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 世界史选择题
发布时间:2013/5/15 14:39:23 作者:王维喜 浏览量:2094次
南京市2013届高三“500选择题”汇编
必修一 世界历史
世界古代政治史
1.一篇介绍雅典民主的文章写道:“投票结束后,公民大会的工作人员在公民公开监督下,做统计工作。如果某个人的票数超过了6000票,他就要被判放逐10年,期满后才能回到雅典,恢复他的公民权。”这一场景出现在下列哪一人物主政时期的雅典( )
A.柏拉图 B.克利斯提尼 C.梭伦 D.査士丁尼
2.据记载,在古代雅典法庭上经常会聘请职业答辩家撰稿,被告往往携带家眷,上演一场场哭戏,声泪俱下,试图激起法庭的恻隐之心。申诉之后,陪审法官经常未经正式答辩,便将圆盘投入标明为“有罪”或“无罪”的瓮中,直接表决。材料说明雅典( )
①陪审法庭是雅典司法机关 ②法庭判决不是依靠证据而是仅凭情感
③法庭审判聘请律师已成惯例 ④法官审案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主观性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
3.亚里士多德曾说:“民主政体的最后裁断不是决定于法律而是决定于群众,他们的命令代替了法律,这种情况是蛊惑家造成的……蛊惑家将一切事情招揽到公民大会,用群众决议发布命令以代替法律的权威。……这样的民主政体实在不能不受到指摘,因为在那里法律没有权威。”该言论表明作者( )
A.赞成实行君主专制 B.鼓吹取消公民大会 C.要求放逐蛊惑家 D.主张确立法律权威
4. “虽然说这种民主对于古代雅典是一种必然,但对于整个世界历史却是偶发性的个案,也就没有多么重大的实际推广价值。”这句话的针对的是( )
A.雅典民主政治的本质 B.雅典民主政治所产生的弊端
C.雅典民主政治的短暂 D.雅典民主政治的形式及其产生的社会条件
5.关于雅典民主制,有人认为,“就是这种民主政治才是灭亡古希腊的真正的罪魁祸首”。以下对雅典民主制的叙述,能证明上述观点的是( )
A.雅典的民主,只是城邦公民内部之间的民主 B.轮番而治与抽签选举,导致权力的滥用与误用
C.直接民主,使不同素养的人享有相同的政治权利 D.妇女与奴隶被排除在民主之外,激化了社会矛盾
6.法国学者费奈隆评价雅典民主制度:“民众支配雅典,演说支配民众。”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所有的雅典居民对国家大事都享有决策权 B.演说辩论缩短了决策时间降低了决策失误
C.缺乏法制规范的民主容易被浮华形式误导 D. 人士管理国家促进了雅典文明的辉煌
7.“我制订法律,无贵无贱,一视同仁,直道而行,人人各得其所。”这表明梭伦制订法律的目的是( )
A.树立古代法律的典范 B.协调雅典公民阶层的利益关系
C保护雅典贵族的利益 D.协调雅典各阶层的矛盾与冲突
8.《世界文明史》介绍:罗马成文法的组成部分之一“是罗马城市行政官在执法过程中所做的决定……行政官……可以根据每一个别案例的情况做出裁量,而不必僵硬地按照有关法律条文的字面含义进行判决。他的这种决定成为事实上的判例法。”由此可见,罗马法的显著特点是( )
A.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实用性 B.内容庞杂且受行政因素影响
C.结构松散但有普遍的适用性 D.具有较为明显的习惯法传统
9.罗马法的监护制度十分发达,罗马法将保护未成年人及其他社会弱者的利益看成是一种义务,一种社会公职,强调国家和社会对未成年人的保护责任。这体现了罗马法的( )
A.法律至上原则 B.人文主义精神 C.自由公正意识 D.天赋人权思想
10.《十二铜表法》第九表有这样的条款“不得为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任何人非经审判,不得处死刑。”这体现了( )
A.《十二铜表法》维护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B.《十二铜表法》的制定使平民的利益得到保护
C.《十二铜表法》蕴含“法治”的精神 D.《十二铜表法》的制定使贵族不能随意解释法律
11.在古罗马的法律中引用了这样一个案件:在一个公共广场上,一名理发师为一名奴隶刮胡子。另外两个人在附近玩球,其中一个人不小心用球砸到了理发师,导致他割了奴隶的喉咙。依据罗马法,在公共场所刮胡子是愚蠢的,因此奴隶本人对该事件负责。这表明罗马法
A.本质是维护私有制和贵族利益 B.保障平民权益,实现社会公平
C.有利于调解矛盾,规范行为 D.是古代世界最完备的法律
12.“在你们面前受审的是个有钱人,他指望以财富来开脱罪名。可是在一切公正无私的人心中,他本身的生活和行为就足以给他定罪了。今天他不能受到应有的惩处,那不是因为缺乏罪证,也不是因为缺乏检察官,而是因为司法官失职。”上述材料从根本上反映了( )
