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教学研究>>研究团队>>历史团队>>教学资料>>文章内容
【导学案】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发布时间:2013/9/28 11:50:29 作者:王维喜 浏览量:2117次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学习目标

1.了解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2.了解清朝设置军机处。

3.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问题导读】

一、宰相制度的废除

 1.两汉时期,皇帝对丞相待之以礼。每当丞相谒见皇帝时,皇帝起立,赐丞相坐。隋唐时,官员上朝奏事是坐着的。到了宋代,官员上朝必须站着奏事。至明清时期,大臣们上朝就必须跪着奏事。清朝官员大臣们由于跪的时间特别地长,以至于每个人都准备了特别的护膝。请思考:上述礼仪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2. 明初沿袭元朝的制度,在中央设立_____________,由左右丞相统辖六部。__________年,明_____祖朱元璋诛杀胡惟庸,同时裁撤___________和______,以________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并下令,以后不许再立丞相。____以来的丞相制度宣告废除。阅读课本导言和第一段,思考丞相制度废除的原因有哪些?

历史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直接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本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P16【资料回放】及P17第一段大字的相关内容,了解丞相制度的废除有何利弊?(大体了解即可)

 

二、内阁的出现

1.明太祖曾感慨:“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五丈犹拥被。”阅读课本第二目第一段及相关图片说明,概括内阁制度形成、发展的过程:

①明太祖:设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为侍从顾问,帮助皇帝处理政事,但他们很少能参加决策

                                                                          ————奠定基础。

②______:选翰林院官员作为殿阁大学士,入职________,并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_______。“内阁”出现

                                                                           ————正式确立

③明宣宗:大学士有了替皇帝皇帝起草披答奏章的__________,内阁首辅更是权压众臣  ————发展

④明神宗:内阁首辅_________时,大权尽归内个,______几乎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     ————全盛

2.阅读【历史纵横】及最后一段大字,思考:明神宗时期,内阁首辅大臣张居正是不是就是宰相呢?无论内阁如何发展,它的性质始终是什么?

 

 

三、军机处的设立

1.阅读P18第一段和第二段,了解康熙帝设置了什么机构来制约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内阁的权力?

 

 

2. 阅读“军机处内景”图片及下方小字说明,了解军机处由谁确立?最初目的是什么?阅读图片旁边的大字,你能概括军机处的职责是做什么吗?军机处有什么特点?军机处设置的影响是什么?

设置及目的:_______________(皇帝)设置;     最初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职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特点:简、速、密(能否用事实证明?)

影响:①快速处理各种文书,提高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君主专制加强,达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得到巩固和发展。(见【本课要旨】)

 

单元总结:如何全面评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积极:① 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

② 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

③ 有利于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民族融合

消极:①封建社会末期,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②皇权专制极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
③在思想上表现为独尊一家,箝制了思想。

 

【反馈练习】

1. 中国历史上的丞相制度的建立与废除分别是在

A.秦朝、清朝            B.汉朝、明朝           C.秦朝、明朝             D.秦朝、汉朝

2.俗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作为皇帝的助手,在中国封建社会发挥过重大作用。此制度最终被下列哪位帝王废除?

A.秦始皇                B.汉武帝                C.明太祖               D.康熙帝

3. 明朝的内阁制度确立于

 A.明太祖时期          B.明成祖时期          C.明宣宗时期        D.明神宗时期

4. 我国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其标志性事件是 

A.废除丞相           B.设内阁              C.设军机处          D.实行行省制

5. 我国古代中央机构不断变革,曾出现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等制度。这些变革反映的趋势是

A.皇权加强       B.中央集权,地方分权      C.监察权力加强       D.阶级矛盾尖锐

6. 秦汉以来,我国古代中央和地方官制演变的基本趋势是

①从郡县制发展为分封制          ②相权削弱,君权加强   

③地方势力削弱,中央集权加强    ④逐渐淡化对中央和地方官吏的控制和监视

A.①③              B.②④                C. ②③                  D.①②④

 

