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中国史选择题
发布时间:2013/5/15 14:38:19 作者:王维喜 浏览量:3509次
南京市2013届高三“500选择题”汇编
必修一 中国历史
中国古代政治史
一、考点:西周政权的建立与灭亡
1.奥地利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了“领地国家”与“税收国家”的概念。其中“领地国家”的特征是:在封建制度下,国王的税收有两大来源,一部分来自国王对自己的领地,一部分来自诸侯的进贡;国王则无权直接对诸侯领地进行征税。根据这一定义,下列中国古代王朝中属“领地国家”的是
A.西周 B.秦朝 C.唐朝 D.清朝
二、考点: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历史三峡论”,将四千多年来中国政治形态变迁分为封建、帝制和民治三大阶段。其中“封建”阶段我国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是
A.政权和族权互为表里 B.专制王权披上神权外衣
C.中央对地方直接控制 D.思想统一促进政治统一
3.《左传·昭公七年》:“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上述材料反映出西周社会结构的基本特点是
A.严格的等级关系 B.嫡长子拥有继承特权
C.通过垄断神权强化王权 D.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紧密结合
三、考点:分封制
4.下图是汉墓画像石中的《周公辅佐成王图》。对这幅图历史内涵的推测与历史事实基本吻合的应是
A.图中诸侯四方来朝,反映了成王时期中央集权制度已经形成
B.图中成王“天下共主”,说明成王时已经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C.图中成王厉行分封制,诸侯对周王的义务得严格履行
D.图中成王勤政爱民,统治者的品行成为政治权利之间的主要纽带
5.《禹鼎》铭文记载:噩侯反叛伐周,厉王命禹出征,生获其君。这反映了
A.分封制趋向衰落,尚能维护王权 B.宗法制度开始瓦解
C.封国实力削弱,周王权力加强 D.周王铸鼎显示权威
6.有人在研究明朝皇帝系列表时发现部分明朝皇帝的名讳,体现了我国古代阴阳五行学中五行相生说,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再生木(见下表)。依据表中所列现象判断,其所隐含的思想有
皇帝称号 |
明成祖 |
明仁宗 |
明宣宗 |
明英宗 |
明宪宗 |
皇帝姓名 |
朱棣 |
朱高炽 |
朱瞻基 |
朱祁镇 |
朱见深 |
相互关系 |
明太祖之子 |
成祖之子 |
仁宗之子 |
宣宗之子 |
英宗之子 |
名中的偏旁 |
木 |
火 |
土 |
金 |
水 |
①祈盼专制政权的生生不息 ②反映宗法血缘的代代相传
③表达分封制度的世世相袭 ④显示“朱”姓大族的赫赫尊贵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 D.②③④
四、考点:宗法制
五、考点:秦朝的统一
7.某次考古活动中发掘出古代刻石一方,上有刻文:“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据此判断得出的历史信息不符合史实的
A.“乱世”与“分土建邦”有着直接的内在因果关系
B. 秦始皇兼并天下,建立起统一的封建王朝
C.“家天下”结束了乱世,彻底消除了由分土建邦带来的割据战乱
D. 这块刻石最早也要出现在秦代
六、考点:皇帝制度
8.下面各项与“土”相关的解读中,不准确的是
A.“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实为一种名义上的土地国有制度
B.“六合之内,皇帝之土”是指皇帝对全国拥有至高的主权
C.“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即废除郡县制
D.“王在,礼治在,军令行,是王道乐土”意在维护封建正统
9.2008年10月在香港“皇威万代”专场拍卖会上,乾隆帝白玉玺《乾隆御笔》(右图)以6338万港元成交,刷新白玉世界拍卖纪录。玉玺成为皇帝专用的印章始于
A.夏朝 B.商朝 C.周朝 D.秦朝
七、考点:秦朝中央官僚机构与郡县制;
10.某史学家认为:“后世官制,变化繁赜。而其原理,不能出于治民、治军、监察官吏三者之外;此亦可见秦之定制,非漫然而设也。”以下相关评述中,正确的是
①材料中的“原理”指的是三权分立与制衡 ②秦朝的中央官制最早体现了此原理③作者对“后世”的官制持否定态度 ④作者对“原理”的开创者持赞赏态度
A.①②④ B.①② C.②③ D.②④
11.春秋时期,赵简子说:“……克敌者是,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这表明春秋时
A.世卿世禄的分封关系受到冲击 B.以郡统县的体制普遍建立
C.春秋时期已实行察举制 D.血缘政治隶属关系得到空前加强
12.中国古代对县级行政区的划分设置有个现象,即原有的县域经济富裕、人口密集了就再分出区域增设县治。此做法最主要考虑是
A.增加财税 B.多安置官吏 C.给予地方更多权利 D.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13.考古学家认为,湖南龙山里耶出土的3万余枚秦简是极为重要的百科全书般的日志式实录,是业已发现的我国第一批官方文书,约有20万字,字体属古隶,内容多为地方政府官署档案。通过这些秦简,我们可能获得的正确信息是
A.各个地方政府具有独立性 B.秦朝基层组织的设置情况
C.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与斗争 D.中国书法艺术已进入自觉阶段
14.柳宗元《封建论》指出:秦始皇建立帝国,以郡县取代封建,固然出自“一己之私”,却成就了“天下之公”。黄宗羲《明夷待访录》批评皇帝是“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公”,以满足君主“一己之私”。以下对柳、黄二人的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①柳宗元的目的是肯定帝制的合理性 ②黄宗羲对帝制的批判符合当时的社会现实 ③二人所处时代不同,批判的内涵不同,都有其合理性 ④两种观点恰好相反,所以其中应该有一个是错误的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②③
