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资料】戊戌变法(学案)
发布时间:2011/12/27 7:58:26 作者:无 浏览量:1020次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学习目标】
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3.分析戊戌变法的特点。
4.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知识导学】
一.戊戌变法的原因(联系必修一第12课,必修二第10课,必修三第14课)
1.政治上:19世纪末,清政府在 战争中战败,被迫签订《 》。
列强加紧对华 输出,掀起 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
清政府的腐朽统治使得 和 更加激化。(统治危机)
2.经济上:19世纪末,清政府放宽对 的限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他们要求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经济基础、阶级基础)
3.思想上:维新思想的形成和传播(思想基础)
(1)19世纪60、70年代,早期维新思想产生。
代表人物: ,
主张:政治: ,经济: ,文化:学习西方科学知识。
评价:进步性:反映了 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局限: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也没有付诸实践。
(2)康梁维新思想(反对君主专制,主张维新变法,实行君主立宪制。)
维新派 代表 |
代表作 |
主张 |
康有为 |
《 》 《 》 |
“托古改制”,把传统的 学说同西方的资本主义政治学说相结合。 |
梁启超 |
《 》 |
呼吁“伸民权”,“ ”,实行 制度。 |
|
《仁学》 |
提出“冲决君主之网罗”。 |
严复 |
《 》 |
①借 阐明自己的维新变法主张。 ②指出封建君主皆为“大盗窃国”,主张国家主权属于 ,王侯将相是人民的公仆。 |
4.变法得到清政府一部分官员和 皇帝的支持。
二、戊戌变法的经过
1.兴起:(1)1895年,“ ”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标志着维新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 。
(2)维新派倡导 (强学会、_______)、 (《中外记闻》,《时务报》、《国闻报》)、 (康有为在广州办万木草堂)的活动起到了启发民智、组织力量和制造舆论的重要作用。
(3)上书光绪帝:《 》(又名《应诏统筹全局折》)成为施政纲领。
2.高潮——百日维新
(1)开始标志: 年6月,光绪帝颁布《 》。
(2)内容:涉及到 、 、 和 四大方面。
政治 |
鼓励
|
进步:有利于资产阶级参政 局限:没有涉及实行君主立宪等政治主张 |
经济 |
鼓励
|
进步: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局限:没有触动到封建土地所有制 |
文化教育 |
改革 设立 |
进步:有利于西学的传播,有利于培养维新人才 |
军事 |
建立 |
进步:有利于加强军队战斗力,抵抗外来侵略 |
(3)结果——失败(标志是 ,处死戊戌六君子)
原因:根本原因: 。
主观原因: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 脱离广大 ;依靠 ; 对 抱有幻想。
客观原因:变法触犯了以 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遭到他们强烈反对。
三、影响
1. 性质:是一场 性质的改良运动。
2. 意义:从背景看:是一场 运动。
从内容看:是 的初步尝试。
从最大历史功绩看:还是一次 的潮流。
3. 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改良主义的道路是走不通的,中国近代化
的路程是漫长而又坎坷的。
【反馈练习】
材料一 康有为在受光绪皇帝召见时称:“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
——摘自《戊戌变法》
材料二 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共计发布各种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几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在思想上引发了极大震动,不仅顽固派坚决反对,而且不少维新派人物如唐才常、黄遵宪也难以接受,帝党领袖翁同龢也斥之为“真说经家一野狐也”。因此,他的著作出版不久,即被光绪皇帝下令毁版。 ——摘编自《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等
材料三 戊戌变法,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 ——摘自《梦蕉亭杂记》
请回答:(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希望“变法三年可以自立”的历史背景。
(2)戊戌变法的失败有多方面的原因。根据上述材料,分析维新派在变法中的失误之处。
(3)有人认为,戊戌新政颁布的一切法令,除京师大学堂和中小学堂得以保留外,其余全部被废除,是失败的;也有人认为中国近代化过程中,戊戌变法有特别的意义,为中国近代化奠定了基础,功不可没。你同意哪种观点?简要说明你的理由。
答案:】
(1)西方和日本变革都取得成功;甲午战败,中国民族危机加深;康有为希望通过变法,独立自强,尽快摆脱被瓜分的命运。
(2)变法过程中急于求成;变法内容上贪大求全;触动了既得利益者,树敌太多;变法理论有偏激之处,内部意见分歧。
(3)第一种:没有实现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的初衷。
第二种: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传播;冲击了中国传统政治体制。
上一篇:【教学资料】日本明治维新(学案)
下一篇:【教学资料】王安石变法(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