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研】蒋逸玫“汉族民歌鉴赏”公开课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09/6/3 10:18:17 作者:无 浏览量:1129次
一、通过对汉族民歌的视听欣赏和对比分析,进一步了解我国悠久的音乐文化和丰富多彩的民歌,培养学生对祖国民族音乐的热爱和对祖国对家乡情感。
二、通过欣赏、演唱、比较、探究、交流等活动,让学生感受和了解汉族南北民歌的风格特点和分类。
三、能与同学合作,共同表演《过滩号子》,体验船夫与惊涛骇浪搏斗的情景。
四、能在听赏、体验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课堂交流,讨论归纳三种民歌的音乐特点并能通过这些特点判断各个不同作品体裁。
教学内容
本课主要是教师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和生活中大家喜闻乐见的一些音乐作品、影视片断来提高学生的兴趣,为后面教学活动做好铺垫;运用比较、分析、教师范唱等方法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设计多种新颖的体验活动使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得到对民歌的审美体验和情感升华。
教学重点
1. 听赏不同地域的民歌,比较异同
2. 了解掌握汉族民歌不同体裁的不同特点
教学难点
1.各种不同民歌体裁的分类,能利用特点分辨各体裁。
2.两地《茉莉花》的异曲同唱,能比较整齐和谐地演唱。
教学对象分析
本校学生大多数是从农村上来的孩子,许多学校在小学和初中时音乐课就出现了断层情况,所以学生们大多缺乏音乐的基础知识和欣赏能力,在高中的课程中为了能较好地使他们便与接受和理解,我们在课程的安排上更要注重内容的合理性和兴趣性,还要能清楚体现教学目标,把“普遍参与”和“因材施教”很好地结合起来
学生活动
1、与教师合作《过滩号子》,体验船夫与惊涛骇浪搏斗的情景,熟悉号子特点。
2、学唱江苏民歌和中国民歌《茉莉花》,尝试同时演唱两种曲调不同的《茉莉花》。
3、探讨、研究三种民歌体裁的具体特点。
4、反馈练习,听赏不同民歌片段,分辨民歌体裁
教学过程:
过程 与 时间 |
教师活动 (T) |
学生活动 (Ss) |
设计意图 |
导入约3分钟 |
教师播放课前音乐宋祖英的《望月》(幻灯片1)。 1.欣赏《水浒传》中一段梁山好汉的唱段(幻灯片2) 提问:这首作品在情绪上有什么特点?其中有哪些演唱形式?表现了怎样的情感?与我们课前播放的音乐有什么差别? 回答:高亢、豪迈、有男子气概;领唱、齐唱,表象了梁山英雄好汉的英雄气概;前者有音乐伴奏而后者是清唱。 2.小结:教师总结刚才的问题导入课题民歌,“早期劳动人民在劳动中如何协调步伐,提高劳动效率的呢?” 通过描述提示学生思考民歌的由来——劳动。 |
学生听赏两首音乐作品,思考交流,回答问题。 学生跟着老师提出的问题去思考民歌由来。 |
播放一首抒情委婉的歌曲,意在营造良好的音乐课堂氛围。 通过《水浒传》激情引趣,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的同时引出本课内容。 大部分学生都能说出来源于人民的劳动。 |
新课——民歌体裁 号子、山歌约20分钟 |
(一)、号子 1.导入:直接介绍我国汉族民歌分为三大类:号子、山歌、小调 (幻灯片3) 2.首先去了解一下号子,单击“号子”超链接到(幻灯片5)欣赏一段关于各种号子的视频。 提问: ⑴ 通过视频,号子都用在哪一类劳动场面上?(重体力活) ⑵ 这样的音乐作品有怎样的特点?(歌词、曲调、节奏等)回答:歌词简单明了、曲调粗犷有力、节奏规整等。 ⑶ 有那些演唱形式?回答:领唱、齐唱等,教师板书总结:一领众合 3.教师小结号子的特点(幻灯片6) 4.体验互动:超链接到(幻灯片4) 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79页《过滩号子》,同时超链接到(幻灯片13)。 ⑴提问:在练习之前,你们觉得应该用怎样的情绪去吆喝号子? 回答:有力的、大声的、整齐的等。 ⑵教师带学生们先把合部分练习一下,然后带学生一起体验号子“一领众合”的特点。 (二)、山歌 1.超链接回(幻灯片3)进入第二种民歌体裁的介绍:山歌 ⑴提问:山歌请同学们思考一下,顾名思义从名称上体现在哪些地方演唱的歌曲? 回答:山上、田野等地区 ⑵提问:请你们想想如果在山上劳动时看见对面山上有一个朋友,你想喊他,应该怎样喊呀? 回答:大声的、气沉丹田地用力 ⑶教师小结:同学们的答案并示范给学生听,怎样吆喝。 2.欣赏片段:接下来让我们去看看广西壮族的一位唱山歌的好手的表演,欣赏《刘三姐》电影对唱山歌片段。(幻灯片7) ⑴提问:歌曲曲调有什么样的特点?(音乐的基本要素:旋律、节奏、节拍等)演唱者的音色是怎样的?歌曲中有哪些演唱形式? 回答:爽朗、悠扬、节奏自由;音色高亢嘹亮;对唱、领唱、合唱等。 3.教师小结山歌特点并介绍各地不同的山歌。(幻灯片8) 4.听赏陕北山歌——赶牲灵(幻灯片9)教师简介歌曲内容 5.体验互动:超链接到(幻灯片4) 欣赏一首流行版的云南山歌《小河淌水》(幻灯片14) 请同学们跟着小声地哼唱,体会一下民歌也能通俗化的感受。 |
