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教学研究>>研究团队>>生物团队>>教研动态>>文章内容
【专题研究】生物教研组继续开展有效教研的学习

发布时间:2016/6/24 0:00:00 作者:郑钥洲 浏览量:1590次

    生物教研组继续开展有效教研的学习。主讲人郑钥洲。所有组员全部参加。要求结合教学实际进一步学习。

   (一)研究主题与形式的针对性

    教研活动的针对性有两方面涵义: 一是解决问题的针对性;二是对于不同教师群体需求的针对性。

    任何一次教研活动,其实都有一个背景。我们能否把握住背景中本质的一面(包括客观形势与自身特点的分析),从而明确本次教研活动的意图、目标与主题,是教研活动策划的要点。

    不同人群所关心的话题是不同。教研活动的针对性同时要反映对不同人群需求差异的把握。

   (二)活动过程的可参与性

    教研活动应该设置让参与者感到有值得思考或行动的参与点,并提供参与者及时交流的机会。 可参与性不仅仅体现在任务设置上,教研活动中平等、合作与分享的氛围也会影响参与性,这对组织策划者和参与者都有相应的要求。

   (三)解决实际问题的建设性

    针对性与可参与性都是教研活动是否有“建设性”的重要基础。 如果,教研活动是教师成长与进步的“扶手”,那么“蹬阶”就是活动后能否提出改进教学行为的理解与建议。

   (四)研究主题的连续性与渐进性

    几次活动之间的工作过程能否亦是持续研究的一部分,可能是决定教研活动成效的关键。 对某一主题的连续研究,应该体现形成共识——行为跟进——进一步认识——进一步改进的“螺旋式上升”的特点。

   (五)关注过程的生成性

    教研活动的有效性常常反映在对这种生成的敏感度、驻留度与利用度上。

   (六)理论结合实践的指导性

     我们的目标并不在深奥的理论研究,而在于教师能讲出指导教学实践的朴素道理。教研活动是教师学习理论与应用理论的“链接”与“导引”。

    因此有效的教研活动应该是研究的主题鲜明、集中,研究的问题典型、有针对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具体、可操作任性强;教研活动过程中,教师重学情,有主题研究意识、合作共享意识和校本行动意识;教研活动后,教研成果得以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并且有广度、深度和宽度。

    “有效教研”的策略

     基于对“有效教研”的全面认识,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科学的采用积极的教研策略,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保证教研成果指导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果,并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不断的反思改进,螺旋上升,从而提升教研成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所以,我认为,中小学的“有效教研”可结合本校实际,灵活开展“有效教研”活动,大胆采用以下的“有效教研”策略。

    1.主动学习性策略。学习是研究的前提和基础,教师自身学习的动机直接影响教师的基本素质、教研能力与教学水平的提升。因此,作为生物教师,要结合自己的专业特点,学习新课程理念,使自己始终走在教学改革的前沿;学习学科知识和课程标准,使自己能站在学科的制高点上;学习借鉴同行以及教育专家的经验,以使自己少走弯路,从而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和教育教学水平。这可以常常采用文献法,收集教学方法、采撷教学观点,或者剪报、复印、下载与自己有关的各种教学信息资料,为自己的教学点燃一把火炬。

    2.大胆实践性策略。可能大部分老师虽然感到教学效率低、效果差,但仍满足于现状,不愿改革、不愿进取、不愿研究改进,这是一个恶性循环的误区。因此,我们每一个老师都要树立“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的信念,认真思考教学效率低、效果差、质量不高的实际问题,探讨制约教学效果的各种因素,认真分析教材特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把自己在学习中的点点滴滴、思考中的灵光一闪,大胆的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去。让新课程的理念、方法和策略在自己大胆的实践中,与教育实践交融,解决教学实践中的现实问题,并不断提出新的教学研究话题。这可以采用自我录像,把自己的一些教学片断制成录像,可以自己观看,寻找教学实践中的不足,也可以在同事专家的帮助下反思改进。

    3.积极反思性策略。著名教育家波斯纳提出了著名的教师成长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礼记·学记》中也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困”说的就是对教学的反思,这是教师专业成长不可缺少的途径。教师个人的经历、体验、感受、理想、反思更是教师参与教学教研的不竭动力和资源。因此,教师的自我反思作为校本教研的一种研究方法不同于传统教研中的经验总结法,它应该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具体的可以通过以回顾学生的视角进行反思;以教师的视角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通过学生的眼睛来反思自己的教学;通过约请同事、专家观察研究教师教学来反思;通过阅读理论文献来反思自己的教学;通过家长对学生的发展的意见反思自己的教学。还可以多采用札记法和随笔法,每堂课下来,可以写下自己教学中发现的闪光点,记下课堂中的重要事件,也可以结合重点、难点、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指导、教学效果等进行反思,写成随笔。每周或每月进行小结整理,看有没有使自己惊奇的事情发生,有没有使自己感到困惑的问题发现,以及导致这些问题发生的根源何在?循环往复,再作后续研究和实践。

