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研】王桂超老师赛课教案
发布时间:2008/10/15 16:07:15 作者:无 浏览量:1897次
公开课教案
设计者:江宁区天印高级中学高二备课组 王桂超
授课时间:
课题《渔父》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能够读通课文,掌握字音、字形、断句等方面的知识;能够背诵课文的重点语句;能够理解屈原、渔父形象的意义,并能在后代诗文中找到渔父形象演变的踪影。
教学重点:在理解文章字词句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定语后置句式,理解渔父形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报任安书》中司马迁为了信念,为了心中的理想,忍辱负重,苟且偷生。而在战国末年的楚国,也有一位哲人,他面对生存与毁灭抉择时,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毁灭,那又是为什么呢?[目的是让学生快速进入文本,同时暗示前后知识的联系及本节课研究的中心]
切入文本,释题。
二、学习文本
(一)初步感知[目的是解决字音、字形、断句等问题,初步熟悉课文]
1.定时阅读。给学生2分钟时间准备。[强化紧迫感,便于集中精力]2分钟后请学生单个朗读,要做到声音洪亮,吐字清楚;其他学生注意听,及时提出读错的地方。[给明确任务,有利于提高效率]
2.抽查。凡读错的学生,就立即取消读书资格。[奖惩分明,有利于提高读书水平,同时也能激起其他学生检查的欲望]教师将学生读错的字写在黑板上,然后集体订正,并让学生记在笔记本上[及时巩固]
3.教师简短小结。重在表扬。[激励学生,调控课堂气氛、节奏]
4.学生齐读课文。要求:每位学生在读书时看清楚字形,读完后请4位学生上黑板听写。[有明确目标,可以避免南郭先生存在]
5.听写词语。请4位男生上黑板,另请4位女生选择自认为能难倒男生的词语给男生听写,其他同学在笔记本上听写。[把球踢给学生,激起他们竞争的欲望]
6.教师简短小结。重在表扬。作过渡暗示。
(二)进一步研读文本[让学生仔细揣摩注释,达到深入理解文本,识记字义,翻译课文的目的]
7.教师设疑。我请大家帮我解决一个难题,我在备课的时候发现课文注解有一处错误,但又没有足够的理由来证明。请同学们找出这处错误,并想办法证明。请同桌或前后位同学合作完成这个任务。提三点要求:(1)探讨时间为3分钟左右时间;(2)每组选一名代表发言;(3)不能弃权。[激发兴趣,用问题引导,有利于学生集中精力;此法还能激发学生思考,探究,比单纯的记忆效果好得多]
8.学生探讨,教师巡视,适当点拨。
9.学生汇报。师生公共达成(最好由学生独立完成)。(如果学生找的是其他的词语怎么办)
归结: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变体:以察察之身受汶汶之物者乎
探讨:(1)定语后置(可联系假期学的偏正短语)
(2)前后对称:身 之 察察 物 之 汶汶
(名词 ( 形容词) (名词 ) ( 形容词)
(3)找出文中对称的句子,读一读,背一背,说一说(可以不拘泥于原文,适当的加以联想和想象)[抓重点语句,便于快速背诵,同时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有利于对文本的补充与延伸]
游于江潭,行吟泽畔
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举世皆浊我独清,世人皆醉我独醒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
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4)集体背诵
( 三)走进文本,理解屈原
10.教师评价,过渡。同学们在背诵的时候,带着笑嘻嘻的神情,看样子同学们还没有理解屈原。请同学们走到湘江畔,走近屈原,看着他的眼睛,你能读懂他的眼睛吗?[这个环节的设计,出乎学生的意料,通过补充,引发学生思考,促进学生体验,能训练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11.请同学们补一句,描写屈原眼睛的话,要求与上下文的风格相近。
可能补出:目光深邃,目光如炬,眼似深潭,眼眶深陷,目光游离,目光迷离……
由此评述。“忠而见疑,信而被谤”,阮籍式的悲愤,鲁迅式的呐喊。当渔父劝他随波逐流,同流合污时,他“宁赴湘流,葬身于鱼腹之中”,也不“受物之汶汶”。正如他在《离骚》中所讲“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可悲可叹,可歌可颂,悲他生不逢时,叹他遭遇小人,歌他忠心耿耿,颂他执著追求。屈原,你万代楷模,永为师表。
(四)走出文本,走进更为广阔的文学殿堂
12.规劝屈原的渔父是什么样的人呢?[拓宽学生的眼界,引发学生思考]
(1)他认识屈原。
(2)他了解屈原。
(3)是一位隐者,是道家思想的信徒。超然物外,无为保身的思想正是老庄的道家思想。
(4)屈原不听他的劝告,他不愠不怒,不强人所难,以隐者的超然姿态心平气和的与屈原分道扬镳。“莞尔而笑”“鼓枻而去”沧浪之歌都富有深意。
13.回想学过的有关“渔父”形象的诗文。
(1)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渔人,仅是渔夫,非隐士
(2)苏轼的《赤壁赋》“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3)柳宗元《江雪》“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4)柳宗元《渔翁》“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唉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小结:由此可见,《楚辞》中的《渔父》对后代文学的影响是深远的。
14.那么,《渔父》是不是屈原的作品呢?[把思考引向深入]
可能涉及:
(1)《楚辞》的内容及作者。
(2)屈原作品的风格。本文寓言式的问答体。
(3)后代辞赋的手法。
三、教师总结[促使学生巩固、思考]