八、考点:秦朝中央集权制的形成
15.顾炎武在《郡县论》的开篇即指出:“知封建之所以废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弊而将复变,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曰,不能。有圣人起,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这表明他
A.主张恢复分封制 B.意在肯定郡县制
C.力倡加强中央集权 D.反对过度削弱地方权力
九、考点:汉初郡国并行制
16.2011年8月22日,安徽省地级巢湖市被撤销,原辖含山、和县划归马鞍山市管辖,这是地方行政区划的又一次重大调整。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西周的分封制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宗法制加强了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
B.郡县制的设立开始于春秋战国时期
C.西汉采用郡国并行制,实现了长治久安 D.元朝行省制下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
十、考点:汉朝至唐朝的选官制度
17.苏东坡说:“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材料中“汉以后出于郡县吏”所指的是
A.世官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18.范仲淹在《答手诏条陈十事》中说:“国家乃专以辞赋取进士,以墨义取诸科,士皆舍大方而趋小道,虽济济盈庭,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将何以救?”从材料来看,范仲淹对当时科举制的看法不包括
A.几乎失去了选拔人才的作用 B.应在考试内容上进行改革
C.其公平性已经受到普遍质疑 D.导致天下危困“乏人”局面
十一、考点: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19.下列关于三省六部制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分散了相权,加强了中央集权 B.调整了地方与中央的关系
C.提高了行政效能,完善了中央机构 D.进一步加强了皇帝的权力
20.“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此制度始于
A、汉魏 B、隋 C、唐 D、北宋
21.从封建政治制度的发展来看,你认为三省六部制最值得肯定的一点是
A.综合了汉魏以来的官制 B.既分工合作又牵制监督
C.明确了部门职权的划分 D.打击了士族门阀的势力
十二、考点:元朝的行省制度
22.《元史百官制》中说:“世祖即位,登用老成,大新制作……在外者,则有行省……其牧民者,则曰路,曰府,曰州,曰县。官有常职,位有常员,其长则蒙古人为之,而汉人、南人贰焉。”这充分说明
A.元代职官与宋代相比没有变化 B.地方机构长官为蒙古人和汉人,掌握实权
C.反映了当时民族团结和融合 D.元代地方设行省,行省之下则有路、府、州、县
23.元朝时期,由中央直辖的省份是 ①河北 ②河南 ③山西 ④山东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4.“分封制—郡县制—郡国并行制—行省制”,这种演变说明了
A.封建中央集权制度下地方建制逐渐完善 B.中国古代一直在着力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C.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逐渐瓦解 D.古代中国的地方行政制度逐渐完善
25.钢在《中国政治制度史》中说:“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行省的治所往往就是完成这种职能的‘中转站’。”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A.行省制容易导致地方势力膨胀 B.行省制下地方权力相当大
C.行省制体现了分权与制衡原则 D.行省是元朝最高行政机构
十三、考点:明朝宰相制度的废除与内阁的出现
26.明朝永乐帝时设立了内阁制,以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英国“光荣革命”后,国王威廉三世逐渐以内阁代替枢密院,成为国王直辖的最高行政机关。下列关于两国内阁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①内阁制的形成标志着两国皇(王)权得到空前强化 ②明太祖设置的殿阁大学士,标志着内阁的出现 ③明朝内阁长官称丞相,英国内阁长官称首相 ④明朝内阁是君主专制加强的结果,英国内阁是君主立宪的象征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④
27.明太祖:“朕代天理物,日总万机,岂能一一周遍。”“人主以一身统御天下,不可无辅臣。”洪武十五年,设置殿阁大学士。《明史 职官志》:“成祖即位,特简解缙、胡广、杨荣等入值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诸司奏事,亦不得相关白。”英宗正统以后“始专命内阁条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明太祖设内阁辅佐政务 B.明成祖时期内阁成为决策机构
C.内阁的地位不断提高,甚至可以影响和左右皇帝的决策
D.随着内阁地位的提高,阁臣可以限制皇帝的权力
28.张鸣在《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中说:“终明之世,内阁从制度意义上讲仍然不是宰相,它在编制上一直是临时的,成员严格上也都有自己的本职,入阁只是一种兼职。而且六部作为执行机关在体制上并不隶属于内阁,内阁领导他们,事实上没有法理上的依据,所以内阁和六部经常会出现摩擦。”材料表明:
A.内阁职务虚设,没有任何特权 B.内阁等同宰相,可以统领六部
C.内阁、六部平行,实现权力制约 D.内阁权大位显,却无法理依据
29.“(明朝)国家并未正式与阁臣以大权,阁臣之弄权者,皆不免以不光明手段得之。此乃‘权臣’,非‘大臣’。”对“权臣”的正确理解是
A.“权臣”地位不稳固 B.“权臣”的权力来自制度及其职位
