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期初考试试卷简析
发布时间:2015/11/30 21:09:29 作者:王迎鹏 浏览量:1286次
南京市2016届高三年级学情调研卷语言文字运用分析
南京市天印高级中学 王迎鹏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胚胎pēi 怪癖pǐ 犄角jī 不露声色lóu
B.翘首qiáo 狙击zǔ 蓊郁wěng 烟熏火燎liǎo
C.晌午shǎng 缱绻quǎn 潜藏qián 一蹴而就cù
D.恫吓xià 嫉恨jí 镌刻juān 长歌当哭dàng
【参考答案】C
【学生答案①】A
【学生答案②】D
【点评】本题的均分为2.3分,A项中的“不露声色”的“露”的读音应该为“lù”,此选项考查的加点字的读音是多音字,学生分辨的时候有些难度;B项中的“狙击”的“狙”字的读音为“jū”,此选项考查的是形近字,选项给出的读音“zǔ”也容易误导学生;D项中的“恫吓”的“吓”字的读音为“hè”,这也是一个多音字。由此可见,汉字读音题命题的重点就在于多音字和形近字,而多音字尤为重要。学生在面对这一类题目时,一是要注意平时的积累,常记常练;二是在记忆读音的同时要联系这个字的义项,这样的记忆才能深刻。
2. 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一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我国每年出版的专著 ,但不少传播有限,特别是那些蕴含真知灼见、启人 、极具现实意义的论著,并没有得到进一步推广和传播,以致 ,这是非常可惜的。
A.汗牛充栋 心智 默默无闻
B.叠床架屋 心志 默默无闻
C.叠床架屋 心志 湮没无闻
D.汗牛充栋 心智 湮没无闻
【参考答案】D
【学生答案①】C
【点评】本题的均分为1.5分,词语辨析题首先要能区别考查词语之间的差别,“汗牛充栋”指的是书运输时牛累得出汗,存放时可堆至屋顶。形容藏书非常多。而“叠床架屋”指的是床上搁床,屋上架屋。比喻重复、累赘。其次要能联系上下文的句意,由“每年出版的专著”和“不少传播有限”可以推断出空格处应填入的词语的意思应该是多而不是重复。“心智”的意思是思考能力、智慧;而“心志”指的是意志。联系上文的“蕴含真知灼见、启人”,所以只能选择“心智”。“默默无闻”的意思是不出名,不为人知道;“湮没无闻”指的则是埋没,不为人所知。联系上文中的“没有得到进一步推广和传播”,只能理解为被埋没,所以最终选择“湮没无闻”。
3. 下列诗句中,所用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
A.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B.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C.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D.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参考答案】A
【学生答案①】C
【学生答案②】D
【点评】本题的均分为2.4分,本题考查的是诗句中修辞手法的辨析,继承了2015年高考题的命题方式。A项中从“月照花林皆似霰”中可以看出“月似霰”,如果能理解“霰”是“雪珠”的意思,那么判断出使用的修辞手法为比喻也就不难了。B项中“孤帆远影碧空尽”中的“孤帆”,在此指的不是“船帆”而是“整只船”,由此可以辨别出运用的修辞手法为借代。C项中的“钟鼓馔玉”本意是鸣钟鼓,食珍馐。这里也是代指富贵豪华的生活,自然修辞手法也是借代。D项中的“终岁不闻丝竹声”中的“丝竹声”在此代指“音乐”的意思,所以修辞手法同样是借代。综上所述,诗句中的修辞手法的辨析,不仅要求学生能熟练掌握各种修辞手法的特征,还需要读懂诗句的含意,两者缺一不可。
4. 下列语段空缺处应填入的语句,排列正确的一项是(3分)
卞之琳的早期诗作精巧细致, 。诗人的琴弦早已沉寂,他的学识在莎剧的翻译、研究上得到了施展。
① 映出年代的久远 ②传来一丝凄凉的古香
③如古瓷小摆设 ④这样的古瓷惹人喜欢
⑤略许的晦涩又像是蒙上一层薄薄的细纱 ⑥却经不起风吹雨打
A. ④①②③⑥⑤ B.③①⑤②④⑥ C.①②③⑤④⑥ D.⑤③⑥①②④
【参考答案】B
【学生答案①】C
【学生答案②】D
【点评】本题的均分为2.8分,做好语句排序题的关键在于能准确的找到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内在关系,而句子与句子之间关系的最显性的表现就是句子中的虚词,所以抓住虚词是解决此类题目的关键所在。联系上下文可以看出,上文写的是“卞之琳的早期诗作”,下文写的是“他的学识在莎剧的翻译、研究上得到了发展”,句意发生了变化。空缺处的语句只有⑥中的“却”能表现句意的转折,所以⑥放在最后连接下文。通过③句中的“如”,我们要找出“古瓷小摆设”的本体,空缺处的另外五句没有一个能做本体,所以③的本体只能是上文的“卞之琳的早期诗作”,所以③句放在最前面。并且④中的“这样”显然是对“古瓷”的描绘,因而①⑤②都要放在④的前面。由此可见,只有B项符合题意。
5. 下面是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在第七轮“中美经济对话”开幕式上讲的一段话,请以平实的语言表述这段话的含意。(40字以内)(4分)
虽然我熟悉的是中国秧歌,雅各布·卢财长了解的可能是美国街舞,但不同的舞蹈都是对舞台的丰富。无论单人舞、双人舞,还是双方参加的集体舞,中美都感到有收获。
答:
【参考答案】虽然中美经济各有特点,但都不可或缺。无论中美何种形式交流,都对双方有益。(每点2分)
【学生答案①】虽然各国文化存在差异,但总会从某件事中寻找出共鸣。(0分)
【学生答案②】中美两国的经济形式不同,但两国的经济发展与协作都非常好。(1分)
【学生答案③】虽然中美两国的文化不同,但是都有各自特点,两国在各自发展中又能合作,并且求同存异。(3分)
【点评】本题的均分为1.6分,从题意可以看出本题既考查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又考查了语言的运用能力。所谓“平时的语言”指的就是把形象的语言表达的简洁明了。语段中的“中国秧歌”和“美国街舞”都是形象的说法,是喻体。我们只要找出本体就行。从题目中可以看出这是在“中美经济对话”上说的话,显然说话的本体应该是“经济”。另外,本段话实际上表达了两层意思,前半句说的是经济的差异性,后半句说的是经济的合作交流。从学生的答案来看,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审题不清,不能看清题意;二是答题不够完整,表述模糊,不清晰。
上一篇:教学实录及反思
下一篇:2015—2016语文组教研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