【知识延伸·课外阅读】             

明朝那些事儿   ——明朝内阁的由来和发展

 

明朝初期沿袭元朝制度,设中书省,六部归中书省管辖,中书省的领导就是丞相。丞相初时还分左右,尚左。洪武(朱元璋)六年胡惟庸拜右丞相,后来又晋左丞相,然后挤走了另外一个丞相汪广洋,成为独相。

其实丞相和皇帝的职权关系历来就是不尴不尬,从不曾有过清楚的界限。因为丞相佐皇帝以理万机,并可补天子之失,乃“分身之君”,为“政府之实际领袖与实际负责人”。丞相对一切庶务都有专决的权力,统率百官,只对皇帝负责。如果皇帝比较强势,丞相就收敛些;如果丞相揽权,皇帝就稍稍让一步。只不过有的事只能皇帝说了算,有的事皇帝不能干预,一定要交给丞相管,他们自己心里有数而已,一千多年来就一直保持着这种微妙的平衡。

胡惟庸确实是个相当有能力的丞相,有魄力,有野心,在中书省年代久了,大权在握,威福随心,而且门下故旧僚友也隐隐结成了一股庞大的力量。拿惯了权的人,怎么可能放下,这就成了他最大的不幸。朱元璋经过几十年的征战,踩着无数人的鲜血和尸体,好不容易打下来的天下,梦寐以求的皇权一旦在握,又其容他人染指。你要我的权,我就要你的命,对于草莽皇帝朱元璋来说,杀戮就是最简单、最实用的法则。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故意让胡惟庸坐大后给他按了个“图谋不轨”的罪名直接杀掉,然后一鼓作气连丞相制度都彻底废除,并下令此后永不设丞相:

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皇祖明训》)

胡惟庸被杀的意义就是相权统于皇权,治权归于政权,实在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退步,开了皇帝独裁专制之先河。所以黄宗羲曰过:“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

取消宰相后,朱元璋一个人忙不过来。他异想天开,认为民间老儒起自田间,淳朴老实,富于经验,于是就从社会底层直接提拔辅政人员。他在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九月设立四辅官制度,以“协赞政事”,从民间找了几个普通老儒杜佑、何显周等分任春官、夏官、秋官和冬官,辅佐自己施政,“眷注特隆”。不过实行了一段时间,朱元璋发现自己的想法太天真,“诸人皆老儒,起田家,淳朴无他长”,这些老人除了看孙子,别的贡献确实难以做出。于是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他不得不又废除了四辅官。

废除四辅官之后,朱元璋虽说是天下第一工作狂,但也实在干不了所有的事,逐从翰林院中找了一些人,设殿阁大学士(华盖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等,统称殿阁大学士),帮忙干活。这些大学士们不过是侍从顾问之臣,权力是没有的。大学士官秩只有五品,但是五品以上的官员,如果要加授大学士,仍可用原官品秩。

明代内阁制度发源于太祖,而成于永乐时。

成祖初即位,命解缙、杨荣等七人入直文渊阁,“授餐大内,常侍天子殿阁之下,避宰相名,又名内阁”(《明史》)。洪武三十五年(1402年,其实是建文四年,朱棣把建文的四年抹去,加在了洪武年。朱棣此时已经登基,但1403年才是永乐元年。)八月,内阁正式命名,当时因陋就简,去掉了洪武时期的诸殿阁名称,只保留了文渊阁,所以所谓的内阁,也就是文渊阁。成祖时,大学士五品之官秩成为定制,所以牛人杨荣,杨士奇十几年一直都是五品官。

