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教学研究>>研究团队>>语文团队>>交流互动>>文章内容
【拓展阅读】说明文教学设计与展开

发布时间:2012/12/25 17:08:47 作者:天印高级中学 浏览量:1039次

魏:各位观众,大家好!今天我们研讨的专题是《说明文教学设计与展开》,大家知道,说明文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文体,学生从小学阶段就开始接触这种文体,学到高中却仍然没有学好说明文,仍然写不好说明文,甚至不会读说明文,这实在是一件令人感到费解的事情!今天,我们邀请了江苏省特级教师、全国模范教师、江苏省人民教育家、泰州中学的董旭午老师。老师好,欢迎你!
董:老师好,各位观众,大家好!
魏:各位观众,说明文是一种大家非常熟悉的文体,也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文体。说实话,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喜欢学习说明文,老师也不大喜欢教说明文,说明文教学的效率一直不高。老师,你是一直在一线从事教学工作的,你认为说明文教学主要的问题是在哪呢?
董:我认为,说明文教学的主要问题是严重的缺乏教学设计,还有呢,教学的过程太随意了。
魏:为什么这么说?
董:我想这个问题也比较复杂,我认为主要是一个意识问题,这种意识表现为两点:第一点就是急功近利的应试教育的意识。现在的高考,应该说主要考两种文体:一种是文学类文本,一个是论述类文本。论述类文本里往往不大涉及一种浅易的说明文。所以呢,现在几乎是这两种文体包打天下。现在老师们都有这样的意识——考什么我就教什么,考什么我就练什么,怎么考我就怎么练。这样一来考什么练什么,老师们也就不太关注说明文。
魏:以往考试,语文试题里面还有科技说明文的阅读
董:对,现在从近几年来看,一般都是社会科技方面的论述文,都是关于课题方面的,也很少涉及科技说明文了。这样的话,因为教师们平时所教的课文相对浅一些,高考的论述文相对难一些。这样就表现为,你怎么考我就怎么教,考什么教什么,这样也就成了一种潜规则,让老师们去改变这种观念也不太容易,这是第一层意识。
董:第二层意识是老师们都有一种想法。什么想法呢,就是认为这种文章一看就懂,非常浅易,这种浅易的意识就造成了对这种说明文的不重视,有的干脆丢给学生自读,更有甚者干脆把文章丢给学生,让学生课下读,认为课上读是浪费时间,眼高手低,所以就出现了这些局面。另外还有一点跟大家说说,就是现在的课标和教材对说明文的关注也严重不够,那么教材给予的篇幅也很小,地位也很不重要,不显眼,不像以前教材对说明文怎么写,怎么教有比较明显的系统指导。现在都淡化了,人文教育,文学教育,就是缺少这种实用文体的教学,这样就导致下面也跟着一起不够重视。这样啊,我们就看出这个意识非常的严重。要想转变这种意识,恐怕还得做一些更深入的,更多的工作。我想呢,关于这个问题,目前就处于这个状态。
魏:你是一线的老师,并且在教学这方面非常善于思考,在设计、展开、实施这些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今天能不能这样,以一篇具体的课文为例,我们来谈一谈,我们的普老师拿到一篇课文以后,该怎么去设计,怎么去实施,怎么去展开。
董:好,那现在我就按照你的要求谈一谈。以一篇课文为例吧,我就以我们苏教版所用的课例《景泰蓝的制作》,这也是一篇老课文,
魏:经典课文
董:经典课文,介绍下设计和展开的问题。刚才你已经说了,说明文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文体。介绍一些新技术啊,介绍一些新产品啊,都要写说明文,处处都离不开。包括我们看中药的一盒药丸,它都要有说明,买个电饭锅也要有说明。说明文处处都在,非常重要,其实我们可以毫不夸张的讲,说明文是伴随着我们学生一辈子的实实在在的文章,一辈子要读要用,按理说这种文体的教学应该得到非常高度的关注和重视。但是就目前的这个情况,确实令人不乐观,没有得到应有的地位和关注。我想要解决好这个问题,首先要解决一个意识问题,也就是认识高度问题:生活中要处处看到说明文,要处处用到说明文,孩子的生活一辈子离不开说明文。所以说,要上升到这样的高度。
魏:也就是说要让学生知道这是我生活中必须的
董:对,就是生活中必须的。现在我们老师不够重视,教材和课表应该给以指导。学生要是不够重视,教师应该给以指导。教师本人,以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良知和义务责任也应该重视这种实用文体的教学,不能太急功近利,首先应该解决这个问题。这话好像有点扯远了,但是搞好这个教学,确确实实第一位的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要解决意识问题,提升到认识的这个高度,这样教学可能就好办一些了。
魏:那么在具体设计过程中,我们应该怎样去设计《景泰蓝的制作》这篇课文呢,应该注意些什么问题?
