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今天是 2025年4月7日  |  星期一
当前位置:首页>> 教学研究>>研究团队>>艺术团队>>文章内容
【互动交流】《品味中国戏曲》教学案例及反思

发布时间:2012/6/19 9:26:01 作者:无 浏览量:1435次

《梨园百花》第三课时——品味中国戏曲教案

南师附中江宁分校 居鹏

设计思路:这是八下第五单元《梨园百花》的第三课时。在第一课时中,学生已学唱《唱脸谱》,并了解了京剧的相关常识;第二课时,学生又学唱了黄梅戏曲风的歌曲《山野的风》;第三课时,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一些地方戏,并通过实践体验“唱、念、做、打”的艺术表现手段,激发学生对中国戏曲的兴趣。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黄梅戏、豫、越、昆、锡剧及其相关知识,提升学生对我国重要剧种和我省代表剧种的认知能力

2.在聆听、实践、思考中,让学生体验戏曲“唱、念、做、打”的艺术表现手段,感受中国戏曲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戏曲的兴趣,并引发学生对“如何传承戏曲艺术”问题的理性思考;

教学重点:

在实践中,让学生感受戏曲“唱、念、做、打”的艺术手段。

教学难点:

学唱戏曲唱腔,和戏曲念白及动作。

教 学 过 程

一、导入

1.课前配乐播放戏曲图片,上课后语言导入:

提问:“同学们,看到老师播放的图片,你们应该可以猜到,今天我们上课的内容是?”【生:戏曲】“那么,你知道哪些与戏曲相关的知识?”【学生回答:唱念做打、脸谱、各种地方戏名称等】

 2、从国粹京剧导人地方戏:

(1)师清唱戏曲片段,导入京剧。(意图:因为本课是《梨园百花》单元的第三课时,在本单元第一课时,学生已经学习了京歌《唱脸谱》和京剧的有关常识,所以师清唱京剧《苏三起解》唱腔片段,从学生最熟悉的京剧入手,进而导入其它地方剧种。)

提问:“看来同学们对于戏曲的理论知识了解得还真不少,那老师再来考察一下同学们的戏曲听辨能力,请同学们听老师唱一段戏,说出剧种名称。”(唱并打出《苏三起解》的唱词)【学生讨论回答——京剧】

(2)由京剧过渡到地方戏。

师简介京剧历史,尤其是它的诞生源于各地方戏曲的相互融合,并通过西皮(《苏三起解》、二黄《我们是工农子弟兵》的例子让学生感受京剧融合南北戏曲声腔的特点。在点出地方戏约有360种后,师导语:“丰富多彩的地方戏,就像是一座美丽的戏曲百花园,让我们一起去品味一下其中几朵的芬芳!”

 

二、走近戏曲

1、简介与江苏相邻省份的代表剧种:黄梅戏、豫剧、越剧

(1)黄梅戏

放《树上的鸟儿成双对》,让学生说说这是什么剧种。【学生基本都能说出答案】

提问:“你能说出黄梅戏的唱腔特点吗?”师可提示:“旋律线条是豪放激越起伏较大还是抒情明快起伏较小?曲调是淳朴流畅还是晦涩难学?”

从而帮助学生总结出黄梅戏的唱腔特点

    师介绍黄梅戏起源、发展和名家名段。

(2)豫剧

放《谁说女子不如男》片段,让学生说说这是什么剧种。【学生基本都能说出人物是花木兰,部分学生能说出是豫剧】

和学生一起来找找豫剧的特点:师可唱两句让学生模仿,感受豫剧常在起腔和收腔时提高声调的特点(带“讴”);并通过与黄梅戏的对比,感受豫剧声腔的豪放激越。

(3) 越剧

放《十八相送》,提问:“曲调和方言是偏南方还是北方?” 【学生基本都能说出答案】“方言比较接近哪里话?” 【部分学生答苏州、上海】“同学们的答案已经很接近了,这是浙江方言,和苏州上海方言的确有相似之处,而这个剧种,是诞生在浙江绍兴一带的越剧,因绍兴为古越国都城,故称越剧。”

介绍名家名段,让学生注意:“照片中的越剧名家扮相和刚才的《十八相送》,都显示出了越剧在演员性别上的一个特点,同学们能找到吗?” 【学生基本都能说出女扮男装】“为什么要由女演员来演男性角色呢?” 【学生基本都能说出是要突出越剧柔和秀丽的特点】正由于这样的特点,越剧著名剧目也多为演绎才子佳人式缠绵悱恻的故事。

2、了解并对比江苏的代表剧种:昆剧和锡剧

(1)昆剧

师简介昆曲,突出历史悠久和“百戏之祖”、“首批世遗”的关键词。

欣赏《牡丹亭——游园》片段,让学生讨论昆曲的唱腔和表演特点,并由师总结。

师出示部分《游园》的唱词,让学生朗诵一段,问:“这样的唱词有什么特点?” 【学生基本都能说出很雅致、很文艺】“试想古时什么样的人会比较容易接受、喜欢这种类型的戏曲?” 【学生基本都能说出文化层次较高的人】的确,昆曲的兴盛与当时士大夫的生活情趣、艺术趣味是一脉相承的。士大夫的文化修养,为昆曲注入了独特的文化品位,他们的闲适生活和对空灵境界的追求,赋予了昆曲节奏舒缓、意境曼妙的品格。