终成祖世,内阁地位不显,不过为皇帝一人之秘书机关,阁臣只是顾问之臣,其权力也很小。

不过,谁都不会料到,小小的内阁日后竟变成了一个庞然巨物。

仁、宣时,明朝内阁制度进入了发展期,不仅官制趋于完备,内阁在政府中的地位、权势都有很大的提升。

内阁权利扩张的最明显标志就是“票拟”,票是签条,拟是写出拟准,拟驳,拟如何如何,票拟无疑是明代内阁最重要的职权,所谓“票拟归阁臣,庶政归部院”。

为什么呢?说到底还是个工作态度的问题。朱元璋对工作的热情是令人难以想象的,曾经在八天里,处理了“内外诸司奏札凡一千一百六十,计三千三百九十一事”,实在堪称劳模。朱棣顶多有事跟大伙商量商量,但活也是自己干,批答奏折都是御笔亲书,从不委托他人。

轮到了仁宗朱高炽,说起来,他是属于比较坎坷的那种。做了二十多年太子,弟弟朱高煦一直觊觎大位,全靠解缙、杨士奇、杨荣那帮太子党死命保他。担惊受怕好多年,总算熬到爹挂了,满打满算才干了十个月的皇帝,自己又落了个非自然死亡,个中艰难,一言难尽!

朱高炽登上皇位后,释放了在诏狱十年之久的杨溥,并召其入阁。杨士奇和杨荣已经是内阁成员,于是,出现了明代历史上最强内阁之一——“三杨内阁”。这几位老大,无论人品、学识、资历、声望都是翘楚,再加上当年保太子都是有大功的,所以朱高炽对他们言听计从,让他们放手处理国家大事。也就是内阁把处理意见报上来,皇帝签个字,盖个章,表示同意。当然,皇帝也可以不同意,不然岂不是被内阁架空了。除了Yes和NO,明朝后期的皇帝还有一个小花招,那就是“留中不发”,只当没这档子事,搞的阁臣们特别郁闷。由于皇帝做批示的是红笔,所以皇帝的这一权力被称为“批红”

到了宣宗朱瞻基时,皇帝的权力被正式分为“票拟”和“批红”两块。他爹在的时候就是这样,他不能改,就算他敢改这个制度,也没有朱元璋的吃苦精神,还不如落个清闲自在。所以此后,“票拟”就一直归内阁掌握。但是朱瞻基在位的时候干了一件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事,饱受后世的争议。这就是让太监学文化,而且代理自己行使批红的权力。这个为皇上代笔的人就是司礼监秉笔太监,于是,天下唯一可以压制内阁票拟权的批红权就落到了太监的手中。

要是太监在皇帝的监督下批个红也还说得过去,可是明朝往后的皇帝一代不如一代。有半文盲的,一心只想着玩的,修道炼丹的,几十年不上朝的,喜欢做木匠的,反正大多不干正事。皇帝不理朝政,太监就哄着骗着皇帝,按自己的意思代皇帝说话。内阁大学士们都是个顶个的人尖子,皇帝的话是圣旨,得听,可凭什么听太监的话。这样一来,“票拟”(内阁)和“批红”(太监)的矛盾加剧,阉党乱政的大祸自此种下。明朝历史上是出过好几个著名的死太监的,所以后来的清朝皇帝们就吸取了这个教训,对太监管得很严。

从宣德往后,一直到万历时期,明朝内阁高速发展,阁臣之权势、地位都有较大突破。主要表现在:1.票拟之权益重。2.入阁者官秩渐高。3.首辅的产生。

英宗朱祁镇九岁即位,这时牛B闪闪的“三杨”居然还在,而且都是顾命大臣。太皇太后不干政(太皇太后要在,太后、皇后全部靠边站,不过皇帝都没权,皇祖母还能干啥?),诸事皆命内阁议行。内外奏章,无论其名目、内容为何,既经御览,必下内阁票拟,批红后由六科抄发。奏章不经内阁票拟而直接下发的,时人竟可视为违例。可见票拟之权重。更厉害的是,明代内阁承上意草诏,若阁臣以为上意不当,可有封驳之权。换句话说,就是皇帝自己拿的主意,要是内阁不同意,可以退票不干。