A.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 B.罗马法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
C.罗马检察官执法不严 D.罗马法维护公平正义的社会秩序
13.据史料记载,古罗马时期一高利贷者对一欠债人的儿子(作为抵押品的债务奴隶)滥施暴行,把他打得皮开肉绽。愤怒的群众汇聚起来,一起跑进元老院,向元老们展示了这个少年被打伤的背脊,促使罗马元老院通过了废除债务奴隶的法案:“除犯有罪行等待交付罚款者外,不得拘留任何人或施以镣铐枷锁;债务人应以物品而不以人身作为借款之抵押品。”下列有关这段材料的表述正确的是( )
A.罗马法的发展有利于缓和社会紧张程度 B.奴隶地位有所改善
C.材料体现的是公民法的内容 D.奴隶的斗争推动了罗马法的完善
14.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提出:“罗马在思想意识方面最重要的贡献在于他们的法律是基于理性而不是基于习俗。”这主要是指罗马法( )
A.摒弃了罗马的风俗与习惯 B.使罗马人都享有平等的权利
C.以自然法则为理想和指导 D.服务于罗马奴隶主的统治
15古罗马法学家西塞罗说:“真正的法律,是广泛流传于所有人之中的、永恒不变的、与自然和谐一致的健全的理性。为了避免法令违背这个法则,宗教决不能禁止或部分废止它,我们也无权通过元老院或人民使我们自己不受约束。”这说明西塞罗( ) ①认为法律是理性的表现 ②以法律维护社会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 ③强调法律的广泛性和不可更改性 ④尊崇法律至上的原则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6.公元前5世纪的希腊智者安提丰认为:“一个人应该以他最有利的方式对待法律。在众目睽睽之下,他应非常尊重法律。但当可以自主而又无人在场的情况下,他可以随本性驱动行事……”这表明( )
A.民主政体下希腊人不受法律约束 B.古代希腊人没有任何法律观念
C.智者学派忽视了社会道德建设 D.智者学派反对法律对人的约束
17.苏格拉底坐牢时,听到有一犯人在唱一首新歌,就向他求教。唱歌的犯人很吃惊:“您就要被处决了,为什么还要学唱新歌呢?”苏格拉底回答说:“这样我死的时候就会多一首新歌。”这体现了苏格拉底的什么思想( )
A.人是万物的尺度 B.认识你自己 C.知识即美德 D.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世界近、现代政治史
18.《英国政治制度史》中说:“如果把1688年前后的历史变化联系起来看,谁也无法否认它是英国政治制度史上的一次以政变为形式的革命,而且视野拉的越长,其革命性就越明显。”这种革命性主要表现为
A.国家权力的重心决定性地自国王转至议会 B.推翻了封建专制王权,建立了议会制共和国
C.实现了从传统社会向近代民主社会的转变 D. 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参政权和选举权
19.《英国文化模式溯源》中说:“‘光荣革命’的重要性不仅在于推翻了一个不得人心的老国王,更重要的是它拥立了一个愿意服从议会的新国王。”这表明光荣革命( )
A.开启了英国主权在于议会的政治格局 B.宣告了英王“统而不治”时代的到来
C.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政体最终确立 D.标志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英国率先形成
20.1762年,英国议员约翰·威克斯主持的《苏格兰人报》刊出遣责政府对外政策并攻击国王乔治三世的文章,英王授意政府将其逮捕并指使下院通过决议剥夺其议员资格。英王的做法( )
A、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支持 B、违背了《权利法案》的规定
C、正当行使了英王的权力 D、维护了英国政府的权威
21.英国国王乔治三世统治时期(1760—1820年)“国王的政治优势已牢固地建立起来,他的意志就是对大臣的法律,而大臣在议会两院中都拥有压倒多数……人民与议会的争端消失了,这是一个政治上的冷漠时期。权力平衡的重心,在沃尔波尔内阁时,是由上院滑向下院,现在却是从议会滑向君主”。 材料不能反映出当时的英国( )
A.君主重新成为国家权力重心 B.君主立宪制尚未确立
C.议会和君主进行权力的博弈 D.责任内阁名存实亡
22.1742年,辉格党领袖、内阁首相沃尔波尔因失去了议会下院多数的信任而被迫率内阁集体辞职,此后,“内阁失去下院多数信任必须辞职”就成为英国一种不成文的制度。这一制度有利于( )
A.进一步增强内阁首相的权力 B.防止国家元首专制独裁
