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教学研究>>研究团队>>友善用脑>>研究成果>>文章内容
【研究成果】柏培斌:基于“友善用脑”的学情调查报告

发布时间:2015/12/10 18:44:09 作者:天印高级中学 浏览量:1701次

一、调查背景

友善用脑理念认为:“所有的学生都是天生的学习者”。大量事实表明,成功学生,其学习风格往往与教师的教学方法一致,而失败学生往往不是说他们不会学,而是不能适应教师的教学方法,他们或许更适应另一种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因为每个学生作为一个个体的存在,从生理到学习习惯都有着自己的独特性,所以每个学生建立知识体系的方法和记忆的方式也各不相同。如果对于失败的学生,我们能找到适合他们学习风格的教学方法,对他们进行针对性教学的话,他们也许会获得更大的成功。

所以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关注每位学生的个人学习风格,然后根据班上不同的学习风格因地制宜地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对每位学生力求做到个性化的学习指导和教育管理,用实际行动去践行“挖掘潜能,让每位学生都走向成功”的教育理念。

基于这样的思考,我选择了一所三星级高中,做了一次基于“友善用脑”的学情调查,通过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的方式,用计算机统计手段,具体深入地了解学生的认知倾向和思维类型,以及影响学生学习快乐度的主要因素。目的是借助于科学的技术手段,为求真务实的高效管理服务。

二、调查概况

(一) 调查内容

调查所使用的调查工具是以教育部“友善用脑”总课题组提供的三份调查问卷为基础,结合普通高中的学生特点,进行针对性修改,从认知倾向、思维类型、学习快乐度三个方面入手,了解学生学习的基本状况。其中认知倾向和思维类型,既表现了学生先天遗传的因素,也反映了学生后天习得的结果。学生学习快乐度则是从学生身体状况、家庭情况、社会交往、学习的物理环境、课堂教学氛围和学习习惯、过程及结果等6个维度,来反映学生的身体、智力和情感的状况与需求。

(二) 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在2011级高一年级进行,调查共发出问卷793份,回收有效问卷780份,调查回收率为98.3%。由于该校对高一学生根据中考成绩分为实验班和平行班,所以发放问卷的分布是:平行班558份,实验班222份。

(三) 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完全由学生在学校网络机房内独立完成,并通过专用程序对大部分数据进行自动统计。通过对全校的统计数据的汇总,全面分析,从而形成此调查报告。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思维类型测试结果与分析

【调查数据】在全校780人中,分析型思维人数271人,总体把握型人数79人,均衡思维型人数430人。

 

 

 

 

 

 

 

 

以实验班高一(12)班为例,不同类型学生中思维类型的比例如下:

 

 

 

 

 

 

 

 

【数据分析】调查结果显示:全校总体把握型比例很低,仅占到5%左右,均衡思维型比例相对较高,几乎占到一半人数。在一个班级样本里,性别不同也会带来比例差异,女生中总体把握型学生的相对比例高于男生。一般认为:分析型的思维方式注重细节,善于一步一步地演绎归纳事物。总体把握型的思维倾向于全面、综合的了解掌握事物,关注事物的总体框架和主要脉络。均衡型思维则具备以上两种思维的主要特点。

【对教学的启示】思维类型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但我们只有认识学生的思维类型特征,才有可能发现并挖掘学生身上的各种各样的潜力,让每个学生潜能得以释放和发展,反之,会掩盖许多很有才能的学生,他们的发展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

因此,将此数据提供给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让他们在班级活动设计和课堂教学设计中,兼顾各种思维类型特点的学生,在创设情境、设计提问、学生行动导向教学活动等教学方面要考虑各种思维类型所占比例的不同,从而进行对应分组,以满足各种思维类型特点的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教学效果。在小组及班级行政分工考量时,充分做到人尽其用,比如:总体把握型的学生更合适承担班干部工作,以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由于男女生在思维类型的比例上存在区别的客观事实,所以对于文科班(女生居多)和理科班(男生居多),在教学和管理设计上也需要适当区别对待。