C.“权臣”是宰相制度下的大臣 D.“权臣”可以制约皇权
十四、考点:清朝军机处的设置
30.孟德斯鸠说:“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的。在最初的那些朝代,政府的专制精神也许稍微差些;但是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下列最能佐证引文中“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的史实是
A.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 B.元朝行省制度的建立 C.明朝废除丞相制度 D.清朝设置军机处
31.清雍正年间,军机处设在皇宫内,与皇帝日常生活办公地毗邻。军机大臣多从“亲臣重臣”中遴选,任命谕旨通常说,命某人“在军机大臣上行走”或“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材料中未能体现出
A.在军机处办理要务易于保密 B.军机处官员便于皇帝宣召
C.军机处官员按才德标准遴选 D.军机大臣多为临时差遣性质
十五、考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与特点
十六、考点:中央集权制度的社会影响
32.英国著名历史学家阿诺尔德·约瑟·汤因比博士赞叹:“中国大一统的局面在全世界找不到第二个,中国两千年来改朝换代,一直是大一统的国家。……为什么能保持这样的局面?它的精神文明了不起!”你认为汤因比所说的保持中国统一的“精神文明”,应该是
A.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 B.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加强
C.占统治地位的儒家学说对人伦道德的重视 D.郡县制的持续深化
33.某史学家认为:“后世官制,变化繁赜。而其原理,不能出于治民、治军、监察官吏三者之外;此亦可见秦之定制,非漫然而设也。”以下相关评述中正确的是
A.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理 B.构建了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政权组织
C.有利于边远地区的发展 D.作者对“原理”的开创者持否定态度
中国近代政治史
一、考点:(1)两次鸦片战争 (2)太平天国运动
34.乾隆时期来华的马戛尔尼曾说:“中华帝国只是一艘破败不堪的旧船,因为幸运地有了几位谨慎的船长才使它在近150年间没有沉没。”导致中华帝国“破败不堪”的最主要原因是
A.封建制度衰落,落后于世界潮流 B.清朝政治腐败,军备废驰
C.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起义不断 D.自然经济占主导,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35.“它标示的不只是这场战争胜败的严峻性,更因为它标示着以商品和资本来改变中国传统社会的轨道,作为中国的近代与中世纪的分界线,是显而易见的。”材料中的“它”是指
A.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 D.抗日战争
36.1840-1842的鸦片战争中国战败,以一个《南京条约》的签署告终。而那些战争的当事人是怎样看待这场战争的结果的呢?据史料记载:清政府把鸦片战争定性为“地方性事件”,从历史的角度看,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 清政府对鸦片战争影响的实际反思有限 B. 清政府理性分析了鸦片战争的影响
C. 清政府逐渐放弃天朝上国的思维 D. 清政府想尽量保持自己的颜面
37.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一书中表达了这样的观点:“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果导致英国使用武力。”费正清的上述观点
A.解释了鸦片战争的根源 B.抹杀了鸦片战争的实质
C.肯定了中国抗击英国侵略的正义性 D.从全球化的角度正确分析了鸦片战争的原因
38.有西方学者在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原因时说:“欧洲人渴望中国做出更大的让步以实现其贸易扩张。”若对此进行补充,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西方国家希望通过“最惠国待遇”获得更多权益
B.西方国家想借“修约”名义摄取更多的在华利益
C.清政府没有遵守《南京条约》各项条款的规定
D.总理衙门拒绝了西方提出的公使进驻北京的要求
39.1853年,英国一家报纸曾登文指出:“叛乱运动的最后成功将是敌视在中国的外国人的信号,我们的损失将是很大的,我们的所得将是零。”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文中所指的叛乱是太平天国运动 ②该运动斗争的主要对象是外国侵略者
③太平天国运动面临双重敌人 ④侵略者极端仇视中国革命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40.太平天国时期的歌谣有号召歌、响应歌、英雄歌、记事歌,用诗体语言和群众口语记述太平天国的光辉历史。“贼做官,官做贼,清廷一片黑漆漆。骨包皮,皮包骨,金田快有新君出。”这一首歌谣
A.属记事歌,再现了太平天国辉煌的历史 B.语言生动,可作为研究起义原因的佐证
C.表明金田已是全国革命志士的向往之地 D.反映了太平天国政权仍是一个封建政权
41.从内容上看,《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共同的局限性表现在①不能对当时社会矛盾做出正确认识 ②带有强烈的小农意识 ③只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④缺乏坚实社会基础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①③
42.《资政新篇》曰:“兴车马之利,以利便轻捷为妙。倘有能造如外邦火轮车,……准其自专其利,限满准他人仿造。”有研究者据此得出“洪仁玕在中国最早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的结论。该判断