C.形成内阁对议会负责的关系 D.协调内阁与国王的关系
23.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法由国王签署。改革法把英国选民从48.8万人增加到80.8万,从人口总数的约2%增加到3.3%,重新分配了143个席位。以下关于议会改革错误的表述是( )
A.中等阶级的多数获得了选举权 B.城市居民基本获得了选举权
C.席位有许多分配给工业市镇 D. 为工业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保障
24.从1832——1884年,英国议会先后通过三次选举改革法案( )
①显示了城市化的发展进程 ②反映了工人阶级斗争的影响 ③工业革命引发的社会变迁 ④标志着英国民主政治的完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4.“较少的腥风血雨,较少的声色惧厉,较少的深思高论,只有一路随和,一路感觉,顺着经验走,绕着障碍走,怎么消耗少,怎么发展快就怎么走,……温和中包含着刚健,渐进中累积着大步。”哪国政治制度的演进符合材料中的描述( )
A、德国共和政体 B、美国民主共和制 C、英国君主立宪制 D、中国民主共和制
25.英国学者安东尼·亚弗雷泽编著的《历代英王生平》中写道:“1701年,(议会)通过了一项嗣位法,这个法案除了其他内容外,保证要由新教徒继位,……而且未经议会允许不得离开王国。”这一法案( )
A.开始确立议会权力至上和限制王权的原则 B.加强了工业资产阶级在议会中的作用
C.标志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政治最终确立 D.从法律上根除了斯图亚特王朝复辟的可能性
26.《海国图志》中记载:“(某国)都城有公会所,内分两所,一曰爵房,一曰乡绅房。爵房者,有爵位贵人及耶稣教师处之;乡绅房者,由庶民推举有才识学术者处之。国有大事,王谕相,相造之爵房,聚众公议,参以条例,决其可否,辗转告乡绅房,必乡绅大众允诺而后行,否则寝其事勿论。”这段文字描述的制度最有可能是( )
A.英国的议会制 B.法国的共和制 C.美国的三权分立制 D.德国的立宪君主制
27.1787年2月,美国刚刚独立不久。一位历史学家这样描写当时的美国社会:邦联政府就像一个靠各州施舍过活的乞丐,是一个头脑听从四肢指挥的怪物。据此分析,当时美国社会面临的问题是 ( )
A、生产力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B、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C、社会存在同社会意识之间的矛盾 D、国家统一同分裂割据之间的矛盾
28.《联邦党人论稿》指出:“如果美国继续维持当时‘权力首先是地域性的’政治结构,美洲必然两次被欧洲列强所瓜分,从而丧失独立战争的成果。”上述材料反映的核心问题是联邦党人要求( )
A、维护各州的权力 B、争取民族独立 C、加强中央政府权力 D、建立民主制度
29.1787年,《美利坚台众国宪法》规定:“各州不得缔结任何条约、结盟或组织邦联;不得对民用船颁发捕押敌船及采取报复行动之特许证;不得铸造货币;不得发行纸币…”,该规定体现的原则是( )
A.中央集权 B.三权分立 C. 民族主义 D 共和主义
30.美国1787年联邦宪法确立了一套“地域和体制的双向平衡机制”。这种分权制衡的机制体现在( )
①各州和联邦政府之间 ②联邦政府的立法、行政、司法之间 ③国会参众两院之间 ④总统与内阁之间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31.美国人口普查局2010年12月下旬公布了有关2010年人口普查的首份报告,其内容主要涉及美国全国及各州人口数量变动情况。分析人士指出,这次人口普查结果将对美国政治版图产生重要影响。你认为其可能直接影响到的是( )
A.总统人选 B. 参议员席位分配 C.大法官人选 D.众议员席位分配
32.法国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中认为:美国联邦制是“为了把因国家之大而产生的好处和因国家之小而产生的好处结合起来”。对作者观点理解最全面的是( )
A、联邦制加强了中央政府权力 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结合
C、地方各州自治权力不断增强 D、三权分立实现了分权制衡
33.如右图是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就职典礼演出上发表讲话时拍摄的、以林肯纪念雕像为背景的照片,被称为具有深刻历史寓意的“千古绝唱”。这张照片的深刻历史寓意是( )
A.黑人正式成为美利坚民族的一员
B.两者都是美国最伟大的总统
C.奥巴马直接受益于林肯废除黑人奴隶的政策