董:我想设计与展开这个问题应该说是更为具体微观了。那么一般来讲,说明文有两大类,比如说理性的说明文,例如原来的初中教材《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讲这花为什么有颜色。还有一种就是说事物特征的,专门介绍事物有哪些特征,有哪些作用。这类说明文像《景泰蓝的制作》,这种文章属于这一类。但是这两大类也不是截然分开的,它也是或以说理为主,或以说事物特征为主。它也是有交叉的,但是它毕竟有这两类,具体怎么设计怎么展开,究竟怎么展开好呢,不一定我说的就非常好,就得这么做。我有几点建议,教学的建议。根据我的经验吧,我想这对大家会有一定的启发吧,
魏:在设计的过程中间,比如说老师可能更关心的是拿到这个文本《景泰蓝的制作》后,从哪入手,每一步应该怎么做,
董:老师不愧是行家啊,问发问题很专业。
董:好,我就讲讲我的几点建议吧。第一条呢,还是刚才反复重复讲的,一定要提高认识,必须加强学生对说明文重视程度的教育。这项工作还不能就光靠嘴巴说,干巴巴的说来说去,也不见得有什么好的效果。在具体工作当中我是这样做的,我教一篇说明文的时候,我就经常让学生回家:你们就搜集你们家的,比如说这个热水器的说明,电热毯的说明,或者是电饭锅的说明书,电冰箱的说明书。反正你回家到网上或家里搜搜各种药的说明书,你回家好好搜搜,每个人搜索几条。同学们还真的很有热情都搜一搜,到时候我就分类的跟学生讲一讲,说明书为什么这样布局,不那样布局。我举个简单的例子,老师。
董:有一个学生就搜集来牛黄解毒丸的这种小药盒上面的说明书。它一般都是成份先写,哪几个中药,成份写完了再写它的功用,治什么病,接着才去写用法用量,怎么吃,温开水服下。我就问学生,布局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先告诉你怎么吃。其实这里面有逻辑关系的,什么成份就决定它有什么药性,什么药性就决定有什么注意的东西,就决定药的用法。药性和用法肯定是成份决定的,这是按照一种因果前提的规律来说的。学生真的不明白这个道理,你这么一点,他一通百通。你再介绍一些东西,他就能引出一些路数来,所以他就会感兴趣。不像我们一看就懂,这一看就懂可能从信息上一看就懂,但是从道理上未必(懂),为啥这样说为啥这样讲我想他未必懂。我们所说的强化教育,主要强化学生对说明文这个说明的门道、路数的了解,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了解了这方面的道理,学生才会有可能有兴趣。
魏:也就是说我们学生学说明文最好还是和他生活紧密的对接
董:对,就是说一定要深度的对接
魏:这是不是还是和你所说的,所强调的生活化语文实际上是相通的
董:对对,是相通的
魏:对吧
董:因为这也是我一直追求的理想的教学境界。我觉得在现实生活中,在我的教学生活中,是很实用的,学生确实很感兴趣,也很愿意这样去做,效果也非常好。
第二点我要强调的是你一定要教什么呢,教师在教说明文的时候,由于学生是一看就懂,你一定要教学生一看不太懂的东西,学生不容易看出来的东西。你不能学生懂了你还在教,那学生肯定讨厌。所以学生经常说我懂的他教,我不懂的他不教,我懂的他教个没完,对不对?