A.材料不充分、理解准确、结论正确 B.材料充分、理解准确、结论不正确
C.材料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正确 D.材料不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正确
二、考点:(3)甲午中日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
43.1902年2月,《泰晤士报》驻北京记者莫里循(澳大利亚)说过:“我们在‘暴乱’(指义和团运动)中并无所失。而事实上我们的威信大增,我们敢肯定地说,多少年来我们在北京或在中国的地位,从未像今天这样高。我们与清朝官员的联系从示像今天这样密切。”这是因为
A.清政府保证“设将来大皇帝有心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
B.凡中人与英人“交涉词讼”,“其英人如何科罪……发给管事官(即英国领事)照办”
C.清政府保证“永禁或设、或人与诸国仇敌之会,违者皆斩”
D.清政府同意外国军队驻扎北京到天津大沽铁路沿线
44.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说:“在此以后,外国渗透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依附地位。”要研究这一状况产生的原因,应首选下列哪一不平等条约?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45.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中写到: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中国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40~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60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4~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这三次战争的共同之处是
A.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中央机构完全半殖民地化
C.通商口岸开放由内地向沿海扩展 D.列强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
46.某小说里有这样的情节:几个年轻人被地方官员逮捕后,一名传教士进入知府衙门,向知府表示“传教的人原本与地方公事无干涉,但这几个人都是我们教会里的朋友,立刻把这几个人交我带回去。”知府明知这几个人是指明要捉拿的会党,不便交给教士带走,却又担心教士写信托公使到总理衙门理论,只好将人交给教士。这个故事的背景可能是
A.明朝末年的杭州 B.清朝初年的北京 C.清朝末年的上海 D.民国初年的南京
47.“中日甲午战争是中国乃至远东近代历史上划时代的重要事件,不仅对中日两国产生了巨大的直接影响,而且使远东国际形势的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下面对该材料解读不正确的是
A.新兴的近代文明战胜了腐朽落后的封建文明 B.甲午战争使东方开启了近代化时代
C.简单的学习西方的器物不足以挽救国家的危亡 D.甲午战争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
48.以下是《马关条约》签订消息传入中国后,国人在某茶馆中的言论,其中不正确的是
A.日本要这么多赔款,老百姓的赋税负担将要更重了
B.日本人比英国人的胃口还大,这条约比《南京条约》厉害多了
C.日本人要在中国开厂,我们这些办厂的人日子更难过了
D.听说有的青年去了日本,研究日本强大的原因,还成立了同盟会
三、考点:(4)辛亥革命
49.晚清重臣端方上奏朝廷称:“要消灭革命党人,“唯有于政治上导以新希望”。他所指的“新希望”是
A.利用义和团 B 颁布定国是诏 C 预备立宪 D 南北和谈,清帝退位
50.孙中山在一次演说中说:“试想明太祖驱除蒙古,恢复中国,民族革命已经做成,他的政治,却不过依然同汉、唐、宋相近。故此三百年后,复被外人侵入,这由政体不好的缘故……”据此他认为
A.应该致力于民族革命,赶走帝国主义 B.应该进行政治革命,实现民权
C.必须立即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现民生 D.必须迅速掀起反对帝国主义的革命浪潮
51.美国驻华代表代办卫理于10月11日凌晨1时就把这一消息电告国务院,称:“格林(John Green)来电,二天前在汉口俄国租界抓到几位革命党人,昨天5人被处决,昨晚随即发生数百名士兵兵变,他们焚烧汉口对面的营房。”电文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A 金田起义 B义和团运动 C 武昌起义 D 南昌起义
52.下图所示两幅形势图反映了近代中国人民反抗斗争的变化趋势是
A 从侧重反帝到侧重反封建 B 从长江流域到黄河流域
C 从农民运动到资产阶级革命 D从局部抵抗到全民族抗争
53.1912年春天,在南京①可以看到宣布独立的各省代表在开会 ②随处可见飘扬着的五色旗 ③听到人们议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④袁世凯来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54.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实行总统制,《临时约法》改总统制为责任内阁制,袁世凯正式就任大总统后,又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上述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责任内阁制在中国行不通 B.民主与专制的斗争激烈
C.中国完全缺乏民主共和的社会基础 D.专制独裁的传统在中国没有受到冲击