D.美国民主制度日益完善
34.《西方民主史》一书指出”(美国)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分权制衡,并没有否定共同合作。罗斯福上台执政,为了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在短短三个月中就提出了70多个议案,对此,国会表现了极大的合作态度,使“新政”得以顺利实行。二战后总统出兵朝鲜、越南,都未经国会批准,亦未受到国会的追究;联邦最高法院曾多次拒绝受理指控越南战争违宪的案件。”上述史实表明,美国政府各部门的制衡与合作,取决于( )
A.社会经济状况与国际形势 B.各阶级之间的力量对比
C.统治集团和民族国家的利益 D.政府各部门权力机制不断调整
35.英国学者费纳在《政府史》中指出:“人类社会技术的发展可以分为两大类:集约性技术和延展性技术。所谓集约性技术,是指那些能提高人类的生产效率、增强对自然资源的汲取和利用能力的技术;而延展性技术则指的是那些能提高人类(特别是国家)的组织和协调能力技术。”下列各项属于美国首创的延展性技术是( )①分权制衡思想 ②资产阶级成文宪法 ③联邦制 ④总统制
A、②③ B ③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36.“从世界史的观点看,美国革命之所以重要,并不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独立的国家,而是因为它与英国相比创造了一个新的、不同类型的国家。于是美国成为自由和机会的一个象征,作为一块新的、没有历史负担和枷锁的大陆而受人羡慕。”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
A、美国并没有实现真正独立 B、当时美国、英国政体的性质不同
C、美国的共和政体比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更为先进 D、美国没有历史负担是其建立共和政体的重要因素
37.邢来顺在《迈向强权国家》一书中写道:“1834年1月1日,德意志关税同盟正式启动。普鲁士成为关税同盟内经济实力最强大的邦国,它不仅通过与法国签订自由贸易为特征的商业条约,将推行贸易保护主义的奥地利完全排除在德意志关税同盟之外,而且以解散关税同盟相威胁,向同盟内部持反对态度的各中小邦国施压。”对以上材料理解准确无误的是
A.普鲁士依靠武力和强权成为德意志统一的旗手 B.成立关税同盟是俾斯麦“铁血政策”的体现
C.普法战争爆发的原因是商业冲突 D.普鲁士成为德意志统一旗手的决定因素是其经济领导地位的形成
38.德国1871年宪法规定 “在联邦议会中只要14票反对就能阻止对宪法的修改”。当时普鲁士王国占17票,其他各邦最多6票,多数邦只有1票,你认为此规定能通过主要是因为( )
A. 德意志统一主要是因为普鲁士发动的三次王朝战争 B. 其他各邦不团结
C. 其他各邦是被普鲁士吞并的 D. 俾斯麦的铁血政策令各邦屈服
39.右图是德国的一幅漫画,其文字说明是这样的:“俾斯麦在给钟表上弦,钟表上写着帝国议会、各邦议会,俾斯麦自言自语‘我忙着处理国事,忘了给钟上弦了,现在该让它走会儿了。’”该漫画反映了德国君主立宪制的本质特点是
( )
A.宰相控制了议会 B、民主制度不健全
C、宰相与议会矛盾突出 D、帝国议会权力不大
40.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第二十条规定:“帝国议会由秘密投票的普遍和直接选举产生。”此规定表明帝国议会( )
A. 其产生方式具有民主特征 B. 是帝国的立法机构 C. 实行专制统治 D. 代表人民监督政府
41.从政治经济结构来看,德意志帝国(1871—1919)呈现的是“经济巨人、政治跛子的半资本主义或者说半专制主义的社会形态”。以下能支撑这一观点的史实包括( )①德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中心之一 ②皇帝拥有主宰议会的权力 ③联邦议会是帝国的最高机构 ④德意志皇帝是国家的元首
A.①②③ B.①② C.①②③④ D. ①②④
42.1896年,俾斯麦接受了李鸿章的拜访。他在总结德国的成功经验时说:“反朝廷是不行的。如果最高层(指皇帝)完全站在您这一方,有许多事情您就可以放手去做。如果不是这样,那您就无能为力。任何臣子都很难反抗统治者的意愿。”这从侧面印证当时的德国( )
①保留了君主政体 ②皇帝掌握国家大权 ③统治者实现统一的愿望强烈 ④宰相是对皇帝负责
A.①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②③ D. ①③④