(二) 认知倾向测试结果与分析

【调查数据】在全校780人中,视觉型学生177人,听觉型48人,动觉型60人,均衡型495人。

 

 

 

 

 

 

 

 

 

以实验班高一(12)班为例,各种类型学生中男女性别比例如右上图所示

【数据分析】认知倾向分为听觉性、视觉型、动觉型和均衡型四种。视觉型的认知倾向更多的喜欢用眼睛看去感知事物,听觉型的认知倾向往往长于通过听和说来感知事物,动觉型的认知倾向则更习惯于在运动、行动和触摸中感知事物。认知方式没有明显倾向的,属于均衡型。认知倾向没有优劣之分,只是个人不同的认知习惯和特征的表现。认知倾向特征是学生学习的心理基础之一,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与课堂教学关系极大,是教师必须了解和把握的重要信息。本校学生认知倾向情况如下:均衡型的学生占到学生总人数的63.4%,其次是视觉型学生占到22.6%,听觉型和动觉型所占比例均在7%左右。

【对教学的启示】上述的统计数据说明:本校学生中听觉型学生很少,这符合一般分布规律,所以就要求我们在课堂中不能“一言堂”,教师讲的越多,课堂效率会越低下。而没有明显认知倾向的学生最多,占到近总人数的六成多,这就要求教师教学方法应呈现多样化,所以我们在课堂上要尽可能多地运用多种媒体、多种手段,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针对少量的视觉型的学生,我们应结合教学内容,多采用画面呈现的方式,如挂图、视频等。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充分利用与教材配套的光盘或ppt课件,以提高这些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针对动觉型认知倾向的学生,我们在课堂上还需要适当创造一些学生动手机会,即使是演示实验,也可以让学生特别是动觉型学生参与进来,画画思维导图、做做健脑操等方式,来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另外,男女生的对比数据表明,视觉型女生的数量明显高于男生,这就要求我们在文科班和理科班即使是同样的内容,但教学手段的选择上也要有所区别:对文科学生而言,尽量多在教学中配挂图,写好板书,而理科生则这种辅助教学方式所占比例可以适当降低一些。

(三) 学习快乐度测试结果与分析

【调查数据】全校学生中,非常快乐的人数为138人,所占比例为17.6%;比较快乐人数为538人,所占比例为68.9%;不快乐的学生数为104人,所占比例为13.3%。其中平行班学生中,非常快乐的人数为83人,所占比例为14.8%;比较快乐人数为428人,所占比例为76.7%;不快乐的学生数为47人,所占比例为8.4%。实验班学生中,非常快乐的人数为61人,所占比例为27.4%;比较快乐人数为142人,所占比例为63.9%;不快乐的学生数为19人,所占比例为8.6%。

【数据分析】通过分析发现:成为快乐的主要原因的因素是学习的物理环境,占48.2%,个人情况的影响非常小,占16.9%。而不快乐的主要原因是个人情况,占29.7%,学习的物理环境的影响很小,只有8.3%。对比发现快乐与不快乐的原因刚好打个颠倒。而个人情况造成不快乐的原因中,主要有以下几点:睡眠不足(学生的睡眠通常不足6个小时);没有成就感和自信心,遇到烦恼和困扰时,没有合适的沟通渠道;在学习上,很难达到父母的期望;一周内阅读自己喜欢的读物时间太少等。

另外,将平行班和实验班对比分析:快乐的学生比例实验班高于平行班,这在意料之中,因为实验班学生学习的成就感高于平行班。但让我们颇感意外的是:不快乐学生的比例实验班竟然高于平行班。这说明成绩的好坏会直接让学生的快乐度,但成绩好的学生未必都是快乐的,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的烦恼,在激烈的竞争面前,甚至比学习差的学生更多。

 

 

 

 

 

 

 

 

 

 

 

 

 

 

 

 

 

 

 

 

 

 

 

 

 

 

 

 