学生观看视频,有兴趣的聆听音乐,交流思考,回答问题。 师生共同参与体验号子的特点。 学生思考回答 学生通过教师引导主动理解、思考问题。 学生模仿教师去吆喝 学生带着问题去欣赏作品并思考、交流,自主的挖掘答案。 欣赏体验作品 学生哼唱 |
通过欣赏视频中的劳动场面,能够使同学们更加直观的体会号子的演唱场景、理解号子的特点,为什么必须具备这样的特点并通过讨论自行总结。 学生主动参与、体验、探究号子的具体特点,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饶有兴趣的主动有节奏的喊口号,再加上教师的带领,号子节奏规整、铿锵有力的特点显而易见的展现在学生面前。 教师创设一种环境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山歌需要怎样的曲调 教师的示范更加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学生亲身体会。 学生比较喜欢熟悉的一些歌手和电影片段,通过欣赏不仅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在欣赏体验的过程中还能思考总结问题的答案。 经过教师的小结,学生加深对山歌的印象,再次欣赏一首纯正的山歌时能更好对山歌有所理解 流行音乐更加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不要片面排斥民歌,有很多通俗作品也是又民歌改编而来的。 |
小调约17分钟 |
(三)、小调 1.超链接回(幻灯片3)进入第三种民歌体裁的介绍:小调 2.同学们现在最喜爱的是流行音乐,那么在过去的年代还没有改革开放事情,老百姓中也有他们喜爱的当时的流行音乐,这就是——小调。 3.提问:那么大家猜猜看小调应该在哪些地方流行的呢?它应该是人们什么样的劳动过程中所演唱的呢? 回答:城乡、小镇,做一些轻体力活的劳动等。 4.欣赏一段电视剧《武林外传》十三娘片段。 ⑴提问:这部作品的音乐来源取自于一首民歌,民歌的曲名是歌词中最后一句中的三个字,请你猜猜这部作品原来的名字,另外能猜出这部作品是哪个地区的民歌吗? 回答:《杨柳青》、扬州民歌 ⑵下面欣赏一段原汁原味的《杨柳青》 提问 :请同学们思考小调的特点是怎样的?从歌词中你能听出歌曲的内容吗? 回答:细腻、委婉、关于爱情的故事 5.欣赏各地《茉莉花》联唱 ⑴那么说到江苏民歌我们有一首家喻户晓的歌曲是什么呢?学生异口同声的说——《茉莉花》。 ⑵大家可能比较熟悉江苏的和中国民歌《茉莉花》教师范唱两首不同民歌片段。 ⑶教师介绍民歌由于口头传唱,所以流传到了各地,出现了不同版本的《茉莉花》 下面我们去欣赏一下。请同学们思考各地茉莉花有什么不同特点? 6.师生共同小结小调特点(幻灯片12) 7.互动地带:超链接(幻灯片4)同学们可能比较熟悉这两首《茉莉花》,其实这两首作品虽然曲调不同,但是它们可以同时演唱,具有异曲同工之妙,接下来我们就去尝试一下,播放(幻灯片15) ⑴教师将学生分成两组,第一组演唱江苏民歌《茉莉花》,第二组演唱中国民歌《茉莉花》。 ⑵教师用琴分别带两组同学学唱。 ⑶教师指挥两组同学同时演唱两首不同风格的《茉莉花》,并用钢琴进行伴奏。(幻灯片16) |
学生主动思考问题 学生欣赏,思考回答问题。 很多同学能猜出曲名,可是作品是用南京方言演唱,所以很多同学误认为是江苏民歌 学生欣赏作品回答. 学生自主跟着老师一起哼唱。 学生欣赏思考回答问题。 学生先分组学唱不同地域的《茉莉花》,然后再一起合起来唱。 |
小调的概念和特点大部分学生比较陌生,通过教师的提问,引导学生去自己理解小调的特点。 大部分学生对这个片段很熟悉也非常喜欢,能激发学习思考的兴趣,并对小调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学习欲望. 同学们很踊跃地七嘴八舌的讲出很多特点,有的学生能根据曲调小声哼唱,学生能自主的了解体会作品特点 学生比较熟悉江苏和中国民歌的《茉莉花》,对其他的《茉莉花》比较陌生,因此非常喜欢。通过欣赏联唱体会各地不同的小调特点。 学生自主探究总结问题。 学唱中理解熟悉小调的特点,在合唱过程中能够通过互相合作的方式,将作品唱的比较整齐、统一,他们自己也会在意是否跑掉,尽量控制自己,不用过大的声音去盖住别的声部,培养团队精神。 |
总结反馈约5分钟 |
1. 教学反馈:请同学们做一个小练习,听辨几首民歌,请你判断它属于民歌哪一种体裁?(幻灯片17) 2. 教师通过一个表格进行最后的总结。(幻灯片18) |
学生听辨回答。 师生共同完成表格练习。 |
通过最后的听辨练习和表格练习,引导学生自主独立的回顾、巩固课堂所学内容。避免死记硬背的记忆,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的去理解记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