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研】汪中海老师赛课教案
发布时间:2008/10/15 16:05:43 作者:无 浏览量:2305次
设计者:江宁区天印高级中学高三备课组 汪中海
授课时间:
设计者 汪中海
授课时间:
课题《游褒禅山记》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的:
1.掌握文中的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和虚词“其”“以”等的意义和用法,并识别文中的判断句。
2.学习本文从记游到议论,即事明理的写作手法。
3.学习本文所论述的做任何事要有志向、不盲从、努力向上和“深思慎取”的态度。
4.重要文言语句的翻译。
教学重点:
目的1、2、4
教学难点:
目的3、4。
教学设想:
1.本文的语言较为浅易,可让学生利用注释自己疏通课文,必要时教师进行点拨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文中的一些常用词和文言特殊句式,应引导学生加以归纳整理,以提高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3.即事明理的写法,学生比较陌生,所以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理清记叙和议论的关系,从而理解作者所阐述的观点。
4.考虑到高三的教学实际,应将重要文言语句的翻译作为本文学习的重点,以切实掌握答题技巧,提高应试能力。
总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一篇游记《游褒禅山记》。在以往学过的课文中,题目里带“记”的文章很多,比如……(由学生列举),但并非一定都是游记。游记是要抓住景物特点,表现山水之美的。有人曾将游记比作“纸上山水”,但本文是否仅仅是“纸上山水”,等会儿我们再讨论。〔目的是让学生对于“记”这种文体有一个总体上的回顾与了解,并对本文写法上的特点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先请四位同学分别读课文,其他同学看看他们的诵读有没有体现文言文诵读的基本要求和特点。
二、听读: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内在的语气与节奏。
正音(板书):褒 冢 谬 窈 相 胜 父〔纠正读错的字音〕
重点讨论华和夫的读音。〔让学生根据上下文的提示确定正确读音,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三、问读
1.学生自由提问,师生共同讨论解决。〔促进师生的双向交流,强化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
2.师朗读第三段,讨论:是“古之人观于……”还是“古人之观于……”更符合古汉语的表达习惯。〔把学生对文言句式的把握引向深入〕
3.梳理归纳文中的文言知识:每项主要由一人整理,其他同学补充。〔引入竞争,激发兴趣〕
(1)词类活用
名作动: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名作状:有泉侧出
形作名:问其深 夫夷以近 险以远 至于幽暗昏惑
形作动: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火尚足以明也 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动作名:则其至又加少矣 而其见愈奇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往往有得
(2)古今异义(双音)
由山以上五六里 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于是予有叹焉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3)判断句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此予之所得也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解读:师生共同研读课文
1.集体朗读课文,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理解文意。〔为进一步研读课文作准备〕
2.问题一:本文题为“记”,到底记了什么?〔概括能力是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学生是否真正读懂文章的重要标志〕
明确(板书):
(一)(1)褒禅山概况
(2)游华山洞的经过
(二) (3)游华山洞的心得
(4)借仆碑抒发感慨
(三)补叙
3.问题二:从上述板书中发现了什么?(议论的文字占了全文近一半的篇幅)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宋朝人尚理”,正如宋诗出现了议论化的倾向一样,宋人也利用游记进行说理。其中联想自然、说理形象、含义隽永者称为“理趣”,这在宋代大诗人的一些名作里多有体现,比如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岸花明又一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朱熹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师生共同回顾梳理),而生拉硬扯、孤立说教者则称之为“理障”。那么,本文理障乎?理趣乎?(板书:理障?理趣?)〔活跃思维,开拓视野,加深对本文写法的理解〕
(提示:先找出作者在文中所阐述的道理,再思考这些道理是如何得出的。)
讨论后明确:(1)文章前面记游山,后面谈道理,记叙和议论结合得紧密而自然,结构严谨,行文缜密……
(2)本文以议论为中心,前面记游
文字是议论的重要依据,故前面所写内容均为后面的议论埋下伏笔,使其议有所据,前呼后应,丝丝入扣……
因事说理
前后照应
五、作业
1.积累虚词用法:文中多处运用了“其”和“以”(分别为20处和16处),请整理出来,做成一张知识卡片。
2.思考:作者在文中提出的“立志进取,勤于思考”的观点对于我们今天的学习有何启发和现实意义?为下堂课作准备。
第二课时(略)
《游褒禅山记》教前设计与教后反思
汪中海
《游褒禅山记》是一篇传统篇目,苏教版教材编者把它放在高三的选修课中,如何结合高三教学实际,上出一点新意,又能体现新课改的要求,确实是个难题。最初的设想有两点:一是准确把握本文因事说理、叙议结合的写法,以匡正学生作文中常见的叙议不明、文体不分的毛病(第一课时);二是通过强化文言语句翻译的训练,以弥补学生此项能力之不足(第二课时)。具体说来,有四个方面的打算:
1.本文的语言较为浅易,可让学生利用注释自己疏通课文,必要时教师进行点拨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基本做法是学生问学生答,教师只在必要时才参与进来,对学生答错的地方提出来讨论或予以更正。
2.文中的一些常用词和文言特殊句式,应引导学生加以归纳整理,以提高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课前应布置预习,让学生将相关的内容整理在草稿本上,课堂上最好让部分学生上黑板整理,其余同学在下面补充,力求完备。
3.即事明理的写法,学生比较陌生,所以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理清记叙和议论的关系,从而理解作者所阐述的观点。教学上应循序渐进,先让学生概括文章各部分的内容,再明确叙和议各自的分布,最后在理清二者关系的基础上,掌握
即事明理的写法。
4.考虑到高三的教学实际,应将重要文言语句的翻译作为本文学习的重点,以切实掌握答题技巧,提高应试能力。精选一些在文言实词和文言句式上有特点的语句让学生翻译,将文言语句翻译的原则和方法落到实处。
以上是教前的几点设想。
但从实际教学的情况看,由于课前没有明确预习的方向,指定预习的内容,师生在字词句的梳理上占用了较多的时间,未能很好地完成最初的教学设想(第一课时)。另外,教师课前对细节的通盘考虑,对学情的准确分析,也是上出一堂好课的关键。
上一篇:【语文教研】张锋老师赛课教案
下一篇:【语文教研】王桂超老师赛课教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