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互动】“效益”与“方式”如何兼容
发布时间:2011/4/19 9:29:24 作者:无 浏览量:835次
完整看完史宗翔老师执教的《金属与非金属的性质》全国优质课教学实录,我感触最深的有两点:
一、不太常见的几个优点
1 注意细节注重实验。比如铝的燃烧,从铝片在空气中无法燃烧到铝粉在空气中燃烧,从学生做到老师做,从用药匙洒铝粉到用吸管吸取铝粉喷洒在酒精灯的火焰上,从熔而不滴到烈火熊熊,学生的思维在步步高升。实验是思维再上台阶的阶梯。
2 注重学生的蓄势。在一节学完之后,史老师鼓励学生闭起眼来冥想,或者相互交流学习体会或者感受,达到兼收并蓄的目的。很好阐释了现代课堂以人为本的内涵,把学生学习节奏调控得错落有致,自然则效果较好。分享使学生思考观察相互启迪相互借鉴从而更加全面。
3 投影实验与板书有机结合。本节课很好体现了投影的辅助功能,实验的起思功能,半数的归纳功能,互相补充互不叠沓。科学组合使视听更加简洁有效提升了效益。
二、难以复制的常态
看完这节课,我最大的疑问是“这样的课能够常态化吗”?这节课的容量显而易见比较小,课堂练习也没有看到。当然并非说课堂练习一定需要,但是,这节课能否迁移到应用抑或解决一些问题,如果你也试图解决这个问题,你会发现很难。难在哪里?这节课的容量实在放不下多少东西。这样上下去教材能否在规定时间上完呢?既然这是获得特等奖的一节课,我想在这个问题上,似乎没有得到更多的重视,仅仅立足于这节课而忽视一节课给所有一线教师的示范,这不值得提倡。
其实“效益”与“方式”、“实在”与“花枪”也就是“时间”与“效益”的关系,才是所有教师最为头疼的大事。显然这节课在这方面是不足的,换句话说,一节优秀的课不应该是脱离实际的表演课,这样的课起不到应有的示范和启迪作用,如果每个老师都这样来处理教材,我敢说,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并不见得给力,老师的课也未必上得差。
新课程下,我们最为关心的是“实战”,如何把“效益”和“方式”科学组合,这才是我们最为苦恼的事情。
深度、广度、速度如何很好协调呢?
上一篇:【学习交流】精彩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