43.17C至19C,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通过革命战争或和平改革制定了宪法,设立了议会,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度。近代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突出特征是( )
A.以选举和议会立法为核心 B. 都是民主政治的 C.建立方式多样化 D.都否定君主专制制度
44. 有人认为:西方国家的“三权分立”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它和中国儿童游戏中的“锤子、剪刀、布”同一原理,即一物降一物。以下各项是对此说法的评论,正确的是( )
A、正确,点出了三权分立的实质 B、贴切,道出了三种权力之间的关系
C、不妥,三种权力的关系不是简单的单向制约 D、不妥,三种权力的关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45. 英国《权利法案》、美国《1787年宪法》的共同之处是( ) ①理论基础是法国的启蒙思想
②有助于代议制的确立 ③是资产阶级革命成果的法律总结 ④是资产阶级专政的立法保障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46.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找到了以下四副图片,请为其命名恰当的主题词( )
英国议会大厦 美国的三权分立
德国帝国议会 中华民国临时参议院
A.资本主义代议制度的确立及扩展 B.近代世界政治文明的多样性
C.近代西方议会制度的确立 D.由封建专制到民主政治的趋势
47.恩格斯说:“当《宣言》出版的时候,我们不能把它叫做社会主义宣言。在1847年,所谓社会主义者是指两种人。……一方面是指各种空想主义体系的信徒,……另一方面是指形形色色的社会庸医,……在1847年,社会主义意味着资产阶级的运动,共产主义则意味着工人的运动。”1847年的“社会主义”之所以“意味着资产阶级的运动”,主要是因为社会主义者( )
A.其理想社会在当时是根本无法实现的 B.主张通过暴力革命实现理想社会
C.主张通过资产阶级改良实现理想社会 D.当时尚未认识到自己的历史使命
48.1802年出版了圣西门的《日内瓦书信》;1808年出版了傅立叶的第一部著作……。“不成熟的理论,是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解决社会问题的办法还隐藏在不发达的经济关系之中,所以只有从头脑中产生出来。”恩格斯的这句话表明( )
A.空想社会主义只适合未来社会 B.空想社会主义已经超越当时经济发展阶段
C.思想的进步受经济发展的限制 D.随着经济进步空想 社会主义思想一定实现
49.美国教育部曾经公布了一份“美国中学生必读书目”,其中包括《共产党宣言》。通过阅读《共产党宣言》,美国中学生不可能从中找到下列哪一个问题的答案( )
A.无产阶级革命为什么可以首先在一个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 B.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什么
C.无产阶级的斗争策略是什么 D.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什么
50.《共产党宣言》中有这样一段叙述:“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及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进文明中来了。”其正确含义是( )
A.资本主义发展进步呼唤着无产阶级革命时代到来 B.随着实力的增长,资产阶级对外扩张的步伐加快
C.落后地区受到先进生产方式的吸引,主动纳入到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D.资本主义生产力迅速发展,最终确立了资产阶级对世界的统治
51.“被奴役的人民解放的时刻到来了,向沙皇政府报仇并惩办它的时刻到来了。……赤手空拳、袒胸露背的无产阶级起来了,同志们,这就是第二次俄国革命胜利的保证。”这里的“第二次革命”后 ( )
A.建立了工兵代表苏维埃 B.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结束
C.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D.产生了第一届工兵苏维埃政府
52、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指出:“不要议会制共和国,而要从下到上由全国的工人、雇农和农民代表苏维埃组成的共和国。”这表明列宁主张( )
A.建立农民阶级革命政权 B.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C.彻底废除沙皇专制制度 D.建立各阶级政治协商制度
