究,这样的话就有可能求得诗歌的理解。那么,我想要了解特定的背景材料,有两个方面的途径。第一方面,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
魏老师:背景。
李老师:对。在什么情况下诗人写的这首诗?第二个,诗歌所反映的有关现实问题和有关的人、有关的事,这个要了解。譬如说,阅读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雨,环珮空归夜月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这首诗,这时候他是借歌咏王昭君不被重用,葬身塞外的不幸遭遇,来书写自己不被重用,生死漂泊的悲苦情怀。那么,要了解这首诗,一方面要让学生了解王昭君她的悲剧是什么。如果不了解,那么学生阅读这个文本,阅读这个诗歌就建立不起通道,不晓得。另一方面,还要让学生了解杜甫生平概况,让学生知道他们两个的遭遇、经历、处境,可以说是何等的相似。所以诗人在回故伤己,在表达昭君千载之冤的同时也暗中表达了自己思念故国的心情。这种悲凉的情怀,唯有对诗歌创作背景、诗人的生平以及对诗中涉及的人和事有比较深入的了解,那么才能透彻和领悟诗人在这首咏史的表象当中寄寓的独特思想。
魏老师:也就是说我要读懂杜甫的诗,要了解他那个特定的背景,要了解杜甫那种特定的心境,他要表达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当然这个就是你刚才说的要知人论事。
李老师:对。
魏老师:除了这个知人论事,我们还要关注什么?
李老师:我想第三个方面可以采用熟读能诵的方法。这个诵读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方法,我想也应该是诗歌教学和鉴赏的基本方法,应该说诵读是我国几千年语文教学的精华之所在。这个熟能诵读能够加深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理解。诵读是脑、心、眼、口、耳,相互协调配合,和谐共证的自我性阅读。所以,叶圣陶老先生有一句名言,他说“语文学科,不该只是用新的语言来学习,细在心与眼之外,加有口与耳,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只有熟能诵读才能使学生出其口、入其耳、通其心,通过自己感知诗歌的意境,进入这个诗人所描绘的艺术境界。
魏老师:实际上,大家都知道诗歌本来是可以唱的,可以吟诵的,是吧?是要我们熟能诵读,这样对我们理解诗歌是有帮助的。
李老师: 对。那么,诵读要产生应有的效应,教师必须要作到诵读的科学化。教师应该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来精心设置诵读的方案,并且要去实施。
魏老师:恩,不是一个简单的读。
李老师:对,就是教师要从音调、语气、停顿、重音等朗读技巧方面给学生以指导。让学生能抑扬顿挫、表情传神方面,达到这种境界,这种境界叫应声求气,心口合一,以往为怀。把自己投入进去,这样的一种境界,这样学生就能耳熟能详,口毕可诵,才能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一种效果,一种感觉,达到意会的神奇效果。我想这个恰恰是我们语文教学当中困惑的地方。
魏老师:实际上这个诵读是我们的一个传统,但是在诗歌教学中间这几年被弱化了,现在需要把这个东西强化。
李老师:必须要强化。
魏老师:是吧?除了诵读我们还需要研究什么?
李老师:我想还要咬文嚼字。
魏老师:咬文嚼字。
李老师:对。这个大家都知道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宋喜的“红杏枝头春意闹”这些都是诗人炼字的一种体现。对营造一个意境,抒发情感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所以老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诗歌朗读的时候,必须着力培养他们咬文嚼字的习惯。
魏老师:怎么进行?
李老师:那么,我想有一下几个方面。首先要引导学生叫句尾翻译。所谓句尾就是几个赋予大意的、含蓄的文眼,看似很微不足道的,这些语言,但是它里面的语言结构复杂。第二个,就是从明示语言信息当中发掘出隐喻其中的寓意,这样才能猜出它的效果。譬如说,举个例子,叶圣陶先生在文言作品鉴赏当中对王维的两句诗有精辟的论述,叫“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他的这段鉴赏,他说“在想象中睁开眼睛,看这十个文字所构成的图画,这个图画简单地很,景物只选了四样,“大漠”“长河”“孤烟”“落日”,阐述的是北方旷远辽阔的景象,他给孤烟加了个“直”字,竟然没有一丝风,他的没有风声,给人的感觉是非常静寂。落日上面加个“圆”字,并不是说唯有落幕的时候才圆,而是说落日不声不响地在衬托长河的背后,这是多么静寂的境界。”所以说这是大师的分析鉴赏,对于我们很有启发。
魏老师:咬文嚼字进入到文本的意境来。
李老师:对。非常好!
