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学生地理学习困难的原因及对策
发布时间:2014/9/2 10:02:18 作者:赵跃成 浏览量:2510次
进入高中学习阶段,学生普遍感觉地理学科“难学”,尤其是高一地理,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对地理知识理解困难,学不懂,即使课堂上听懂了,但一遇到考试就变得不会做题了。加重了高一新生的心理压力。而一旦高一地理基础未打牢,将会成为整个高中学习任务的“绊脚石”。怎样才能把地理学得既扎实又灵活,作为一名已执教初、高中地理多年的教师,根据多年的教学观察,分析造成高一新生学习地理困难的主要原因,并从教师教学的角度寻求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的对策。
一、原因
1、初、高中地理学科知识的衔接不够充分,缺乏必要的知识准备
许多学习过初中地理的学生在大脑中有这样一种印象,初中地理很好学,不外一些知识点的记忆,考前记一记,考试得高分,却忘记了学生的认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高中地理涉及到许多本学科的准备知识,如地球、地图、气候的基本知识在初中教材编写中很浅,且课时较少,以至于教师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由于时间等方面的原因未能对学生展开深入的地理知识探讨。给予学生的通常是比较浅薄的地理知识,地理中考又是在八年级阶段,学生进入高一之前其实已经“荒废”地理学习一年多了,本已浅薄的知识,要到一年后重新学习,学生的地理知识多半已忘却,以至于到了高中阶段,学生对相当的一部分基础的地理知识感到陌生,使得教师在教学中不得不经常回顾初中知识。再加上高一地理章节中涉及到的数学、物理等方面的知识此时学生在相关科目中还未来得及学习,从而导致教学中的知识的“断层”,增加了学生对有关地理知识理解的难度。
2、学习方法不当,对地理的学科特点认识不足
很多学生学不好地理的原因在于对地理学科的特点不了解,缺乏良好的地理学习方法。任何一门学科都有自身的特点。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它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第一,综合性。地理环境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以及人类智慧圈层所构成,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要素、人文要素有机结合而成的复杂的系统,因此是一门兼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性质的综合性学科。第二,地域性。地理学不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变化的规律。所以在学习时侧重点应该放在掌握“有什么规律?”“为什么?”“怎么办”的问题,而不是简单的背、记、搞突击,而应该注重平时的积累和理解,注重联系相关学科知识和生活实际,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记忆,最终达到学以致用。
这样的学习方式当然更加难以适应,难怪有学生经常发出感慨:地理怎么这么难学啊,书上的内容很容易看,地理课也很好听,就是地理作业最难做,甚至有时无从下手。
3、缺乏良好的地理思维品质
思维品质主要包括思维的深刻性、广阔性、灵活性、逻辑性、独创性、敏捷性等。长期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思维能力的高低主要体现在思维品质的差异上,地理学习中学生思维品质的缺陷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
(1)思维的深度不够,分析、鉴别能力差。要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性,就必须对认识对象进行深入的比较、分析。这是要求学生的思维要有相当的深度。有些学生常把一些词语形式相似的概念混为一谈。如“风化作用”与“风蚀作用”。
(2)思维的广度欠缺,综合能力差。这要求学生不仅需要有系统的学科知识结构,而且要建立学科知识体系的关联点(结点),搭起知识“增长”点之间的桥梁,实现知识的迁移。地理学科知识的综合性特点,要求学生的思维品质要达到一定的宽度。这样才能在学习中用全面的综合的观点对待问题.但不少的学生在这方面表现出很大的局限性。他们在进行地理思维时,常常用片面的,孤立的观点看待问题。不能把各种地理要素相互联系起来进行综合的思考,因而往往抓住了问题的一方面而忽略了其它方面,这在地理成因的学习中表现的特别突出。
(3)思维的变通性差,常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变通性差主要表现在知识的运用能力差,不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考虑问题不能突破思维定势的束缚。当问题的条件变化时,不能及时的调整思维方向,以至于得出错误的结论。教师可以有意识的讲解一些与学生原有认知相冲突的范例,来打破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开拓学生逆向思维的思路。
(4)思维的逻辑性差,考虑问题缺乏条理性。在地理学习中常有这样的情况,有的学生虽然具备解决某一问题的知识,但由于思维过程不清,违反了某些逻辑规则,结果得出的却是错误的结论。
4、学习地理的兴趣、需求不高,缺乏内驱力。
地理学习动机是推动地理学习的直接的动力。在我国现行的教学体制下,学生从初中开始,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自觉不自觉的产生地理是一门副科的错误认识,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思想根深蒂固,从而在学习的时间分配上,潜意识的对地理学科的关注很少。高中学生学习动机十分明确,大部分是为了考上大学,但也有一些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缺乏正确的学习动机,对学习采取“应付”态度,甚至为学所困,有厌学情绪。又有部分同学给自己的“奋斗目标和爱好志趣”定位在理科上,从而潜意识地产生了我是学理科的,地理是“副科”,不需多浪费时间,充其量只要应付会考即行。因此,对这部分学生来说谈不上有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内在需要,从而也无法产生学习地理的积极动机,自然影响其思维与主观能动性,最终也就产生了地理不好学的错误认识。