53.“俄国十月革命不是马克思主义原本意义上的社会主义革命,即资本主义已经不能容纳生产力的发展而被社会主义取代的革命,而是在俄国以资本主义方式进行的传导型现代化受到阻碍的背景下发生并取得成功的。”该材料反映十月革命的伟大意义在于( )
A.是列宁主义的伟大胜利 B.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C.开创了现代化的新模式 D.推动了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独立运动
|
A.1个 B.2个C.3个 D.4个
55.沈志华在《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苏联74年兴衰历史》中说:“最主要的是,临时政府没有看清楚二月革命后彼得格勒政治舞台上的真正主角是不再承认任何权威的群众,没有把群众的迫切需要作为稳定政局的问题来解决,在一系列具体问题上拖延不决,结果最终被群众抛弃。”材料反映出二月革命后( )
A .临时政府没有掌握国家的实际权力 B .临时政府对外妥协引发人民群众的不满
C. 人民群众强烈反对临时政府的统治 D .临时政府没有满足人民群众对土地、面包和和平的渴望
561917年2月25日,俄国二月革命爆发。随后出版的美国《生活》杂志刊登了一副漫画:画中描绘了骑在一头熊背上的自由女神形象,她右手高举象征光明与自由的火炬,左手所执的白纸上写着“1776”、“1917”两个意味深长的年份,周边站着一群对之脱帽敬礼的俄国人。漫画说明了( )
A .美国支持二月革命 B .美国希望俄国推翻临时 C. 俄美是战时同盟 D. 俄国与美国由对抗转向合作
57.十月革命期间,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及时解决了俄国民众最关心的问题,其措施是
A.宣布推翻资产阶级掌权的临时政府 B.通过《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
C.通过了《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 D.选举产生以列宁为主席的人民委员会
58.有人这样评价马歇尔计划“对美国来说,马歇尔计划达到了一箭几雕的目的”这里的“几雕”不包括
A.稳定西欧经济 B.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支配地位
C.有助于美国商品的输出 D.把受援国纳入美国全球称霸的战略地轨道
59.历史文献中经常出现“西方列强”“东方国家”和“南北对话”等涉及方位的概念,它包含的不仅仅是地域位置,更含有深刻的政治、经济内涵。在历史文献中,二战后的“西方”概念的内涵是 ( )
A.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B大西洋两岸的欧美国家
C.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 D欧洲与美洲的所有国家
60.西方国际关系学界的主流强调“国际自由经济的存在少不了要有一个霸主”,“历史经验表明,没有一个占有主宰地位的自由的强国,国际经济合作极难实现或维持,冲突将成为司空见惯的现象。”材料的主要观点是 ( )
A.建立单极世界是国际关系发展的唯一出路 B多极化趋势必将退出国际关系的发展
C只有建立单极世界,国际自由经济才存在 D单极霸权一定程度上能避免国际冲突
61.阅读右边漫画,(“二战”后初期,苏联“运动员”斯大林在标着“欧洲复苏”的球篮下,积极拼抢着写有“马歇尔计划”的篮球。)下列对这幅漫画的解读,正确的是 ( )
A.为了恢复经济,斯大林积极争取马歇尔计划的援助,漫画准确全面地反映了历史事实
B.苏联利用马歇尔计划恢复经济后,和东欧国家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漫画部分反映了历史事实
C.苏联致力于控制东欧国家,恢复经济不是其工作重点,漫画完全没有反映历史事实
D.苏联积极恢复经济,但拒绝了马歇尔计划的援助,漫画歪曲了历史事实
62. 1950年上半年,松下电器的产品销售额为9.8亿日元,到下半年则大幅度增至17.2亿日元,几乎是原来的两倍。松下公司成倍盈利的主要原因是 ( )
A.马歇尔计划实施 B.冷战正式开始 C.日本进行经济侵略 D.朝鲜战争爆发
63.在图一到图二的变化中,突出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历史发展的趋势是( )
A.从对抗到联合 B.从两极对峙到多极化 C.从战争到和平 D.从军事联盟到货币统一