    4.校本培训性策略。校本培训是有效教研的一条重要的途径和手段,是以学校为单位,面向教师的一种学习方式,立足于学校的需求是教师校本培训的显著特征,针对性是校本培训的生命, 校本培训的目的是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追求教师发展与学校发展的统一。这可以在充分调研教师需求、学生需求的基础上,结合本校教育教学实际,对问题进行排序筛选,抓住对质量影响最大、亟需解决的问题,组织当地和本校专家进行专题培训、问题研讨、专业引导,以促进教师业务能力的提高。还可以采用比较法,邀请知名教师或专家来校讲课示范引路,指导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并在研究实践中改进。也可以通过手拉手结对子、传帮带、三课达标竞赛、多人一课研讨、教材过关、基本功过关等手段来开展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来推动教师的专业发展,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5.点滴积累性策略。《荀子·劝学》中说: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学海无涯,艺无止境,厚积才能薄发。因此,每一位教师要注意积累自己平时获取的新课程的理念、方法、技巧,积累自己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点滴收获,如可以采用档案法,平时精心备课、收集资料、进行个案分析,制成自己教学行为与专业成长的档案。几个学期下来,进行比较,从中将会比较系统的体会自己的发展过程,增强成就感和自信心,也许会为今后的教学带来新意。

    6.共享互补性策略。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英国著名剧作家萧伯纳曾说过:我有一个苹果,你也有一个苹果,假如我们互相交换的话,我们各自还是都有一个苹果;但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我们再进行交换的时候,我们就会各自同时拥有两种思想。当然,两种思想碰撞之后也可能会产生新的思想,作为学校的教学研究,就是要倡导一种民主、坦诚、合作、包容、共享的学习文化,一种有效教研的氛围和平台,组织和引导老师们经常合作、交流新课程的理念、方法和技巧,分享自己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点滴成就和困惑,共生互补,共同发展。我们通常采用集体备课,同备课组的老师可以经常采用“个人先备(熟悉课标、吃透教材、了解学生)、集体评议、反思修改”的形式,形成各自个性化的教学设计,再经过上课、反思加以完善,即所谓的“四次备课策略”。还可以采用观察法,同事之间相互尊重的听课,开诚布公的评课,这里不要追求量次和形式,而是同事之间深度的合作与碰撞,交流与分享,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经验通用、失误同戒,及所谓的“推磨听课”。也可以采用讨论法,平时注意留心观察,搜集自己教育教学中困惑和问题,在自己反复思考甚至尝试的情况下,然后定期(教研活动时间)对普遍性的问题进行讨论,由于每位老师事先经过深思熟虑,讨论会上自然有的放矢,有了深层次的理解和交流,效果定会不错。这就是我们经常教育学生时说的:同伴的榜样作用是巨大的。有了同事之间的合作交流、共生互补,教学艺术之树一定会根繁叶茂、百花齐放。

    7.课题研究性策略。课题研究是在常规教研的基础上开展的一种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有系统的教学研究活动,它通过对教学实际的深入了解,对先进理念的深入分析,围绕学科教材中的教法、学法,立足于现实教学和学生发展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开展系统性的研究活动。它通常采用的形式有:信息利用、经验总结、专题调查、个案研究、专题讨论、教育实验、著书立说、理论借鉴等。它的一般过程是:深入调研、确定课题;查阅文献资料,初步分析;成立组织,制定课题研究方案;搜集并整理与课题研究相关的资料;分析研究;撰写论文与课题研究报告;展示成果、示范推广、课题延伸。规模较大、资源较好的学校可以承担一定的课题研究,来教师的教学教研水平,彰显教师个人与学科特长,提升学校的影响力。

    8.成果展示性策略。大家经常说,教研和教学是密不可分的、共生互补的,有效教研的目的也是为教学服务,是为了促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而教师是否能积极地参与教研活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教研成果能否很好的指导教学实践,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因此,教研组要善于营造氛围、搭建平台,通过多种形式的教研成果展示,把教师的学习、教学、反思、研究,哪怕是在教学和教研过程中的精彩一瞬、点滴收获特写放大,增强教师的教学成就感和教研的幸福感,也可以通过成果展示,进行教师之间、校际之间的交流互动,提高教研成果的附加值。当然,教研组还可以把老师们的学习心得、教学设计、精彩个案、经验总结、教学论文、研究报告、学生作品等进行印刷装订,把课堂教学、教研活动、学校活动等等制成光盘,包括积极参加各级的教学教研竞赛,展示学校师生的教学教研成果,通过成果展示效应,来提高教研组的知名度,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南京市天印高级中学 地址:南京市江宁区东山街道上高路199号 邮编:211100

联系电话:52130500 招生QQ:2214673437 您对网站意见或建议请留言 njtygz@sina.com 技术服务:教育技术室

备案号:苏ICP备2021048345 苏公网安备320115020104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