(2)锡剧

    放《双推磨》视频,让学生说说他们是在模仿什么动作。【学生基本都能说出推磨】

    简介锡剧(太湖明珠),让学生说说这个剧种的声腔特点。“锡剧的唱词,是贴近普通劳动人民还是士大夫阶层?”【学生:普通劳动人民】“为什么在地理位置和方言如此接近的两个地方会出现不同风格的两个剧种呢?【学生:适合不同的欣赏人群】

(3)反馈小结:先出示如下语言

        百戏之祖,词雅韵浓

        淳朴流畅,明快抒情

        西皮二黄,国粹流芳

        太湖明珠,轻快柔和

        女扮男装,柔和秀丽

        豪放激越,起收带“讴”

请学生根据提示说出是何剧种。

三、戏曲实践:通过对戏曲的四种表现手法——唱念做打的介绍和模拟,让学生更近一步品味戏曲。

1、唱:《对花》片段

师简介背景后,带学生跟视频唱,并分角色对唱。

(女)丢下一粒籽,

(男)发了一颗芽,

(女)么杆子么叶

(男)开的什么花?

(女)结的什么籽?

(男)磨的什么粉?

(女)做的什么粑?

(女)此花叫做

(齐)呀得呀得喂呀,得儿喂呀,得儿喂,得儿喂的喂尚喂,叫做什么花?

 

2、念:

通过京剧《红娘》中红娘和张生的念白,让学生了解戏曲念白大体上可分为两大类:散白和韵白

     “韵白”——韵律化

     “散白”——以方言为基础,接近于生活语言。

无论韵白还是散白,都是经过艺术提炼的语言,具有节奏感和音乐性,铿锵悦耳,与唱相互协调。

3、做:

(1)即兴编创表演:想象生活中的场景——“照镜子”、“穿针”、“高兴” 、“开门”、“关门”等进行虚拟动作表演

(2)让学生观看《拾玉镯》“喂鸡”片段,通过演员的“做”功,感受作品表现的内容。

(3)通过对“戏”字的解释,让学生关注戏曲的虚拟性特点,提示学生要有想象力,注意关注生活中场景在戏曲中的表现:生活场景的夸张、一些程式化的动作等。

4、打:通过视频,介绍毯子功和把子功,并让学生尝试模仿舞台亮相和戏曲中的捧场喝彩。

5、表现手段之间的有机结合

(1)唱、做结合:《梅兰芳》电影片段,让学生了解演员间的不同表现手段所表现的配合。

(2)做、念结合:《七品芝麻官》片段赏析,让学生了解这些舞台表现手法对烘托人物形象所起的作用。并在从念白中挖掘出人物形象后,尝试模拟念白。

四、合作交流:

1、提问:地方戏曲的特点形成主要与哪些因素有关系?【生基本能讨论出审美习惯、地理特点、方言等】

2、目前,我国的戏曲艺术正经受着来自通俗音乐、影视等方面的冲击,你能为弘扬民族戏曲文化出一些好主意吗?【生基本能讨论出开设选修、将歌曲和戏曲相结合、自己通过网络资源模仿等】

五、总结

中国戏曲,代表着中国文化的传承。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中国戏曲的相关知识,还进行了一些戏曲实践。虽然非常简单,但是我却看到了同学们对于我国传统戏曲艺术的兴趣!希望同学们课后能够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进一步了解、传承戏曲艺术,相信在品味戏曲的同时,将会加深大家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喜爱!

 

 