55.梁启超:现在咱们中华民国,虽然不过一个十岁小孩,但咱们却是千信万信,信得过他一定与天同寿。……这回革命,就像经过商周之间的革命,不会退回到部落酋长的世界;就像经过秦汉之间的革命,不会退回到贵族阶级的世界。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不会退回”的主要原因是①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②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③西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传播 ④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56.旗袍源于满族妇女服装。20世纪20年代初,流行于上海等地社会上层妇女。当时有人撰文指出:“近来海上女界旗袍盛行……惟旗袍之名,若有宗社党(满清贵族组成的秘密团体)之臭味……故我以为袍可着,惟不可以以旗名。无以,其改称为暖袍乎!”对以上言论理解正确的是
①具有狭隘的民族主义色彩 ②民主共和观念传播
③文明开化之风流行 ④新旧观念激烈碰撞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57.国旗是国家的象征,国旗的变化反映了时代的变迁。从图1(大清国龙旗)到图2(中华民国五色旗)的变化反映了
① 我国封建制度的结束 ② 共和观念的逐步深入 ③ 民主平等的趋势
④ 民族团结的加强 ⑤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入“新民主主义革命”
A ①③④ B ②③④ C ②④⑤ D ③④⑤
58.有学者认为:“20世纪初,三种可能影响中国走向的力量:孙中山所代表的革命派;袁世凯所代表的北洋派;以张謇、梁启超为代表的立宪派。这三种政治力量虽然基本上没有共识,但实际上三派同源,都起源于一个起点。这里强调的“同一个起点”是
A 鸦片战后“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B 甲午中日战后严重的社会危机
C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带来的巨大影响 D 辛亥革命后军阀社会的动荡不安
四、考点:(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59.在特定的 历史阶段,脍炙人口的口号、标语往往有着巨大的政治感染力。下列口号、标语与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一1949年)的开端相关的是确良 ( )
A.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B.坚持抗战,反对妥协
C.内惩国贼.外争国权 D.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
60.1921年中共“一大”上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纲领》(英文译稿)中规定:“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由劳动阶级重建国家,直至消灭阶级差别;……废除资本私有制,没收一切生产资料,如机器、土地、厂房、半成品等,归社会所有”。对上述材料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中国共产党是新型的革命政党 B.党纲通过宣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C.中共以反帝反封建为主要任务 D.中共缺乏对中国国情的正确认识
61.如下为 1925年部分省份国民党员构成表。此表表明,1925年的国民党( )
地区 |
党员人数 |
学生 |
工人 |
农人 |
绥远 |
3200 |
8% |
3% |
80% |
湖北 |
1877 |
63.1% |
2.3% |
8.9% |
广东 |
15000 |
21.2% |
20.1% |
39.1% |
A.发展重心由北向南转移 B.实行了土地革命政策
C.是多阶层组成的革命联盟 D.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
62.在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进行中,宣言审查委员会将宣言中收回租界收回海关、取消领事裁判权、废除不平等条约等具体条文删去,孙中山坚持恢复这些条文,并说,假如不通过这点,那么大会就毫无意义。这件事表明孙中山
①把反帝主张视为国民党一大的一个重要内容 ②把反帝主张同反帝斗争的具体目标结合起来 ③具有维护国家主权、独立的强烈愿望 ④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④
63.“当孙文为维护共和一次又一次失败,他才意识到自己的孤独;当中国工人的斗争一次又一次被军阀镇压,他们才意识到自己弱小。于是我们的代表可以把急需伙伴的他们叫到一起,达成他们自己的同盟。” 材料中的“我们”是指( )
A.中国国民党 B.中国共产党 C.共产国际 D.其他民主党派
64.如果要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革命传统教育,你可以选择的实地考察路线是
A.虎门销烟遗迹——天津义和团遗址——北京故宫
B.南京太平天国纪念馆——遵义会议遗址——革命圣地延安
C.孙中山故居纪念馆——武昌起义纪念馆——圆明园遗址
D.北大红楼——中共“一大”会址——淮海战役纪念馆
五、考点:(6)国共政权的对峙
65.1930年,中共中央政治局的一个决议中说:“争取一省与几省首先胜利,无产阶级的伟大斗争,是决定胜负的力量,没有工人阶级的罢工高潮,没有中心城市的武装暴动,决不能有一省与几省的胜利。”这说明当时中共中央的领导人
A. 认识到“工农武装割据”的重要性 B. 坚持了正确的革命道路
C. 犯了“左”倾冒险主义错误 D. 能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
66.江西南昌市有著名的 “八一起义纪念馆”,右图为馆内一幅著名的图片《南昌起义》,如果请你为其拟定主题,最恰当的是
A.历史转折,出奇制胜 B.革命摇篮,燎原之地
C.延安精神,革命圣地 D.创建军队,武装夺权
67.某中学几位学生在暑假进行社会凋查时,在江西和湖南交界的一个山村,发现一座破烂的无人居住的土墙房子,墙上有几个暗红的大字,斑驳模糊,第一、二个字笔画残缺,第七个字已辨认不清:“丁到土壕,分田口”。大伙经过争论后,得到的一致结论是
A.红军斗争的见证 B.太平天国的战斗檄文
C.北伐战争的标语 D.抗战留下的历史痕迹