所以老百姓在诉说,所以学生很讨厌语文,比如说《景泰蓝的制作》,学生一看就知道“制作”这两字就是写景泰蓝的制作过程和方法,不是单说景泰蓝本身。所以呢,学生是肯定能看出来的,因为这制作过程一共有六步,制胎,掐丝,完了再点蓝,烧蓝,最后再
魏:打磨
董:再电镀。六步,他一看就清楚了,
魏:说的很清楚,
董:是,叶圣陶先生把文章的思路理的很清楚,说话也平易近人,一看就看懂了。但是这里面有些问题学生就未必一看就看得懂了。
比如说学生读完文章之后,其中有些部分很长,说的很多,像掐丝啊,点蓝啊,这两步说的很多。掐丝啊,我数了数他说了多少段呢,第四段到第九段。作为篇幅也不算太长的文章,这一部分就占有那么长的一部分。而点蓝也说了好几段,那么这就有问题了,就可以给学生设计问题:这一部分为什么篇幅这么长啊?这就是问题。学生看完之后就要思考,直接反应可能是这一部分非常的重要,所以要细说。学生一般也就只能回答这一个角度,其实呢,这个回答远远还不够。那么景泰蓝的制作,景泰蓝这种产品,这种手工艺品,它除了这一步更精细,更重要之外,应该说这一部分是景泰蓝质量高不高的,工艺品好不好的关键。掐丝,点蓝啊,两步才是最关键的,或者说我们以前的手工艺品,或者一些精美的食品也好,有时候都有祖传的秘方的。如果景泰蓝的制作要有什么秘方的话,恐怕就要在这两个环节了,其他环节大家都看得清楚了,开开眼。这点它是最精密的,决定它的质量,这是要回答的第二个角度。
董:第三个要回答的角度是对景泰蓝最后读者的了解程度,也就是对观众的了解程度,对大众的了解程度。看着很精美的产品很漂亮,颜色花纹都很漂亮,实际上它是怎么做成的,这两个环节才是一般人不容易理解的,不容易知道的。所以作者不厌其烦的来说明这两个环节,这就是我们说的重要性。这个重要性要从这三个维度来解答,不能简单的说这很重要就回答完了
董:如果这样安排的话,那么课堂上你就得好好调动学生了,学生不可能一下子想到这么多的角度。老师呢,就要像作者一样,不厌其烦的去启发他,让他去思考:你认为这一部分重要吗?我在教学中就遇到这样的情况:他回答说这一部分很重要,那么你认为重要,就得具体点说说嘛,具体点说说,它重要在哪里呢?学生可能还是茫然。那么老师不防点拨他,引导他,所以洪宗礼先生强调的这个导,引读就是这个道理。你就不妨从景泰蓝本身的工艺,就是工艺制作工事上来引导:你考虑考虑这个重要体现在什么地方。不妨你再导导他:这个景泰蓝很值钱的,价值不菲,那么你认为从这个角度来考虑,这两个环节的重要性是怎么体现的?再比如说:我们看到景泰蓝的一些工艺品,你看到的都是外观,具体怎么做的。有些话给学生三分,让学生想那七分,让学生去想一想,他就能想出来几个层次,几个维度想的比较清楚。我在教学中就是这样来不断的引导学生的。
魏:老师,这一番谈话实际上是告诉我们老师们:我在进行《景泰蓝的制作》的教学过程中间,我有我的重点。实际上刚才这就是这篇课文的一个重点,
董:是,重中之重
魏:也是它的一个难点,是吧
董:对
魏:抓住了这个重点、难点,其他的问题相应的来讲,应该好解决了,
董:对对对,因为这个比较难的,比较详尽的段落这就是我们要抓的重要的难点和重点,也就是我们解决了这一段之后,其它段落学生可以依照老师的方法,(本身其它段落就比较简单),他就可以顺理成章的解决了,那么这一部分让学生回答。学生就是这样慢慢的想出了这几个维度,也把它解决的很好,那么这样一来我们还可以设计问题。再比如说,这两步重要,按照一般的说明文的顺序都是先把重要的写在前面,那么这篇文章是不是这样的呢?还可以问下去,这篇文章是不是这两部分很重要,那它为啥没写在前面?是吧,它是有变化的。