以实验班高一(12)班为例,各种类型学生中男女性别比例右上图所示

【对教学的启示】学习快乐度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学习环境、过程、结果感到满足的程度。调查所涉及的六个维度,比较客观全面地反映了学生学习的现实状态,为老师和家长科学而全面地了解学生提供了重要的途径。通过数据分析,我们认为在今后的教育教学管理中,应该做到一下几点:

1.从学校层面上看,学校要积极改善学生学习的硬环境和软环境,要创设丰富多样学习空间和展示平台,多角度满足学生的成就感需求。该校现在正在重点抓校本课程建设,这无疑为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培养和挖掘学生的各种潜力,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等提供了重要的保障和发展的平台。同时,学校还要最大限度地将学校的图书馆,网络教室等资源最大限度地面向学生开放。通过举办文化艺术节和体育节、科技节等,来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

同时,“睡眠不足”也是影响很多学生学习快乐度的重要因素。在现行的管理模式下,确实高中学生的睡眠时间普通不足,为了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习效率,学校适当调整作息时间,尽量增加学生的睡眠时间,同时抓好午睡的管理,提高午睡的质量。该校在每天中午午练结束后,每个班级安排一位老师对班级的午睡进行管理,效果非常好,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学生睡眠不足的问题。

2.从科任老师及班主任层面上看,需要任课教师设计好课堂教学的各种软环境,班主任要发挥好桥梁与纽带作用。少数教师教学时以自我为中心,完全想当然地进行教学设计,不了解学生的想法和状态,不顾及学生的感受,课堂教学中出现较多的“一言堂”行为。对此,班主任可以发挥科任教师和学生间的纽带作用,召开学科课代表会议,要求各科课代表做好任课教师与学生之间“润滑剂”。一方面,科代表把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困难告知老师,为老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找到一种或者多种能够吸引学生兴趣的课堂模式,提供真实有效的信息。另一方面老师也要对学习上自觉性较差的学生要循循善诱,帮助其尽快进入学习的状态。消除“老师只关心成绩好的学生”的错觉。班主任也要多给学生鼓励,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和长处,让他们愿意去和任课老师交流,喜欢与班主任真诚沟通,让师生之间真正成为“良师益友”。

3.从师生情感的交流层面上看,老师要善于巧妙地抓住时机、创造条件,进行及时而充分的教育、沟通和引导。调查显示高中学生在情感方面困惑最多,也容易感受挫折和无助。作为正处于青春期的高中生,对异性的朦胧感让他们多了一份神秘,幻想,但又不敢或羞于表达,整天处于一种惶恐不安的状态。部分学生性格比较内向,进入了一个陌生的环境,一时还无法适应,不愿意结识新的朋友,把自己的内心世界封闭起来。同时高中学习的难度与初中相比有明显的提升,有点学生会一时跟不上,然后就逐渐丧失自信心,也没有勇气问同学或老师,在成绩的不断下滑中迷失自我。

所以,班主任要细心,善于观察,在学生迷惑时能及时指点迷津,在他们困难时及时提供帮助。学校在心理教育上要及时跟进,让学生有敞开心扉说话的地方。要将心理咨询室的使用效果尽量放大,多渠道鼓励学生走进心理咨询室,来倾述自己的苦闷与困惑,如开通专用电话,QQ,短信留言等多个平台。班级多召开主题班会和文艺活动,让学生在比较宽松的环境中,很自然地进行同学之间及师生之间进行充分而真诚的交流。

4.从家长层面上看,要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把握学生的成长的阶段性特征,配合好学校教育,形成家校教育的合力,孩子的成功是社会、家庭、学校携手努力的结果。我们的家长虽然全心全意的爱着自己的孩子,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家长都懂得和运用教育艺术。很多孩子觉得父母武断,不给自己表达意见的机会,父母在家依然是说“一不二”的威严地位。孩子觉得自己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从而压抑自己的情绪,产生逆反心理。