68.“天上星星颗颗明,地上穷人数不清;要想过上好光景,跟上红军闹革命”。这是一首川陕地区的民歌,对于这首民歌的理解,正确的是:①有利于红军队伍不断发展壮大 ②反映出底层民众对红军的认同与支持 ③强化了贫苦群众的革命精神,有利于根据地的巩固 ④红军推行土地改革,得到广大根据地农民的拥护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69.20世纪20年代末期毛泽东在《清平乐·蒋桂战争》中写道“风云突变,军阀重开战,洒向人间都是怨,一枕黄粱再现;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该词可以用来印证
A.北伐战争中北洋军阀的内部争斗 B.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工农武装割据
C.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的土地政策 D. 解放战争时期的解放区土地改革
70.美国作家哈里森·李尔兹伯说“(长征)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长征)是一场险象环生、危在旦夕的战斗……长征却使毛泽东及其共产党人赢得了中国。”下列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有①长征途中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使共产党走向成熟 ②长征是一次武装宣传、沿途播撒了革命的种子 ③长征的胜利使中共摆脱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转危为安 ④在长征精神指引下,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六、考点:(7)抗日战争
71.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20世纪30年代是萧条、危机和战争的10年,30年代上台的德国和日本的新领导人决定修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领土和约……第一个重大的侵略行动是日本做出的,因为它想要实现其获取大陆领土这一蓄谋已久的野心。”材料中这个“侵略行动”历史上称之为
A九一八事变 B一二八事变 C华北事变 D七七事变
72.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于2013年1月17号以私人身份访问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在刻有30万遇难同胞字样的石碑前,鸠山双手合十,低首默哀,并手书“友爱和平”四字留念。自2012年10月以来,日本政府不顾钓鱼岛是中国固有领土这一事实,与钓鱼岛所谓的土地所有者签订了“购岛”合同,由此引发中国民众的反日游行。结合两幅图片,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①日本政府已经认识到自己在二战期间对中国的侵略是错误的行径
②中日两国人民都热爱和平
③中国民众的言行是正义的理性的,反映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
④钓鱼岛问题上的中日冲突实质上是中日两国国家利益的冲突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②③④
73. 电影《美惠子探亲》讲述了1940年8月某场战役中,八路军袭击华北日军重要战略要道——正太铁路时,救出了日本人加藤清利的两个女儿(美惠子和她的妹妹),聂荣臻同志收养两名日本孤儿的感人故事。关于这部影片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发生在中国抗日的敌后战场 ②发生于抗日战争的防御阶段
聂荣臻与小姑娘 |
④展现了中国人民的博大胸怀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74.右图是发生在20世纪的某次战役的攻防图,对此叙述正确的是
A、战役最后以国民党军队胜利而结束
B、战役结束后,南京国民政府被推翻
C、此次战役发生在这场战争的最后一年
D、战役结束后,南京平民遭到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75.右图是抗日战争的某一战场的形势图,与其相关的表述正确的是
A.发生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
B.是国民党组织的四大会战之一
C.中国军队取得了这次战役的最后胜利
D.中国军队没有取得任何局部的胜利
76.一个高中历史学习兴趣小组进行探究学习,在其掌握的历史资料中,有漫画两幅。下列推论中错误的是
①在抗日战争防御阶段,日本军队节节败退
②国共两党携手抗战,最终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
③没有反法西斯同盟的支持,中国的抗战也可以在1945年取得胜利
④中国的抗战是正义的,必将取得最后的胜利
A、①③ B、①②④ C、②③ D、②③④
77. 关于下列两幅图片的解说词,其中正确的是
图一 |
图二 |
①图一的事件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②图二的事件标志着中国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 ③两幅图片中的重大事件都发生在南京 ④两幅图片反映的事件都改变了中国社会的性质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③ D.①③④
七、考点:(8)解放战争
80.一位同学热心历史研究,在他的研究性学习课题小论文中提到了“马关条约”“双十协定”“抗战陪都”等词,下列哪一城市与之课题有关
A.南京 B.北京 C.上海 D.重庆
8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转折点,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胜利,完全胜利标志是1956年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下列图片能反映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的是