董:这又是一个问题,这绝不是学生轻易能一下子看出来的。那么要回答这个问题,学生还得要好好的想一想。我在教学中也确实遇到了,学生在想的时候,回答问题并不是像我们想象的情况:你问他,他就能对答如流的回答。问题也确确实实有一些难度,那么学生经过你让他去读课文,去好好体会一下这个制作,制作这两字是怎么回事啊。景泰蓝的制作过程,为啥这样说明啊,学生至少有一个角度可以回答:那就是按照制作过程工序的先后顺序是这么布局的。至少他能回答这么一个角度。那么你再启发他:作者说明这篇文章是想介绍景泰蓝多么的价值不菲吗?是想介绍它在古今的中国工艺品的行列地位吗?文中有没有这样的话?学生说没有。那么作者想介绍什么,就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写作目的是什么?学生就恍然大悟。作者想告诉大家这个东西是怎么做出来的,怎么一步一步按照这个工序做出来的,那么这又是一个维度。这个维度是按照作者写作意图的维度,也就是他必须这样说明,他是想把这个过程交代清楚,那么他一定要按照顺序来写,谁在前谁在后他一定要把它说清楚,当然在这过程当中有的环节重要,他就详说;有的环节不那么重要,也不那么麻烦,他就略说,这就出现了第二个维度。第三个维度,还可以启发学生认识一个事物,我是这样启发的。现在家里都喜欢栽花养草,比如你家栽了兰花,那么当兰花没开花的时候,你从来也没见过兰花,不知道兰花是什么样的,那么兰花的花骨朵是什么样的,开一半的时候是什么样的,最后完全开放的时候是什么样的,凋谢的时候是什么样的,这个过程你必须完全观察到,你才能认识到。所以从观众、大众读者的角度,这个认识的问题,这个为什么这样说的问题,作者就会考虑到这个认识过程,所以作者就必须这样详尽的把它说清楚。作为观众,作为大众来讲才能够对景泰蓝有很深很详尽的认识,很完整的认识。那么我在教学中,就注意涉及了这些问题来启发学生,
魏:这些实际上是在设计的过程中间,更多的考虑了学生,
董:对
魏:学生会怎么样
董:学生会出现什么问题
魏:然后我根据学生的情况来预设这个问题,是吧
董:对,并且在现实中反应的时候,调整你的预设,根据实际情况来点拨来启发他
魏:那在这预设中间还有什么要点,需要我们关注的吗
董:这些要点啊,我想就是这个问题,你预设问题的时候毕竟是教师在那想:这内容我怎么完成;根据我对学生基础的了解,他可能出现什么情况。但事实上呢,有时候比你预设的好,这是一种情况,有时还确实不是像你想象的那么容易
魏:可能启而不发了,是吧
董:对对,比如说这个问题,既然是这两步比较重要,那为什么不先写,你可能认为一看到制作过程学生比较容易想了,《景泰蓝的制作》刚才都说了嘛,是制作过程嘛。但学生回答你的问题的时候他就想不到这,他一点也想不出来,学生就是想你为什么非要问这个东西呢?文章的标题就已经说了啊,标题是什么啊,制作过程,学生自己说的他都忘了,他就不好回答你的问题了。
魏:刚才咱们根据学情,预设了这样的一系列的问题,甚至预设了教学环节。你在实践方面非常有经验,那如果说我的预设,就像你刚才说的,我的预设在真正的展开实践的方面它会遇到什么问题?如果遇到了问题老师应该怎么做?这方面能不能给一些建议呢?
董:这样吧,我在一般的教学中,刚才我已经谈到了一些。比如说,学生连本来懂的制作过程你问他,他都忘了。这本来就是制作过程嘛,就必须这么介绍。现在我们老师的问题就在这:学生问他,他说,不问他也说,动不动他就说学生跟不上步伐浪费时间,他就把答案说出来了,这是没啥效果的。当然太难的问题你可以去说,学生实在启发不起来了你可以讲一讲。这个时候学生也比较激动,那这个问题他还是能想出来,我的原则就是尽量启发引导:我就要问一问标题,再回去看一看啊,这个文章的标题是怎么回事啊,启发他想到这个问题,至少想到这么一点。按照制作过程,再启发一下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作者的意图到底想干什么啊,是想介绍这个景泰蓝,它多么有价值,还是他想干什么?