64 .2011年12月3日,据美国媒体报道,继长期驻军澳大利亚达尔文的数千陆战队员移驻关岛后,美国又准备把最新型的沿海战斗舰部署到距中国更近的新加坡樟宜海军基地。有人认为这是东亚冲突的历史渊源,美国早年在东亚介入了三场战争——中国内战、朝鲜战争、越南战争。早年美国介入东亚战争表明其战略意图是( )
A.开始向东亚扩张势力,谋求亚太地区霸权 B.以朝鲜半岛为基地,控制东北亚局势
C.以越南为基地,控制南太平洋地区 D.配合欧洲“冷战”,实施全球霸权战略
65.20世纪50年代中期,苏联提出与美国“和平共处、和平竞赛与和平过渡”的“三和”方针,美国也提出“和平演变”战略,表明( )
A.美苏准备再次合作 B.双方用冷战方式争夺世界霸权
C.世界出现了和平的契机 D.接受中国“求同存异”主张
66.朝鲜战争爆发后,苏联报纸说“南朝鲜军队开始了美国预谋的对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侵略”,同一天的美国报纸则说:“几个小时之内,北朝鲜人迫使南朝鲜边防人员丢弃广阔的前线地带向后撤退。美国似乎对这一进攻感到惊讶。”从对朝鲜战争的不同表述中可以看出当时国际关系的显著特点是( )
A.美苏媒体的对立 B.两大阵营的尖锐对立和激烈斗争
C.缓和与动荡并存 D.“热战”是主要的对抗形式
67.英国约翰·W·梅森在《冷战》一书中提出:如果把冷战时期重新定义为“长时期的和平”,倒是颇为令人耳目一新的。文中作者对冷战重新定义的主要出发点是( )
A.美国马歇尔计划推动了欧洲重建 B.冷战期间各国并无直接武装冲突
C.不诉诸武力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 D.美苏两国在国家利益上没有矛盾
68.历史课上,张晓明同学以流行歌曲的形式诠释了二战后日美两国关系的演变:“跟着美国走——紧抓住梦的手”“多边自主外交——我要我的滋味。”该总结其实反映了( )
A.日本谋求成为世界政治大国 B.从两极格局到一超多强的发展趋势
C.美国霸权主义不得人心 D.日本对二战中罪行的深刻反省
69.2011年2月,在巴西、德国、印度和日本谋求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问题上,各常任理事国态度不一,美国坚决反对德国“入常”但支持日本;而中国则坚决反对日本“入常”。四国“入常”及各常任理事国的不同态度反映了( ) ①国家利益决定外交政策 ②意识形态决定国家关系
③经济地位影响政治地位 ④联合国成为谋取利益的工具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70.1946年2月22日乔治.凯南致美国国务院电文:“在那里(苏联)我们没有投资要去捍卫,没有确实存在的贸易会丧失,也几乎没有公民要去保护,更几乎没有文化交流要维持。我们唯一同他们有厉害关系的不是我们已有的东西,而是我们所希望的东西。”这篇电文意在提示美国政府( )
A .继续维持与苏联的同盟关系 B .应该对苏联政府采取“冷战”政策
C. 国家利益受到了苏联的威胁 D .应该与苏联加强经济、文化交流
71. 新华网发表《国际关系的三重镜像》一文,将二战后国际关系的演变概括为“见山是山,界限分明;见山不是山,世界变平;见山还是山,利益优先”三重镜像。由“界限分明”到“世界变平”的标志是( )
A .美、日、欧三足鼎立 B .欧盟成立 C .苏联解体 D .“9.11”事件
72.1947年12月19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说:“我们的决议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欧洲人民的未来……将决定着他们是否必须生活在贫困之中,是否会对自私自利的极权主义者威胁感到畏惧。”杜鲁门所说的“决议”是指( )
A 《北大西洋公约》 B 马歇尔计划 C 《联合国宪章》 D 杜鲁门主义
73.美国前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在《在华五十年》中写道:“美国的强大及其在自由与安全事业中的领导地位,使它成了自由国家抵抗共产主义威胁的领袖”。20世纪50年代,体现美国充当这一“领袖”的史实是( )
A 提出杜鲁门主义 B 抛出马歇尔计划 C 北约与华约的对峙 D 在越南发动“特种战争”
74.1962年法国某报纸说,戴高乐总统应该时刻准备亮出持有的大量美元这张外交王牌,通过向美国购买黄金而对其施压。美国政府对此颇为重视,认为“法国持有的美元所表现的既是一个政治问题,也是一个经济问题”。这反映了( )①世界的多极化趋势 ②不结盟运动的发展 ③布雷顿森林体系面临挑战 ④法国抵制马歇尔计划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5.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所遭受的损失与接踵而来的“冷战”压力一起迫使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靠苏联……(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苏短暂的首要地位让位于一种新的多元化社会。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包括 ( )