八下第五单元《梨园百花》第三课时——《品味中国戏曲》教后反思

南师附中江宁分校 居鹏

  前些时候,接到区教研员张老师的电话,布置给我这项开课任务。初听以为是“同课异构”,仔细了解才发现并不是那么简单:清水亭学校的顾老师上午开课。市、区专家们评课后,我要在三小时内,结合大家的建议,就课例进行修改,并在下午再次开课。
  这的确是非常有挑战性的教研活动。
  我很快和顾老师取得联系,听她谈了课例的目标和构思:这是八下第五单元《梨园百花》的第三课时。在第一课时中,学生已学唱《唱脸谱》,并了解了京剧的相关常识;第二课时,学生又学唱了黄梅戏曲风的歌曲《山野的风》;而第三课时,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一些地方戏,并通过实践体验“唱、念、做、打”的艺术表现手段,激发学生对中国戏曲的兴趣。
  按照她的课件和教案,我在自己学校进行了试讲。之后,将我试讲的一些体会反馈给她以供参考。顾老师所备的资料很细致详尽,从中,我也学到了不少知识。但是,要体现出是在她的课例基础上进行改进,而不是按自己的理解和意愿另起一套炉灶,否则,也就有违这次活动的初衷了。所以,我的前期工作主要就是熟悉她的思路,然后自己多准备一些素材,以备修改之需。
  教研活动当天上午,顾老师的课上完后,专家组给出了很多建议,我听完后,立刻投入了紧张的修改。主要修改之处如下:1、加入了昆曲,加大江苏本省地方戏的比重,并就其特点和本省的锡剧进行对比。2、在各地方戏剧种浏览式的介绍后,加入一个短句式的反馈设计,加深学生对几个地方剧种特点的印象。3、由于《双推磨》选段的方言和曲调对学生来说颇有难度,根据南京方言特点,我改成了让学生尝试演唱语言较为接近的黄梅戏《对花》片段;4、在讲“做”的时候,将看《喂鸡》片段后让学生模仿生活中的一些动作,改为先模仿生活中的动作,再看看这些动作在戏曲中如何表达,加深学生对于戏曲中动作特点的印象。5、通过解释“戏”的繁体字——“虚动干戈”,加强学生对戏曲虚拟性特点的了解,并提示他们在看戏时要有想象力。6、加入让学生念《七品芝麻官》片段的内容,让他们了解“念”是如何表现人物特点的。7、加入让学生学习亮相动作的内容,加大戏曲实践的比例。8、就戏曲特点的形成原因和如何弘扬戏曲文化这两个问题,让学生合作交流并回答总结。9、一些问题预设方面的调整等。
  在上完课后,市教研员官老师、区教研员雷老师、沈老师、徐老师给出了非常中肯的评价,其中有对我内容调整的肯定,也有促进我成长的建议。根据录音,结合我的反思,总结出以下三方面的经验教训,供大家参考。
  一、问题情境预设方面的思考。导入时我清唱京剧《苏三起解》片段,然后问学生这是什么剧,学生竟齐刷刷答是豫剧。当时对我打击不小:虽然作为一个音乐老师,本身就不太会唱戏,但和京剧名家学唱的这个段子,也不至于会“串”到河南省吧,在我试讲时可从未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啊!评课时官老师也讲到这个问题,他的建议是如果能带伴奏,学生应该会听得更准确。想想的确如此,自己班上学生熟悉的唱段不代表外校学生也熟悉,何不把问题的情境预设考虑得更仔细一些,这样学生答出“跑偏”答案的机率也将减小不少。
  二、内容取舍方面的思考。有老师提醒我在放唱段让学生欣赏时不应该讲话。听到这个提醒我很惊讶:在平时,我一向非常注意在放音乐时不打扰学生欣赏,但是上公开课时却犯了自己的忌讳,说明心态上还是有些急。还有我的语速,开始时控制得还比较好,往后就越来越快了。而导致急躁的最根本原因还是内容偏多,怕上不完,就一个劲地“赶”。因此,对于内容的取舍,不妨大刀阔斧一些,不能优柔寡断。
  三、关注学生方面的思考。在给自己学校学生上课时,我的课堂氛围一向比较宽松。对于欣赏作品时的姿态(吹奏竖笛和演唱时除外),只要他们放松投入,俯仰闭目皆可,不必正襟危坐,也不必事事都请示老师,有些细节自己调整即可。而这次在清水亭学校上课,学生看侧方投影时只转头不转身体。我注意到了,心中有些疑惑: “难道扭着不难受吗?”当时也没认为这需要老师提醒,觉得都初二的学生了,扭得难受了他们自然会转过身体。当有评课老师给我提出这个问题时,我进行了反思:学生初次接触我这个外校老师,又是在舞台上上课而非音乐教室,拘谨和紧张是在所难免的,而且为了展示学校的形象并表现出对我这个外校老师的尊重,他们一定会在各方面努力做得更规范。比如坐姿就是其中一个方面,所以如果开课老师不提醒,他们一定宁愿难受点都不会转过身去。我很惭愧没有悉心关注到他们的这一心理,反而认为他们会自行调整。当时如果关切地提醒一句看投影时可以将身体转过去,学生应该会因老师的一句话而心中涌出些被关注的暖意,进而放松紧张的心情吧。
  感谢江宁区教研室给我提供了这次锻炼学习的机会,也感谢各位专家对我此次公开课的精彩点评,帮我找出了课堂教学中所存在的不足之处,并且也为同行老师们提供了一些直观的经验和教训,真正体现出教研活动是为提高教师群体的教学能力这一目的。
  虽然这次教研活动已经结束了,但对我来说,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并没有结束,我将就大家的意见继续打磨,争取以后有机会让大家看到我的再次跟进,并进行新一轮的探讨交流!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南京市天印高级中学 地址:南京市江宁区东山街道上高路199号 邮编:211100

联系电话:52130500 招生QQ:2214673437 您对网站意见或建议请留言 njtygz@sina.com 技术服务:教育技术室

备案号:苏ICP备2021048345 苏公网安备320115020104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