A. B.
C. D.
中国现代政治史
82.1954年12月19日,毛泽东邀请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座谈政协工作时说:“政协的性质有别于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它也不是国家的行政机关。……政协是全国各民族、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国外华侨和其他爱国民主人士的统一战线组织。”同年12月21日至25日,全国政协二届一次会议通过了新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这表明
A.全国政协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使命结束
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开始实行
C.各民主党派和各人民团体的统一战线组织正式建立
D.政协与人大、政府机关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确立
83.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①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②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 ③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④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84.2009年是西藏和平解放58周年。党和政府重视和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建国以来,政府向西藏自治区划拨的财政补贴和基本建设费已经达到200多亿元人民币,目前每年都保持不少于l0亿元。这样做是为了
A.加强民族团结 B.实现民族平等
C.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 D.贯彻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85.村民选举是我国农村自治的基础环节。近年来,每次村委会换届选举的参选率都在90%以上,一大批素质好、能力强、作风正的人走上了村委会的领导岗位,选举培养了农民参与民主和社会公共事务的能力。这一事实表明村民选举
A.开辟了直接选拔政府管理人员的有效途径 B体现了民主的广泛性
C.使农民有了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D使农民有能力直接行使国家权力
86.在厦门曾经流传着这么一副对联:“厦门金门门对门,大炮小炮炮轰炮。”对联中的局面直到1979年元旦《告台湾同胞书》的出台才结束。关于这部文献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属于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性文件 B.标志着我国政府对台政策的重大发展
C.结束了海峡两岸长期的对峙状态 D.成为反对和遏制台独的法律依据
87.据新华社报道:“2008年11月7日,大陆海协会会长陈云林与台湾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在台北签署了包括空运、海运、邮政与食品安全4项协议,实现了两岸民众期盼已久的三通。”提出大陆与台湾“三通”问题的历史根据是
A.20世纪40年代的内战遗留问题 B.1979年的《告台湾同胞书》
C.美国第七舰队开到台湾海峡 D.台独势力造成
88.在解决台湾问题上,只有和平与战争两种选择。中国政府坚持“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的基本方针,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我国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是因为( )
①台湾一小撮分裂势力搞“台独” ②某些外国势力干涉中国内政企图使台湾问题国际化 ③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④采取和平方式符合中华民族和国家的最高利益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89.下面的两幅图片反映的两种政治制度最主要的区别是( )
A.社会制度不同 B.实施群体不同 C.主要作用不同 D.享有权利不同
90. 2012年是不结盟运动成立51周年。不结盟运动的成员国主要是第三世界国家,中国是第三世界中的最大国家,但在当时并未参加该组织。其直接原因是
A.中国坚持独立自主政策 B.苏联霸权主义政策的推行
C.国内“左”倾错误所致 D.《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约束
91.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既没有去刻意争取对共产主义的支持,没有做或鼓动他人做激烈反美、反西方的言论,也没有去破坏或削弱西方的反共防务联盟。但他达到了此行的重要目的,即使许多代表相信了他是一个心怀善意、通情达理而真挚诚恳的人,并相当成功地使人相信了共产党中国奉行和平的政策。周恩来取得成功的原因主要是
A、强调国际社会意识形态斗争的严重性 B、中国已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此次会议
C、以实际行动实践“求同存异”的方针 D、中国式爱好和平的国家,不干涉别国内政
92. 2010年是《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60周年和上海合作组织成立9周年。综观60年来中俄(苏)关系的风雨历程,我们深切体会到
A.不结盟政策是我国长期的外交原则 B.意识形态是我国制定对外政策的根本出发点
C.独立自主是我国一贯的外交方针 D.推行新型区域合作是我国长期的外交策略
93.1949年后,中国积极主动的融入世界。将下列重大外交事件按时间排列,正确的是
①重返联合国 ②中美关系正常化 ③参加万隆会议 ④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A.③①②④ B.③②①④ C.①②③④ D.②①③④
94. 1954年周恩来在一次国际会议的发言中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于目前正在它的邻邦进行的战争和战争扩大的危险,不能不加以密切的注意。”这是针对会议讨论的
A.和平解决朝鲜问题 B.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
C.亚非国家独立的问题 D.反对美国的“冷战”政策