这节课同学们能积极参与探讨研究,能走进文本,又能走出文本,体现了良好的语文素养。课后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完成《评价手册》上的相关题目。对新的问题进一步研究。
附:板书
渔父(fǔ)
1.学生读错的字词
2.学生找出的错误解释
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变: 以察察之身受汶汶之物者乎
3.屈原的形象
忠而见疑,信而被谤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4.渔父的形象
超然物外,无为保身
老庄的道家信徒,隐士。
《渔父》教前设计与教后反思
王桂超
《渔父》是一篇老课文,我也称得上老教师,如何才能上出新教改色彩较浓的课,这是我教学设计时遇到的第一个难题。我想破解难题的切入口应是如何让学生动起来,如何找出学生感兴趣的文本切入口,以及学生感兴趣的有一定研究价值且具有一定坡度与难度的问题;同时还要兼顾到让学生学到实实在在的东西。带着这些问题,经过深入思考后,我设计出这样的教学流程:第一步,把课文读通,解决字音、字形、断句等基本问题;第二步,能够理解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第三步,能够读熟课文,并能当堂背出重点句子;第四步,能够深入文本理解屈原的形象;第五步,走出文本,能够理解渔父形象的意义以及对后代的语文学的影响,让学生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第二个难题是用什么方法、什么手段能让90%以上,最好是全班同学都能集中注意力,又用什么方法能使他们的注意力持久下去。在实施教学流程第一步时我想到了李丽利老师的读书方法,先给具体时间具体任务(2分钟,读准字音,正确断句),这样做容易调动读书的积极性。接着让学生单个读,并定下奖惩办法(读错了,就暂时取消读书资格,把机会让给别人,其他同学充当评委),这样做是利用学生正值青春少年,争强好胜的本性来促使他们集中精力准备和认真展示,但这个环节中最容易忽视的是一个学生读书其他学生在玩或者不太注意听别人读书,有些经验的老师会讲“注意听”或者说“听听他读错了没有,把读错的地方画下来”等等,但效果都不太好;现在让其他学生做评委,一下子就让所有人都成为当事人,还有更重要的一点,找出错误,就意味着给自己创造机会,也不排除出别人洋相的调侃心理。这一招,就是利用学生的特定时间里的特殊心理让绝大多数学生参与进来。这样就很巧妙的解决了字音和断句的问题。接下来是解决字形问题,我让学生看准字形,全班齐读课文,读完后,让4位男生到黑板上听写4位女生报的词语,并且要求女生报自认为最难的词语给男生写。如果只是教师报词语,其他学生听写,学生比较被动,且很难发现问题,也很难让所有学生发现问题。让女生报自认为最难的词语给男生写,这就挑起了一场“战争”,其他学生饶有兴趣的观看,又把所有的学生注意力集中起来了,同时这个环节带有一定的娱乐性质,也让学生从上面的高度集中稍微放松一下,以便进入下一个更为紧张的环节。
教学流程的第二步是让学生理解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这个环节是难于处理的,处理不好可能走向两个极端:一是机械的记忆,二是蜻蜓点水式的走过场。为了避免走进这两个误区,我深入研究教材,找到了一个很好切入口(教材上有一处注解不准确)。据此,设计成问题探讨式教学。问题是这样设计的:我请大家帮我解决一个难题,我在备课的时候发现课文注解有一处不准确,但又没有足够的理由来证明;请同学们找出这处错误,并想办法证明;请同桌或前后位同学合作完成这个任务。提三点要求:(1)探讨时间为3分钟左右;(2)每组选一名代表发言;(3)不能弃权。这个设计就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学生在找错误的过程中理解注释,通过过程体验,达到识记理解重点词语的目的。并由推断错误的理由,学到读懂文言文的一些技巧,再利用这个技巧,找出文中结构对称的句子,然后背诵这些语句,理解这些语句,翻译这些语句,从而实现流程的第三步。这样处理应当如行云流水,毫无凝涩之感,学生从研究中得到快乐,从过程中得到体验。学生也容易做到全程参与,全体参与。
教学流程的第四步是再次走进文本,理解屈原的形象。对屈原,高中学生已经形成比较完备的认识,学生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理解屈原不是太难的事,倒是刻画屈原的方法值得研究。我在研究教材时发现,没有描写屈原眼睛的文字,而眼睛又是读懂人内心的通道。因此,我这样设计:请同学们走到湘江畔,走近屈原,看着他的眼睛,你能读懂他的眼睛吗?请同学们补一句描写屈原眼睛的话,要求与上下文的风格相近。这个环节的设计,出乎学生的意料,通过补充,引发学生思考,促进学生体验,能训练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本文的难点是流程的第五步,理解渔父的形象。如果仅局限于课文,学生理解有难度,为了化解难度,我从唤醒学生固有的记忆入手,让他们感知到渔父是隐士的代名词。在这样的情感基础上,再次走进文本,扣住具体的语句来理解,达到目标就是水到渠成的了。然后再走出文本,在文学历史的长河中考察渔父形象的意义,学生就会有耳目一新的感受。
以上是我教学前所想的。
课上完后,感到在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上,都存在很多问题,特别是在实施流程的第二步时出现了问题,事先认为,学生不容易找到,即使找到,也很难说清楚理由。可是上课时,提问第一个学生,竟被找到了,并且讲的理由很充分。当时设计时是想让学生在充分探索的过程中理解,记住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获得语言的感悟,感受到古典文学的精美,从而喜欢古文。由于过程的味没有煨足,后面的环节实施就受影响。
我当时又把问题引开,问另外一名学生“你赞同他的观点吗”,这位同学说了“莞尔”一词解释不当,并且说了充足的理由。到此,我没有再追下去,而是顺利的进入下一个环节。现在想想,觉得这样处理太草率。因为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是为下文突破难点所作的铺垫。
上一篇:【语文教研】汪中海老师赛课教案
下一篇:【语文教研】朱云峰老师赛课教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