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实录及反思
发布时间:2015/11/30 21:04:50 作者:王迎鹏 浏览量:1836次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学实录及反思
南京市天印高级中学 王迎鹏
一、 课堂实录
教师:同学们之前都已经做过预习了,下面我们来把课文朗读一下。
学生:朗读课文的过程中,部分字音发音错误和不准确。
教师:纠正学生的错误读音。例如“斫榛莽”的发音为“zhuò zhēn mǎng”, “培塿”的发音为“pǒu lǒu”,“颢气”的发音为“hào qì”,“引觞满酌”中的“觞”的读音为“shāng”等。
教师:本文的作者柳宗元同学们都不陌生了,那么能不能谈一谈对他的了解,或者以前学过他的什么文章。
学生:初中学过他的《小石潭记》。
教师:很好,很多同学还记得《小石潭记》,实际上柳宗元在永州的时候写过八篇文章,我们称之为《永州八记》。下面请同学们看看这八记的名称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学生:这八记不是写“山”,就是写“水”,只有《始得西山宴游记》这篇文章多了一个“始得”。
教师:下面我们就扣住“始得”来研读这篇文章。请同学们找出文章中直接体现“始得”的语句。
学生:“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教师:西山之“异”在何处?
学生:“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教师:能否用自己的话语进行概括。
学生:高峻与开阔。
教师:“游”缘何“于是乎始”?
学生:之前的游玩是“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倾壶而醉”“恒惴栗”;而见到西山之后是“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学生:西山的高峻与开阔和之前的清冷和压抑形成鲜明的对比。
教师:“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眼中之“景”就是心中之“景”。作者眼中景色的变化实际上就是作者本人不断发现、重塑自我的过程。作者在答友人书中说道:“虽万受摒弃,不更乎其内”,表达的就是一袭长衫,半点灯光,独居一室,奋笔疾书,虽屡遭奸佞之敌打压,身心疲惫,竟至到了“行则膝颤、坐则髀痹”的程度,可是刚直不阿、志不可屈的脊梁却是高高挺立,在历史的长河中,他的一篇篇作品闪烁着动人的光辉。“山之特立”正体现作者“不与培塿为类”的高洁情怀。
教学反思:
关于文言文的教学,一直以来就有着不小的争论,是重视“言”还是“文”的问题。如果注重“言”,关注于文本中的字、词、句,势必在课堂上需要花掉很多的时间,“文”的部分就会淡化;如果要注重于“文”的部分,那就有可能让课堂华而不实,学生最后也是云里雾里,甚至于不知所云,对文章的理解也肯定是模棱两可。如何让两者达到平衡一直以来都让我感觉很困惑。然而对于教学来说,如果故步自封,自然不可能有所成长和突破,发现问题说明就有上升的空间。因此,我对于这篇文章的教学做了一个新的尝试。
随着学校生源的不断变化,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不断的提高,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都有了不小的提升,学情的变化自然可以带来教学上的改变。学生的的能力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自觉性和学习的效果也会有很大的提升。对于课本中所固有的基础知识,我们可以给学生一个充分的预习的时间,但是这个预习的内容教师之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目的明确,学生的预习才会具体和充分。我在预习中注重学生课文字音的准确和关键字词的理解,不懂的句子则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打进行解决。
所以课堂的一开始就进行了预习的检测,总体上效果还是不错的,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准确的掌握课本中的一些难读的字和少见的字,包括文中的通假字也一并得到解决。
对于本篇文章而言,把什么地方作为突破口很重要,我看过很多的教案和教学实录,选择的角度很多。今天我做了这样的尝试,在介绍柳宗元的时候,把他的《永州八记》的题目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发现其他的七篇文章不是写“山”就是写“水”,只有这个“首篇”与众不同,多了“始得”与“宴游”。就“始得”和“宴游”而言,“始得”显然从字面上更容易理解,而“宴游”又是在“始得”的基础之上,因此我选择本文以“始得”为突破口。
随后,我提出第一个问题就是文章中能够直接体现“始得”的语句。学生在预习文本的基础上,通过再次阅读很快就找出了文章中的三处直接体现“始得”的语句:“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在此基础上,我又抛出了第二个问题西山之“异”在何处?学生小组合作讨论。通过对文本的分析和理解,加上老师的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找出了西山的不同之处。“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xiā)然洼然,若垤(dié)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接着把西山之景与之前的游览之景进行概括,我在这里引导学生通过抓住文本中的一些关键词来进行概括。比如“高山、深林、幽泉怪石”以及“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等等,学生基本能概括出“凄清”和“开阔”。把两者进行比较,作者思想情感的不同就显而易见了。
之后引导学生再继续研读文本中前后能表达情感的语句。再一次把“意有所极,梦亦同趣”和“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进行对比,此处加上老师对于柳宗元人生经历的简介,学生基本都能体会到作者创作的意图,又从新回到文本的突破口“始得”。
整节课首尾呼应,由“始得”开始,又由“始得”结束,以关键词贯穿全文。以点带面,以面带篇,层层深入;从景入手,借景探情,运用对比,抽丝剥茧般的把柳宗元的心路历程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供学生和老师一同鉴赏和感悟。
然而,回顾整节课,遗憾和不足在所难免。正如开头所说,文和言的纠结依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虽然是从言入手,以文为整节课之神,但是鉴于学生基础的薄弱,在少数句意的理解上还是有所偏差,因而导致文章理解上的困惑,有部分学生的主动性没有调动起来,基本上是被牵着走的,因而,我也相信教学的效果势必要大打折扣。
另外,对于作者情感的理解,我觉得说教的成分多了点,让学生挖掘的东西少了些。记得曾经看过一篇文章中关于赏析作者的情感,这位同仁没有通过具体的“景”来切入,而是抓住了文章中的两个“醉”字,一个“倾壶而醉”,一个“颓然就醉”。他就是引导学生抓住这两个“醉”的不同来赏析作者的情感,这个切入点很有创意,也很有深度,真可以说是令人眼前一亮,真正体现了由文字走向文章,由文章走向文学的教学思路,他的这种课堂设计真正是朝着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个方向而去的。
回到自己的这节课,学生实际上一开始就提出了“始得”和“宴游”的不同,我为了省事,只是抓住了“始得”来谈,对于那些找出“宴游”的同学而言,就有些遗憾了!如果文章的景以“始得”为突破,而情感上则抓住“宴游”来探讨,是不是就可以理解为从题目中就已经暗示了由景入情的奥妙了?那么在引导学生赏析的时候,可能情感这块就能找到更好的切入点,学生的理解也许就会更加的深刻。
正所谓:学无止境,我记得自己曾经看过一篇教学实录,他的切入点非常有创意,真是“不走寻常路”。他抓住文本中非常容易忽略的一句话为突破口,层层深入,就是文章的最后一句“是岁,元和四年也”,我读完之后佩服的五体投地。他完全不安常理出牌,剑走偏锋,但是“走”的精彩,“走”的深刻。由此可见,文章的教学创意无限,只要我们深入研读文本,总能找出不同,总能寻到属于每个人自己的精彩。
参考文献:
《有效提问,语文课堂可以预约的精彩》庞培刚 《语文知识》
《时间背后的情感密码》刘宏业 《中学语文教学》
《披情入山林,且行且吟话凄凉》柳青 《中学语文》
上一篇:语文组教研活动
下一篇:高三期初考试试卷简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