95.国际外交舞台上,新中国第一代领导集体以超凡的气度、过人的智慧,维护了国家主权,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尊重。具体体现在 ①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②倡导“求同存异”,促进了亚非国家的团结与合作 ③“一国两制”的设想和实施,开创了国际先例④“小球推动大球”的外交艺术,在国际社会传为佳话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96. “大量的苏联小说、歌曲、电影涌入中国,唱苏联歌曲、读苏联小说、看苏联电影成为当时国人的时尚。苏联文化对当时中国的影响几乎深入到生活的各个角落。”下列对此现象的分析中正确的有
①反映了十月革命后中国人向苏俄学习的热情高涨 ②受当时中国“一边倒”外交方针的影响 ③体现了苏联模式对当时中国的深刻影响 ④受当时美苏冷战形势的影响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③④
96.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曾说过:“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及其7.5亿人民的参加,是不可能有稳定和持久的和平的。正因为如此,我在好几个方面采取主动行动,为两国之间的比较正常的关系敞开门户。”1971年尼克松采取的促使两国政府直接接触的“主动行动”是
A.基辛格秘密访华 B.尼克松访华并签订《中美联合公报》
C.美国乒乓球队访华 D.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97. 1970年代在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过程中,曾出现“小球”推动“大球”的情形,中国能以“小球”撬起“大球”的原因是
A.美国霸主地位的动摇 B.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
C.发展中国家的支持 D.改革开放的实行
98.新中国成立后,美国的对华政策经历了由封锁、威胁、孤立到关系正常化的转变,导
致这种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A.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B.中国综合国力增强
C.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在全球争霸中美国的战略需要
99.右图事件出现的原因不包括
A.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B.国际上出现与中国建交的热潮
C.两国国家利益的需要
D.中美关系的缓和
100.握手,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世界舞
台上“巨人”的握手,有时会引起国际社会的“震动”。以下对三幅图片的“握手”的解读正确的有
图1(20世纪50年代初) 图2(20世纪70年代初) 图3(21世纪初)
①图1握手的主角是斯大林与毛泽东,中国奉行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②图2握手的主角是尼克松与毛泽东,中美两国关系开始由对抗走向对话
③图2握手的主角是卡特与毛泽东,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④图3握手的主角是五大常任理事国首脑,中国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 ①②④
101.围绕以下《外交大事记》的一块展板,四位同学展开讨论,其中观点正确的是
外交大事记
1981年底,中国明确表示肯定和原则支持符合联合国宪章精神的维和行动,并开始缴纳有关摊款。
1986年,中国政府应邀派人前往中东实地考察了“停战监督组织”。
1988年,中国成为联合国维和特委会成员。
1990年,中国首次向联合国维和行动派遣观察员,积极参加在联合国放入维和行动
甲:中国发展结伴而不结盟的新型国家关系 乙:中国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活动
丙:中国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丁:为中国经济建设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
A.甲、丙、丁 B.乙、丙 C.甲、乙、丁 D.丙、丁
102.中国自1971年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后,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主要表现在:
①推动两伊战争问题、柬埔寨问题等重大地区冲突的公正合理解决 ②积极参与联合国的维持和平行动
③积极参与联合国和有关多边国际机构关于裁军问题的审议和谈判工作 ④倡导建立了“上海合作组织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103. 2001年10月,中国在上海举办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到2006年底,有1487名来自中国的维和军事人员在联合国9个任务区执行维和任务。这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的特点是
A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奉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
C经济外交和政治外交并重 D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
104.中国有句俗话,叫做“—个好兄弟不如一个好邻居”。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建树中能突出体现这种思想的是
A.中美历经曲折,最终建立外交关系 B.参与发起创立亚太经合组织
C.积极参加世界贸易组织 D.发起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105.从“和平使命—2005”、“和平使命—2007”,一直到“和平使命—2009”,和平使命系列军演已经成为世界著名的反恐军演品牌,这也是上海合作组织向全世界展示自己的一种姿态。以下对上海合作组织认识正确的有
①由中国领导创立的全球性国际组织,2001年在上海正式成立
②它的成立标志着一个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新型区域合作组织的诞生
③联合打击恐怖主义是该组织重要的目标之一
④该组织各国合作目前仅限于军事、政治领域,尚未涉及经济等其它领域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下一篇:必修一 世界史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