自景泰年间,阁臣多以侍郎入(正三品),然后迁尚书(正二品),而已经为尚书者则多不得入阁。天顺时,徐有贞以兵部尚书入阁,为尚书入阁之始。至正德年间,皆尚书入阁,“自是遂以尚书为入阁阶梯矣”。有明一代,以尚书入阁者,占阁臣总数之64%。而且明朝的内阁和翰林院渊源极深,所以明朝的士人非常看重阁臣的出身。阁臣中科举出身的很多,有明一代170位阁臣中92.36﹪为进士出身,当时就有“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之说。

再说首辅,朝廷的事内阁说了算,内阁的事那就是首辅说了算。首辅之说,并无明文规定,实在是内阁制度演进的必然结果,但有阁臣并列,恩眷之多少,资历之深浅,德望之高低,必有区分(就是说,一定要比出个高下),而且还要得皇帝之信用,为百官所信服,这样才能成为首辅。内阁票拟,都是首辅一个人的事,“余唯诺而已”,有事皆令首辅裁决,“语不及次”。次辅基本上都是摆设。

历来六部中吏部权最重,吏部尚书向有“天官”之称(组织部长)。而明代首辅有兼领吏部之责,遂得专用人之权也。首辅中最有名的,当属明后期的严嵩、张居正。严嵩为首辅十四年,“俨然以宰相自居,挟天子之权,侵百司之事”。相传张居正自己都说过:“我非相,乃摄也!”,可见首辅之权重。

万历之后,明朝乱象已显,阉党、东林文人、农民起义、少数民族的入侵搞得大明帝国焦头烂额。到崇祯一朝,十七年间换了五十个阁臣,固然有崇祯刚愎、猜忌的原因,也说明内阁已经辉煌不再。

应该说明朝的内阁是在政府实际需要中产生的一个机构,但是它逐渐演化成一种制度。它的生命力甚至比明朝这个朝代更长,在此后的几百年中还将一直延续下去。

 

清朝那些事儿——有关军机处

秦朝: 以丞相(独相制)为首的三公来主持国家的最高政务的。丞相辅佐皇帝,匡扶皇帝,可以指陈皇帝得失,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有极大的权力。
汉朝: 相权太大,严重影响皇权,于是皇帝是任用身边的侍从,秘书等工作人员形成了“中朝”的决策机构,来抗衡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组成的“外朝”。(中央机构权力一分为二,相互牵制)。
隋唐时期:  由三省长官还有同中书门下平章等多人(群相制,相当于委员会)来执行宰相职务,这样相权就分三部分(三省)相互牵制,各省权力又分散在许多人手中。门下省具有驳回皇帝不合理命令的权力。
明朝: 废宰相,权分六部(权力相互牵制),设内阁,但是内阁大臣的权利大小完全取决于皇帝对他们的信任与支持。六部内阁的权力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里,但仍保留对国家决策的发言权。
清朝军机处的最大特点可归结为简、速、密三字。简就是机构人员十分简单,不像内阁人员庞杂。军机处全部办事人员至多不过三四十人。速就是办事效率高。军机处一切由大臣、章京办理,皇帝有旨得随时承办,而且必须当日事当日毕。又有“廷寄”制度,由军机处交兵部直接发出,或采取日行三百里的“马上飞递”,或注明行四、五、六百里,减少了很多中间环节,加快了办事速度。最后就是密,军机处地处内廷,外界干扰少,外官不得擅入,皇帝召见军机大臣时,连太监都不得在侧。最重要的是,军机处的军机大臣们百分之百成了皇帝独裁的工具,军机大臣的作用只是跪受笔录,传达诏令。他们只有执行的义务,没有发言的权力,皇帝说什么他们就做什么,决断权利完全集中在皇帝个人手中,什么事情都由皇帝说了算。至此,通过与前朝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皇权是一步一步的加强,到了清朝,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南京市天印高级中学 地址:南京市江宁区东山街道上高路199号 邮编:211100

联系电话:52130500 招生QQ:2214673437 您对网站意见或建议请留言 njtygz@sina.com 技术服务:教育技术室

备案号:苏ICP备2021048345 苏公网安备320115020104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