另外,有少部分学生的父母在外打工或早出晚归,无暇顾及孩子的生活和学习;往往他们的父母中很多人的文化程度都在较低,不能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我们的调查数据也与此完全吻合。所以,学校要充分利用其掌握的教育资源,办好家长学校,去教会家长如何在孩子不同的年龄阶段和学习阶段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把握教育的重点和教育的契机。另外,利用好家校通平台,经常地将学生的行为表现与思想动态,跟家长沟通,进行及时的、有针对性的配合教育,达到家校教育的同步化和一体化。

5.要改变“重视学习成绩,轻情感沟通与思想教育”的状态。我们可能都会认为:学习好的学生就很快乐,成绩差的学生就不快乐。很多家长甚至老师,都把教育的重点集中在习惯和基础较差的学生身上,很少去了解成绩较好的学生的内心世界。本次调查的数据发现:不快乐的学生比例,实验班竟然高于平行班,而比较快乐的学生的比例平行班则更高。其实,成绩好的背后有时会掩盖很多的状况,很多活生生的教育悲剧也都发生在这些所谓好学生群体中。究其原因是,普通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经历了较多的挫折教育和经历,他们也许更能正确对待与化解学习上一时的困难,有更为坦然与轻松的心态,去面对和自我调整。而实验班学生虽然学习成绩好一些,但他们背负了更沉重的包袱,承载了父母和老师更多的期待,面对的竞争也更为激烈。学习的过程总是螺旋式上升的,总归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他们碍于面子而不能跟别人倾述,所以他们在矛盾中艰难前进。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善于观察和发现他们的内心世界,及时地关心、帮助、引导和矫正这些学生,让他们能轻装上阵。

四.学情调查后的反思与建议

(一)教师要努力成为爱心和耐心并重的人

作为教师,要做到关爱学生,努力寻找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怀,同学的帮助,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才能好学、乐学,才会健康发展。作为成长过程中的学生,犯一点错误,在所难免。教师应多换位思考,多一份包容,多一份耐心,而不要只见教育的刚性,不见教育的弹性。同时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主动与家长交流,全方位关注学生的成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融合贯穿于学生生活的整个空间。

(二)教师要努力成为智慧的,富于创新的人

教师面对的是多样化的学生,面对的是不断变化的学生。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善于研究学生的习惯,寻找合适的途径去了解学生,去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对“症”下“药”,做一名智慧型的教师。让学生对老师除了尊重,还要有崇拜,崇拜老师的智,更崇拜老师的德,师生关系更为融洽。

我们教育的对象有着各自不同的成长背景和成长经历,所以教育不要过多的依赖所谓的经验,更多的是不断的经历和体验。所以教育过程中,要时时充满思考与观察,用思考来发展教育的艺术与魅力,在不断的创新中,丰富自己的教育人生。

(三)教师要努力成为最善于反思的人

就知识技能与学习经历而言,老师远胜于学生,但老师也同样是一个不断发展中的个体,正所谓“活到老,学到老”。教育工作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反思的过程,作为为人师表的典范,也必须是终身学习的践行者和示范者。在匆匆前进的过程中,还要不时抬头看路、回头反思,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丰富自己的教育技能和教育理念,激发更多学生学习的潜能。

作为一次尝试性的学情调查,工作中还有很多值得思考和完善的地方,但调查显示的信息与资料,为我们有效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打开了一扇窗户,提供了一个方向。学校在教育教学的管理与服务中,要提供更为“友善”的软硬件环境,班主任和任课老师需充分利用调查的成果,发现每个学生个体存在的个性化问题,组成以班主任为龙头的管理团队,建立学生学情档案,开展特色化和个性化的班级管理,在各个层面上通力协作,最终达到让学生“乐学,会学,学会”的教育教学目标,在实际行动中践行“挖掘潜能,让每位学生都走向成功”的办学理念。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南京市天印高级中学 地址:南京市江宁区东山街道上高路199号 邮编:211100

联系电话:52130500 招生QQ:2214673437 您对网站意见或建议请留言 njtygz@sina.com 技术服务:教育技术室

备案号:苏ICP备2021048345 苏公网安备320115020104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