魏:也就是说学生在读不懂的时候,既要从宏观的角度去看,还要从微观的地方入手
董:对对,还有我刚才举的电饭锅、丸药盒,这样的例子无外乎就是触类旁通。我就轻易不说答案,我要回到生活中,用那些实例来启发你,点拨你,引导你去想我的问题,这样的操作效果学生往往很乐意去接受,映像也很深,效果很好。这是这样,具体呢比如说这两段既然重要,那么我们在这之中可不可以选一段呢。选掐丝啊,还是选点蓝,选一段来精读,这是符合教育规定的。精读详读这一段到底是怎么写的,解剖麻雀,把这一段处理好。所以我就在教学中选了掐丝这一段,因为这一段篇幅相对较长,一共包括那么多段落,好好理一理每一个段落或每几个段落它分别是什么意思,我们现在高考也考这个概括段落大意。我们现在可笑的是平时教学中不重视的,偏偏到考试题就重视,其实这是活生生的例子。就说掐丝这一段,它一共分几层。再有就是我现在想起来一件事情就觉得很荒唐,比如说七八年前吧,十年前,我们动不动写文章就批评,批评什么啊,介绍背景,也不管这个东西有没有合理性就一味的否定掉。介绍背景有没有必要,像《祝福》那篇文章你不介绍背景行吗,那篇文章那么深,反封建礼教的背景那么深,封建礼教离学生那么远。你不介绍背景,到今天社会上还重男轻女,女婴还经常被抛弃,自己的妈妈在卖女儿,女婴被卖掉,这不是严重的封建意识,那么这些意识到今天都没解决好。这个背景不好好处理,这篇文章鲁迅要批判的东西能读得懂吗,不能轻易的说一概的就什么都否定掉。一说段落大意就感觉多么土了,就像出土文物的感觉,那么这些段落大意你不老老实实一点一滴,扎扎实实的教他去概括去整理,那他的理解、概论、整理能力哪里来啊。上课时间我们都浪费掉了,完了我们就都去补那个练习题,照本宣科的讲解答案,怎么概括出来的也很少说清楚,学生就没有这个能力。那么也正好借用这样的文章好好的去研究下去,探究探究,一共分多少层,每层什么意思。我教这篇文章大致是这么教的:首先这篇文章掐丝这段的第一部分,就是它的第一层意思是介绍一下什么叫做掐丝。当然这个掐丝越老的定义是越简明的,很通俗的,不像有些专家那么高深的定义,因为(文章)属于科普类嘛,大众化的嘛
魏:老师,整个课堂教学的流程,一般老师应该在哪几个问题上来设计自己的教学,能不能非常具体的告诉大家,我第一步一般做什么,第二步做些什么,第三步做些什么,这个东西可老师们更关注,
董:哦,不解决这个问题你不放心,是吧,呵呵
魏:对,因为老师们关注这个东西
董:我刚才已经谈了两点,一是,意识必须上去,
魏:提高意识
董:对,二呢,就是你一定要教学生一看不太懂的东西
魏:根据学情的变化,是吧
董:再怎样的学情,他肯定也有他能读懂的地方,像说明文这样的文章学生水平再低,他也有他读懂的地方。作为老师你第一遍看完就已经非常懂的地方,你就不要去讲了。
魏:学生懂的咱们不要去教
董:我就提供这样的课,你老在那几步,还掐丝,板书呢,正儿八经的照本宣科掐丝是什么,点蓝是什么,没完没了的。当然你抓一段重要段落讲掐丝也对,不能没完没了什么都说,这不分轻重,眉毛胡子。
魏:学生读不懂的我们引导他去读懂它
董:对
魏:那再接着呢,
董:接着就是第三步,你一定要注意一些词语问题,说明文也有词语
魏:它的语言的问题
董:语言的问题,
魏:要关注它的语言
董:它的语言也有语言美啊,它也有比较严谨的逻辑
魏:对对,准确的
董:或者说那种冷峻的美
魏:那第四步我们需要关注什么呢
董:第四步
魏:有没有
董:有,我想一定要弄清作者的写作意图
魏:写作意图
董:对,他的写作意图就决定了他文章的结构布局,我们刚才强调的,《景泰蓝的制作》之所以这样写,作者就想交代清楚是怎么做的,他是想写了特点接着写功用,一点一点的由主到次写,他就采取主次分明的方法
魏:这样以来就是我们在《景泰蓝的制作》这篇课文中,如何设计我们的教学,实际上就是刚才你谈到的四点,
董:对
魏:第一点,提高认识
董:对,必须提高认识
魏:第二点应该注意的是学生懂的就不要在那
嗦,是
董:对,学生烦了
魏:第三点需要注意的是要进入到语言层面,
董:对,语言层面
魏:第四个层面就是要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
董:对,他为啥这样写
魏:从这四个方面来考虑去设计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可能就不一样了,
董:效果会很好的
魏:好,谢谢你
魏:谢谢董老师。各位观众,说明文教学并不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却有很大的难度。这就需要我们广大的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认真的去研究说明文教学的规律,科学的设计自己的教学,有效的进行教学实施。只有这样说明文的教学效率才能提高。本期的研讨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观众的收看,也谢谢董老师。下期我们研讨的主题是《议论文教学设计与展开》,欢迎各位收看,再见。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南京市天印高级中学 地址:南京市江宁区东山街道上高路199号 邮编:211100

联系电话:52130500 招生QQ:2214673437 您对网站意见或建议请留言 njtygz@sina.com 技术服务:教育技术室

备案号:苏ICP备2021048345 苏公网安备320115020104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