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教学研究>>研究团队>>语文团队>>交流互动>>文章内容
【交流互动】听课反馈

发布时间:2011/5/5 9:03:30 作者:无 浏览量:877次

我组刘义林老师开设了《苯》的公开课,现将听课反馈总结出来,供大家交流。

本节课的突出特色:

1.学生学习状态比较轻松。主要原因有两点:第一,教师驾驭课堂的语言比较活泼。第二,教学设计比较切近学生,出示的学生大多能够得着。我想,这对于当前组织化学课堂教学具有借鉴意义,其实质是如何将三维目标融合的问题,恰恰这也是教师最容易出问题的地方,新教材的系统性不强成为教师“心病”,总感到有机化学有很多东西要讲,有很多考题要对付,但把课本上的东西讲清楚还不够,于是知识本位主导的课堂的突出表现便是“沉闷”与“灌输”。正因为如此,我比较赞成让学生有兴趣有信心地学,能够欢快地学,课堂是负责学生成长的主要阵地。三维目标的达程度是教师综合能力的具体表现。

2.实验、幻灯片、教具、学案综合使用突破难点。我认为本堂课刘老师将“笨的结构”确定为教学难点是重点是很准确的,对此,刘老师将多种教学手段综合使用,为突破难点提供了有力支撑。从教学效果来看,学生掌握还好。从这点让我想到我们日常备课中都出示了教学重难点,但是我们有没有采取立体的手段来突破,说到这里,我觉得要改变讲述加练习的传统的难点重点突破方法,实践证明,这样的方法学生是不待见的。课改并非要否定传统,而是在传统基础上的创新,我们如何基于传统优化传统糅和现代多媒体技术为高效课堂服务是当前教师备课应该主要考虑的,也就是我们应致力于如何设计课堂流程,而不仅仅是教授什么。

3.注重类比。本课结束时,教师将烷烃、烯烃和苯与溴、高锰酸钾的条件现象进行对比,是非常好的,只是时间有点不够,应当作为一个重点内容让学生来解决。甚至可以在甲烷和乙烯的性质对比中,结合苯分子结构特点来预测与讨论。

一点个人思考:

化学史教学应该值得关注。我认为本堂课中刘老师投影“苯的发现”(化学史)很好,好就好在非常切题(课本标题),这是大家可能在授课中不太注意的地方。其实,本节课中凯库勒与凯库勒式也是非常好的化学史,我初步认为凯库勒式对高不饱和度有机物的开创式理解有帮助,可以对碳原子成键特点、碳链的空间结构有很好的体会。同时也是本堂课“探究”的起点,学生可能写出很多,那么探究“官能团”便顺理成章,而且恰恰围绕了课堂教学重点与难点。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就为什么还要使用凯库勒式进行讨论,我想也只有学生经历了书写、探究,才能更好理解这个问题,对科学猜想的结果建立辩证认识,对科学精神有实际的体验,对科学发展进程形成敢于质疑的品质。

也许,这样做之后,课堂似乎容不下太多的东西。其实,本节课要解决这个问题,实在没有多少东西再要老师出马,苯的物理性质在实验中能解决,苯的化学性质在探究中解决,至于苯的用途我想,学生可以课下自我消化。或者再加一课时,将煤和石油的综合利用加进来,利用多媒体技术设计情景问题,落实基本化学观念和化学基础。

一堂好课是真实的有内涵的给人有启发的课,也是留有许多探讨价值的课。

如果我们再思考下去,我们就会发现必修2是不是可以整合掉?

附:刘老师课件与学案刘义林20110503.rar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南京市天印高级中学 地址:南京市江宁区东山街道上高路199号 邮编:211100

联系电话:52130500 招生QQ:2214673437 您对网站意见或建议请留言 njtygz@sina.com 技术服务:教育技术室

备案号:苏ICP备2021048345 苏公网安备320115020104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