魏老师:咬文嚼字是我们应该关注的第四个特点。
李老师:恩。
魏老师:那接下来我们还要介绍什么?
李老师:我想还要趋前想象。
魏老师:趋前想象。
李老师:对。
魏老师:怎么说?
李老师:诗歌作品的艺术字面它往往隐藏在艺术形象所给我们留下的深广的、多层的审美空间,我们要让学生深入到诗人为我们提供的多维的审美空间和艺术空间,领悟到艺术美的审美层面。就要调动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情感经验,形成审美经验,展开联想和想象空间,应该说没有联想和想象这个审美鉴赏就鉴赏不起来。那么,我想呢,这个审美的联想和想象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再造想象。
魏老师:再造想象。
李老师:再造想象,就是这些作品当中社会途径、艺术形象再现。所以,比如说鉴赏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黄四娘家花满蹊”这一句,我们可以让学生丰富的展开想象,用语言来描绘,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在成都郊外的通往黄四娘家的这个路上,繁花似锦,花枝招展,彩蝶飞舞,柳叶黄莺欢呼,把沉醉于花丛中的诗人唤醒,这样的再造想象,按照作者描写的表象,再去组合就能使我们读者感受到各种物象所构成统一的艺术体。
魏老师:这就是再造想象。
李老师:恩,再造想象。第二个是扩展想象。所谓扩展想象就是作者创作的一种画面,在这个基础上加以扩展、补充,陪同想象。在意境的创造中,诗人往往留有空白,那么这就要凭我们读者,凭他们的生活经验、审美情趣去填补这些空白,来调动他们的创造性思维。那么,譬如说,王安石的《泊船瓜洲》这首诗里面有一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两句话诗人并没有给我们具体的描绘出来,江南是怎么美怎么美的,但是一个“绿”字,引发了我们很多的想象。我们可以想象到在这阳光明媚的春天里,春风翩翩来了,她那双奇特的手把江南装扮的,装点的一片绿色,似乎给大地披上了一件绿色的外衣,使江南处处洋溢着生机和活力。在这美好的季节,诗人客居他乡,面对如洗的碧空,皎洁的明月,思乡之情就溢于言表。所以,这样去扩展、去想象,我们就能感受到异中的相似。
魏老师:想象应该说非常的重要,刚才你介绍了两种方法。除了我们刚才谈到的第五点,还有没有需要关注的东西呢?李老师:最后一点,就是批文入情。
魏老师:批文入情。
李老师:对。作家的创作当中始终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活动,古代文论家刘勰所说的“情移物迁,词与情发。吐纳英华,莫非心情。”正因为情感因素在文学创作当中具有重大的作用,所以刘勰特别强调鉴赏文学作品,要批文以入情。
魏老师:批文入情。
李老师:唯有批文入情,才能有效地真正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获取最大限度的字面语言。那么,这个批文入情,譬如我们可以举个例子,李白的一首诗叫《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这首诗是由青山、白水勾勒出了送别的感情,山水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横”字勾勒出了青山的静态,“露”字勾勒出了白水的动态,“浮云”表现友人的行踪不定,任意独行,而“落日”又比喻自己像落日一样对大地依恋不舍的情怀,意思表达对朋友的依依惜别的心情。所以,抓住这些看似平常的词句进行分析,就不难感受到诗人对友人真挚、厚重的一种情感。我想这个批文入情也是非常重要的。
魏老师:实际上这个文是表象的东西,大家容易看到;这个情呢,是蕴含到诗中的,因此要由文去推,把这个情给它找到。李老师,刚才你分析了诗歌的教学设计,这个整个里面我们需要关注的东西,应该说对诗歌教学、对老师们的教学设计以及课堂教学都有很多的积极意义。非常感谢您!
李老师:谢谢魏老师!谢谢各位观众!
魏老师:各位观众,关于这个专题我们就研讨到这,下期我们研讨的专题是《文言文教学设计与展开》,欢迎各位观众收看。
魏老师:各位观众,再见!
李老师: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