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教学研究>>研究团队>>生物团队>>教研动态>>文章内容
【专题研究】生物教研组开展“有效教学”研究活动

发布时间:2016/5/6 0:00:00 作者:郑钥洲 浏览量:1591次

    我校生物教研组开展有效教研的学习,通过学习什么是有效教研,有效教研的背景。全体组员都参加。郑钥洲主讲。下面是讲稿摘录。

    一、什么叫有效教研?

    广义的教研活动是指研修活动,是从教师实际出发,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进行的包括专业理论学习在内的教师教育,是“教研、科研和培训”一体化的教师教育模式。

    研修活动具有群体互动性、实践反思性和专业引领性的特点。

    研修活动的三个层次:

    1.关注教育教学常规落实的过程管理;

    2.关注教育教学能力提升的教研活动;

    3.关注教师专业知能提升与运用理论改进实践能力的教师探究性实践。

    狭义的教研活动是教师围绕教育教学工作展开的一种学习与交流,是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重要形式。

“有效教研”是针对传统的教研活动走过程,轻实效,教师教研主体缺失,积极性、创造性缺乏这一现象提出来的。“有效教研”是一种民主、开放、科学的教研机制,是一种合作、坦诚、包容的学习文化。有效教研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本,关注的是教师自主教研意识的确立,个人能力(教与学问题的诊断,行为的改进、改善,以及由此而来的理念更新等)的系统超越,以及通过组织成员的素质互补,提升整个组织的学习研究水平。

    有效教研主要是教师研究的主动性、反思性、常态化、实践性和创造性的统一。有效教研实质上是一种有效的、合作式的组织学习、实践、反思与改进的系统活动过程。

    二、提出“有效教研”的背景

    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外部环境的影响,如参加培训、外出学习、听报告等,但在新课程条件下,主要的已经不再依赖这些外环境了,而是主要依靠校本教研制度,而教研组又是实施校本教研的主要载体。教师专业成长中的专家引领、同伴互助、实践反思等,同样地也主要依靠校本教研去实现。可是,当前校本教研(教研组)活动中却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严重制约着教研活动的有效开展和教师专业发展。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学校教学研究的环境与氛围不足。学校规模越来越大,年级组的管理功能日益突出,却弱化了承担教学研究基本功能的教研组的作用。

    2.教研活动中大量存在的是“任务布置多,深入研讨少”、“以应付考试为中心”。教研活动中比重最大的是“听布置,执行具体事务”,与其核心工作“教学研究”相比,“管”的色彩似乎偏浓,“教而不研”或“教而少研”是常见的现象。

    3.教研活动过程中“问题意识差,交流对话少”,教师缺乏真正的合作学习。有问题才有讨论,没有质疑,没有不同声音,“你好,我好,大家好”的讨论只能是形式的,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讨论,构不成教师的群体合作学习。

   4.教研形式比较单一,主要是组内交流活动,即开课——说课——评课活动等。教研组内交流,教师往往关注的是教师的教,探讨的是如何通过教师的讲,让学生很好的学到该学的知识,如何教给学生更好的应试的技能,以便使学生在升学考试中拿到高分,让更多的学生升入条件好一点的高一级学校,经常讨论的是怎样统一教学进度,怎样安排教学内容,选择、使用哪种教辅资料,挑选哪些练习题、习题,如何命制考试试卷等方面问题。而对教师自身的知识与能力结构、师生关系、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态度、价值观以及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开发等缺乏必要的研究,很少关注学生的学情,很少研究如何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讲课——说课——评课的优点是能够通过教师自身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创设一个真实情景,对教学实践活动进行具体的研究,应该说,该形式符合实践——认识——理论的事物认识规律,有利于教师对某方面问题进行较深入的探讨。但这种探讨往往局限于本堂课之中,讨论和解决的是本堂课的问题,教师在实际听评课过程中,大多就事论事,缺乏对一般教学问题的研究和一般规律的总结,难以收到举一反三的功效。实际讨论过程,常常是一言堂,教研组长、权威教师说了算,其余教师处于被动附和的地位,没有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研究局面。更有甚者,由于少数教师研究意识不浓,对这种研究活动存有戒备心理,怕同事对自己“挑刺”伤面子,不乐意别人听自己的课,尽量想法回避开课。即使迫于无奈必须开课,也是事前精心准备,在授课班级认真部署,先讲什么、后讲什么,什么问题学生应该怎么答,都安排得丝丝入扣,并进行多次预演,致使公开课成为一场公开戏。而听课教师明知其假也不当面戳穿,评课时蜻蜓点水,言不由衷,或只唱赞歌不谈问题,或避重就轻,说些“时间把握不当”、“教者略显紧张”等无关痛痒的问题搪塞,不触及问题实质。

    5.由于教师课务较重、课务调整困难、质量压力很大,加上上述原因的长期积累,教研活动的实效性较差,使教师对教研活动的兴趣减弱,总认为没什么好教研的,研来研去还是原来的东西。参加教研活动是浪费时间。

    6.教研组尚未成为群众性的、合作研究的实践共同体,离课程改革所要求的校本研修还有相当距离。

    7.最突出的问题是教师们真正缺少教研的内驱力。我们的教师比较长于内省而缺乏公开自我、倾听与回应以及问题化与问题解决的习惯与能力。教师们经验有余而反思不足,缺乏内驱力的被动的反思,影响了教学研究质量的提升。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造成上述诸多问题是长期积累下来的,而这些问题不解决,就无法提高教研活动的有效性,无法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南京市天印高级中学 地址:南京市江宁区东山街道上高路199号 邮编:211100

联系电话:52130500 招生QQ:2214673437 您对网站意见或建议请留言 njtygz@sina.com 技术服务:教育技术室

备案号:苏ICP备2021048345 苏公网安备320115020104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