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教学研究>>研究团队>>语文团队>>交流互动>>文章内容
【语文教研】汪中海老师赛课教案

发布时间:2008/10/15 16:05:43 作者:无 浏览量:2305次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

设计者:江宁区天印高级中学高三备课组   汪中海

授课时间:2008922

公开课教案                                                        

设计者  汪中海

                    授课时间:2008922

课题《游褒禅山记》   课型:新授课

学目的:

    1.掌握文中的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和虚词“其”“以”等的意义和用法,并识别文中的判断句。

    2.学习本文从记游到议论,即事明理的写作手法。

    3.学习本文所论述的做任何事要有志向、不盲从、努力向上和“深思慎取”的态度。

    4.重要文言语句的翻译。

教学重点:

    目的124

教学难点:

       目的34

教学设想:

   1.本文的语言较为浅易,可让学生利用注释自己疏通课文,必要时教师进行点拨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文中的一些常用词和文言特殊句式,应引导学生加以归纳整理,以提高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3.即事明理的写法,学生比较陌生,所以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理清记叙和议论的关系,从而理解作者所阐述的观点。

   4.考虑到高三的教学实际,应将重要文言语句的翻译作为本文学习的重点,以切实掌握答题技巧,提高应试能力。

总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一篇游记《游褒禅山记》。在以往学过的课文中,题目里带“记”的文章很多,比如……(由学生列举),但并非一定都是游记。游记是要抓住景物特点,表现山水之美的。有人曾将游记比作“纸上山水”,但本文是否仅仅是“纸上山水”,等会儿我们再讨论。〔目的是让学生对于“记”这种文体有一个总体上的回顾与了解,并对本文写法上的特点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先请四位同学分别读课文,其他同学看看他们的诵读有没有体现文言文诵读的基本要求和特点。

二、听读: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内在的语气与节奏。

正音(板书):褒             〔纠正读错的字音〕

重点讨论华和夫的读音。〔让学生根据上下文的提示确定正确读音,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三、问读

1.学生自由提问,师生共同讨论解决。〔促进师生的双向交流,强化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

2.师朗读第三段,讨论:是“古之人观于……”还是“古人之观于……”更符合古汉语的表达习惯。〔把学生对文言句式的把握引向深入〕

3.梳理归纳文中的文言知识:每项主要由一人整理,其他同学补充。〔引入竞争,激发兴趣〕

1)词类活用

名作动:唐浮图慧褒始于其址    以其乃华山之阳之也

名作状:有泉

形作名:问其      至于幽暗昏惑

形作动: 则其好游者不能      火尚足以        而不得夫游之乐也                后世之其传而莫能名者

动作名:则其又加少矣      而其愈奇     后世之谬其而莫能名者

        往往有 

2)古今异义(双音)

由山以上五六里     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于是予有叹焉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3)判断句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此予之所得也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解读:师生共同研读课文

1.集体朗读课文,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理解文意。〔为进一步研读课文作准备〕

2.问题一:本文题为“记”,到底记了什么?〔概括能力是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学生是否真正读懂文章的重要标志〕

明确(板书):

(一)(1)褒禅山概况

      2)游华山洞的经过

(二) (3)游华山洞的心得

      4)借仆碑抒发感慨

(三)补叙

3.问题二:从上述板书中发现了什么?(议论的文字占了全文近一半的篇幅)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宋朝人尚理”,正如宋诗出现了议论化的倾向一样,宋人也利用游记进行说理。其中联想自然、说理形象、含义隽永者称为“理趣”,这在宋代大诗人的一些名作里多有体现,比如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岸花明又一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朱熹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师生共同回顾梳理),而生拉硬扯、孤立说教者则称之为“理障”。那么,本文理障乎?理趣乎?(板书:理障?理趣?)〔活跃思维,开拓视野,加深对本文写法的理解〕

(提示:先找出作者在文中所阐述的道理,再思考这些道理是如何得出的。)

讨论后明确:(1)文章前面记游山,后面谈道理,记叙和议论结合得紧密而自然,结构严谨,行文缜密……

2)本文以议论为中心,前面记游

文字是议论的重要依据,故前面所写内容均为后面的议论埋下伏笔,使其议有所据,前呼后应,丝丝入扣……

                         因事说理

板书:理障?理趣!

                      前后照应

五、作业

1.积累虚词用法:文中多处运用了“其”和“以”(分别为20处和16处),请整理出来,做成一张知识卡片。

2.思考:作者在文中提出的“立志进取,勤于思考”的观点对于我们今天的学习有何启发和现实意义?为下堂课作准备。

第二课时(略)

 

                《游褒禅山记》教前设计与教后反思

汪中海

      《游褒禅山记》是一篇传统篇目,苏教版教材编者把它放在高三的选修课中,如何结合高三教学实际,上出一点新意,又能体现新课改的要求,确实是个难题。最初的设想有两点:一是准确把握本文因事说理、叙议结合的写法,以匡正学生作文中常见的叙议不明、文体不分的毛病(第一课时);二是通过强化文言语句翻译的训练,以弥补学生此项能力之不足(第二课时)。具体说来,有四个方面的打算:

    1.本文的语言较为浅易,可让学生利用注释自己疏通课文,必要时教师进行点拨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基本做法是学生问学生答,教师只在必要时才参与进来,对学生答错的地方提出来讨论或予以更正。

    2.文中的一些常用词和文言特殊句式,应引导学生加以归纳整理,以提高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课前应布置预习,让学生将相关的内容整理在草稿本上,课堂上最好让部分学生上黑板整理,其余同学在下面补充,力求完备。

    3.即事明理的写法,学生比较陌生,所以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理清记叙和议论的关系,从而理解作者所阐述的观点。教学上应循序渐进,先让学生概括文章各部分的内容,再明确叙和议各自的分布,最后在理清二者关系的基础上,掌握

即事明理的写法。

     4.考虑到高三的教学实际,应将重要文言语句的翻译作为本文学习的重点,以切实掌握答题技巧,提高应试能力。精选一些在文言实词和文言句式上有特点的语句让学生翻译,将文言语句翻译的原则和方法落到实处。

     以上是教前的几点设想。

     但从实际教学的情况看,由于课前没有明确预习的方向,指定预习的内容,师生在字词句的梳理上占用了较多的时间,未能很好地完成最初的教学设想(第一课时)。另外,教师课前对细节的通盘考虑,对学情的准确分析,也是上出一堂好课的关键。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南京市天印高级中学 地址:南京市江宁区东山街道上高路199号 邮编:211100

联系电话:52130500 招生QQ:2214673437 您对网站意见或建议请留言 njtygz@sina.com 技术服务:教育技术室

备案号:苏ICP备2021048345 苏公网安备320115020104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