二、对策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知识跨度很大的学科,又十分注重实际应用,要让学生真正地学好它,一方面需要教师、社会不断宣传、强调地理学科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对地理学科的重视,保证必要的时间投入,另一方面需要教师不断地改进教学方式来调动学生的兴趣。
1、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提高思想认识
端正学习态度,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地理学习的重要意义和地理学科的特点。地理学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等问题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通过对地理的学习,还可以从中汲取多方面的营养,潜移默化之中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环境观。因此,学好地理是现代青年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重视地理,不要只顾眼前,应当为自己的长远发展和全面发展着想。其次,教师还要让学生了解地理学科的特点。地理学科兼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性质,具有明显的综合性、空间性、实践性、推理性、文理知识的交叉性等特点。所以要想学好它,并不是学生所说的简单背背、搞突击就行,主要在于理解和运用,在于平时的积累。只有让学生端正了思想认识,才能养成好的学习习惯,自然学习也就轻松。
2、注重学法指导,提高学习效率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当学生真正掌握了方法和技能,才能学以致用,终身受益。而且高中生也迫切希望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毕竟高中学习与初中还是有很大的差异,初中的学习方法很难适应高中学习。为此,教师应当注重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把学习方法的指导纳入到教学任务之中,积极引导学生在“知地”——了解地理事实,“明理”——理解地理原理的基础上,会“说理”——用实例说明地理原理和“析事”——对社会中出现的地理现象,会用地理原理进行判断、分析和评价。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给学生加以指导。
第一,指导学生掌握识记方法,积累地理知识。其中最有效的方法是把地理事物放在地图中去记忆和构建知识结构体系。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非常直观明了,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印象。构建知识结构体系,把同类或相关知识归纳整理成为系统化、条理化、综合化的知识结构,可帮助学生实现整体记忆而提高记忆效果。
第二,指导学生掌握思维方法,理解地理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地理环境是由多种要素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而形成的一个整体。只要找到它们内在的连结点,学会横向、纵向衍生知识,就能更全面、更轻松地学好地理。
第三,指导学生多联系生活,用地理知识去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相关地理现象和从生活中分析归纳出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这样只有学生感受到了地理知识的有用性,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产生内在的学习动机与需求。
第四,指导学生学会总结归纳知识。每学过一章一节,要及时总结,使之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知识体系建立起来了,就很容易找到前后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就能更全面、更细致、更深刻、更持久地掌握地理知识。
3、改善教学方式,优化课堂教学
地理课堂教学是地理教学最主要的组织形式,绝大多数的地理教学活动都是在课堂上进行的。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直接影响到整个地理教学的质量。为此,教师必须紧扣地理学科的特点,充分挖掘地理学科的特色,改善教学方式,优化地理课堂教学。在教法的选取上,要根据教材内容、教学目的、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校的环境条件等确定,可以采用时而描绘、时而讲解、时而演示、时而启发提问、时而朗读、时而自学讨论和比较归纳等多种方式,并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积极创设教学情景来培养学生的兴趣,满足学生的参与欲、表现欲、竞争感和成就感,从而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
总之,地理学科是中学教学的基础学科,也是一门综合性和应用性较强的学科,涉及到的其他学科的知识内容较多,学生学习确实有一定的难度。但只要教师根据地理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不断探索地理教学规律,研究学生的发展需要,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的困难是可以消除的,学生学习地理的能力会大幅度的提高。
上一篇: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方法
下一篇:天印高级中学地理教研组工作计划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