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教学研究>>研究团队>>政治团队>>教研动态>>文章内容
【教研动态】打造《文化生活》的高效课堂
对《文化生活》备课策略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3/5/30 10:18:39 作者:苏诚 浏览量:1017次

    《文化生活》模块是在新一轮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体系中新增设的模块。由于迄今为止我们尚未形成一门比较成熟的“文化学”,《文化生活》教学面临自己创造教学体系的任务。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情绪和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下产生和表现的,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具有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正确的态度价值观,就要创设情境,化理为情,融情入理,这关键就要有效选择和使用素材。

    通过对学生的调查,我们发现:学生很喜欢上《文化生活》,在课堂上可以看到丰富的文化现象,如《剪花花》、《青奥口号宣传片》、《小蝌蚪找妈妈》、《给妈妈洗脚》、《感恩父母》等,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今天我想从微观层面谈谈《文化生活》素材的选择和使用。

    在备课素材的选择和使用上,要尽量考虑:素材的关联度,素材的个性化,素材的利用率。

    1.关联度。关联度主要从两个方面来思考,一是与学生生活的关联度,生活化是课改的一个亮点,课改后的课堂又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想要让学生动起来,就必须了解学生的生活实际,从他们的生活入手,从他们的知识储备出发,寻求与其知识能力相适应的素材,切忌“随意化”。二是与教材内容的关联度,素材的选择与课堂教学时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形式为内容服务,为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我们习惯在“导入”这个环节激发他们的兴奋点,精彩的视频和精美的图片是我们最常使用的素材。通过教学我们发现与教材内容关联度高、指向性明确的素材,可以大大增强导入的效果。如在《文化在继承中发展》中我们使用了2013年央视春晚节目《剪花花》,让学生畅谈这个节目好在哪里,学生谈到了新的科技的运用(舞美)、杂技与传统剪纸的结合、增强了文化的影响力等,通过感受这个节目,将生活与课本知识一下联系起来,教学效果比较好。

    2.个性化。网络的发展给我们提供了海量的素材,如何从中选取“最典型”的,以达到最好的效果,这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与教师的知识储备和个人风格有关。“新”“准”“活”是高中政治课堂的生命力之所在。就个性化而言,素材可以是传统的经久不衰的,如“国民礼服:旗袍”,传统文化“青花瓷”,传统建筑“四合院”等;也可以是当下最流行,学生耳熟能详的,如“乔布斯的三个故事”、“江南Style”、“高富帅”、“淘宝体”等,教师没有必要为新而新。《文化生活》的素材选择对教师的文化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不断地学习充实自己,拓宽自己的视野,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最好形成自己的特色。以我校张晓燕老师为例,她的文化生活课堂吹的就是浓浓的“中国风”,水墨画、青花瓷、古筝曲目都是她的课堂常态。再以《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为例,我校王叶虎老师选择了“最炫民族风”,以“最炫民族风”的走红为主线分析它的成功和影响;而殷庆丽老师则选择了以“江南Style”为背景音乐的“航母Style”视频,从文化创新面临的尴尬引出文化创新的重要性,引导学生生成打造“中国梦”的责任感。

    3.利用率。如果说素材只是用于导入,只是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那这样的利用率未免太低,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因此在素材选择之前就必须明确使用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对素材进行再加工(剪接,标注,摘录等),同样的素材不同的教师使用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很多时候就在于问题的设计,问题指向不明确,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难以达到教师的预期目标,反之,则可以提高课堂效率,激发课堂的精彩;课堂时间的有限性对素材的使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中政治的生态环境不容乐观,“一例多用”是比较好的一种尝试,在选取典型素材后,将其利用到极致,通过几个问题用一个素材串起整个课堂,这将会是一节紧凑、生动又高效的课堂。以《文化塑造人生》为例,殷庆丽用公益广告《感恩父母》进行导入,视频播放完之后,听课的老师和许多学生都在流眼泪,以此为契机引出优秀文化作品的魅力,学生被广告感动的同时也生成了多欣赏优秀文化的愿望,主流价值观没有硬性的强行灌输,而是在感悟中自然生成,不可谓不成功!一例多用不局限于一节课,还可以多课一例,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和感悟,将一个素材研究透彻,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这个视频也可以在《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中应用。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南京市天印高级中学 地址:南京市江宁区东山街道上高路199号 邮编:211100

联系电话:52130500 招生QQ:2214673437 您对网站意见或建议请留言 njtygz@sina.com 技术服务:教育技术室

备案号:苏ICP备2021048345 苏公网安备320115020104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