①中国国际地位提升 ②美日西欧三足鼎立局面开始形 ③欧盟的成立 ④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76“华莱士是个彻头彻尾的妥协分子。他想让我们解散武装部队,把我们的原子弹秘密给苏联人,盲目信任克里姆林宫政治局的一帮冒险分子……赤色分子、冒牌货和空谈的亲共人物似乎勾结起来,成了国家的危害。”这则写于20世纪40年代中期的日记的背景可能是( )
A.美苏两国由战时盟友变成战后对手 B.美国国内亲共势力强大
C.在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劣势 D.美苏双方势均力敌
77.一位西方的外交官说:“它(不结盟运动)在重大问题上敢于直言,它不是一个只作出消极反应的运动,它太有用了,因此不会消失。”这说明不结盟运动( )
A.改变了超级大国控制世界的局面 B.奉行独立自主和非集团的宗旨
C.促进了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发展 D.积极帮助亚非国家获得“独立”
78. “这条线以西的欧洲各国,一直根据自己的民族传统来解决战争所带来的诸多难题,没有受到英美等国的压力或胁迫。而这条线以东的欧洲国家的发展,则被打上了外国势力的明显印记。”上述内容出自
A.《开罗宣言》 B.《大西洋宪章》 C.《联合国宪章》 D.《马歇尔计划》
79.“1961年,柏林墙建立;1989年,柏林墙倒塌。28年间,柏林墙隔绝了东西柏林,分割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也制造了不少骨肉分离的人间悲剧。柏林墙倒塌已经20年,但一切反思,也许才刚刚开始。”下列与柏林墙的相关反思不符合史实的是( )
A.柏林墙是美苏冷战的标志性建筑 B.柏林墙的倒塌推动了世界的多极化趋势
C.柏林墙的修建有效防止了西方势力入侵东德 D.柏林墙的修建暴露了苏联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80.欧共体委员会主席雅克·德洛尔说:“欧共体不单单是‘冷战’的产物,因而它肯定不会随着冷战的结束而消亡。”由此判断,欧洲走向联合的出发点是( )
A.密切欧洲各国的联系,维护欧洲的安全 B.与美国、苏联抗衡,保障自身的安全
C.保证自身安全,提高国际地位,加快经济发展 D.制止欧洲发生战争,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
81.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对其全球战略进行重大调整:改善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关系;从越南撤军;不再反对英法拥有独立的核力量;开启美日“友好外交的新纪元”。下列因素中,促使这一时期美国调整对外政策的主要原因是( )
A.苏联军事力量的发展和对美遏制的加强 B.多个力量中心的崛起和世界政治格局日趋多极化
C.发展中国家的崛起和不结盟运动的发展 D.联合国地位的日益提高和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82.《全球通史》中写道:“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对最近的将来来说,更有可能出现的不是一个由自治的区域集团组成的世界,而是一个由若干传统大国的势力范围组成的世界。”由此可知( ) A.区域集团在多极化格局中作用衰退 B.区域集团对世界格局影响巨大
C.大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主导作用增强 D.“一超多强”局面被逐渐打破
|
A.马歇尔计划 B.布雷顿森林体系
C.杜鲁门主义 D.经济互助委员会
84.根据全俄舆论中心在2011年戈尔巴乔夫80岁生日前夕的调查显示,现今俄罗斯人对于戈尔巴乔夫在苏联解体中的作用,42%的被调查者认为戈尔巴乔夫起了主要作用,对戈尔巴乔夫最激烈的批评来自俄共,他们一直把戈尔巴乔夫作为社会主义的背叛者、苏联解体的罪魁祸首。以上看法是( )
A.正确的,完全符合历史事实 B.片面的,夸大了个人的历史作用
C.错误的,叶利钦才是苏联解体的罪魁祸首 D.错误的,西方的“和平演变”才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