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教学研究>>研究团队>>语文团队>>交流互动>>文章内容
【语文教研】梁民伟老师赛课教案

发布时间:2008/10/23 17:59:17 作者:无 浏览量:1793次

《渔父》公开课教案

   设计者:江宁区天印高级中学高二备课组   梁民伟

   授课时间:2008年9月16日

   一、教学目标

①积累重点文言词和句式。

②探讨屈原和渔父不同的人生态度。

③思考人生重大抉择,养成对人生负责的态度。

  二、教学时数

  第一课时

  三、教学过程

  1.导语

两千年前的湘江水畔,一位诗人在踽踽独行,憔悴的脸上写满孤独的悲愤。心被忧虑撕裂的时刻,他纵身一跃的姿势,定格成永远的风景。其热血化作滔滔波浪,随着江水悠悠流淌千年,滋润了整个民族的灵魂!他,就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

(幻灯片1

首先,让我们回顾印象中的屈原,了解他走过的人生之路。请各位齐读投影上的内容,并将红色字体的部分牢记心中。

屈原, ,字原。 战国 时楚国人。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和浪漫主义诗人。著有《离骚》、《九歌》、《天问》等不巧作品,后世所见屈原作品,皆出自西汉 刘向 辑集的《楚辞》。首创  骚体诗 ,亦称 楚辞体

政治上,提倡 ,主张彰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后遭谗去职,屡遭放逐。至首都郢为秦兵攻破,满腔悲愤,怀着珍爱一生的理想自投汨罗江而死。(幻灯片2

那么今天,就让我们拨开历史的烟云,去寻觅诗人的足迹,让我们一起聆听屈原处在生死边缘的心灵抉择。更希望屈原的抉择能够给在座的各位一些思考。(幻灯片3

板书课题。

   2.明确学习目标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要求同学们掌握三个重点。

      ①积累重点文言词和句式。

②探讨屈原和渔父不同的人生态度。

③思考关于人生的重大抉择,养成对人生负责的态度。(幻灯片4

   3.检查预习

前面我们已经布置大家预习文章了,下面检查一下同学们预习的情况。

  (1)本文一共有几个通假字?(追问:这个字是什么意思?)

明确:共有两个通假字。渔父:通,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子非三闾大夫与:通”,句末语气词。(幻灯片5

 (2)请同学指出下列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并解释古义,并将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明确:①颜色憔悴:脸色       形容枯槁:形体容貌

③圣人不凝滞于物:拘泥 ④何故深思高举:行为高出于世俗。(幻灯片6

 (3)请同学指出下列句式的类型,并将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明确:①行吟泽畔。(省略句) ②游于江潭。(状语后置句)

③是以见放。(被动句) ④圣人不凝滞于物。(被动句)

⑤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定语后置句)

⑥遂去,不复与言。(省略句))(幻灯片7

 (4)请同学放声朗读课文,同时将字词句上仍存疑惑的地方提出来。

  4.分析文本———探究人物形象

 (1)掌握文言知识是为了更好地解读课文,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在进入文本之前,先请同学们分角色朗读课文,分别请两位同学扮演屈原和渔父的角色,其他部分全班齐读。

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师做朗读评点。

 (2)本文通过人物肖像、语言、动作等方面描绘,塑造了屈原和渔父两个截然不同的人物形象。请同学们结合原文分析两者不同的形象特点。(幻灯片8)

①学生以团队形式讨论3分钟。

②学生回答提问,教师强调回答的顺序:先读原文,指出描写类型,然后分析得出结论。在学生加答过程中,教师随时引导学生紧扣文中的语言,顺势利导推出结论。

 

类别

屈原

渔父

肖像

颜色憔悴,形容枯稿

莞尔而笑

动作

游于江潭,行吟泽畔

鼓枻而去

语言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而能与世推移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③教师评点:每一位同学都说得相当到位,大家经过讨论对两个人物形象有了准确的把握。综合大家的发言,我们现在来将这两个人物的形象特点更加直观地展现出来。

④教师出示结论

屈原:坚持理想,洁身自好;忧国忧民,坚贞不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渔父:自由旷达,随遇而安,与世推移,乐天知命,无拘无束,超然物外。

如果说屈原是一位行到水穷处的儒生,那么渔父就是一位坐看云起时的隐者。文中两个人物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以此来凸显屈原崇高的人格。(幻灯片9)

  5.深入探究

1)渔父飘然而去了,带着他的微笑与洒脱,留下屈原在江边孤独思索。他在想些什么呢?他将何去何从呢?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沉汨罗以死。”屈原的这一结局让很多同学都觉得非常遗憾,他难道没有更好的选择了么? (稍顿,留给学生短暂的思考时间)

其实悠悠中华五千年,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人生难题,不同的人,也会有不同的

选择。屈原,司马迁,渔父面临困顿,选择了不同的道路,你更欣赏谁的做法呢?请同学们

各自将你的想法写在纸上,并写出你的理由。

至少请三位同学回答自己的选择,并说出理由。

 (2)教师小结:其实我们这次的选择并非一定要分个高下出来。因为每一种选择都是有其存在的意义的。对他们来说,这种选择不是轻生,不是苟活,不是怯懦,不是逃避,恰恰相反,这种选择里折射出的是对生命的尊重,对自己崇高理想的捍卫。每一份选择都是顺应他们心灵呼唤的庄严承诺,他们也因此而提升了他们的生命价值。所以,(幻灯片12)

  屈原——壮烈的死:以死明志--不屈的气节    

司马迁——勇敢的生:以生践志--坚韧的意志  

渔父——超然的活:以隐守志--自由的灵魂    

 (3)教师小结:可以说这三种情怀构成了中华民族深沉饱满的精神财富,源远流长,至今不息。在他们影响下,后世涌现出一批在生存还是毁灭面前做出自己庄严选择的人,比如:

文天祥、闻一多、老舍用他们的生命向我们阐释了什么叫坚贞不屈;

韩信、勾践、鲁迅用他们的行动向我们阐释了什么叫坚韧执著;

陶渊明,张志和,柳宗元用他们的诗篇向我们阐释了什么叫潇洒豁达。(幻灯片13)

4)课堂小结:那么,作为中华民族的炎黄子孙,我们应该怎样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做出正确的抉择呢?让我们齐声诵读这句话:

让我们珍爱生命,用坚强的意志和高尚的气节提升生命的价值。在生命的得失中,不忘拥有一份超然豁达,享受生命的魅力。(幻灯片14)

  6.结束全文最后,让我们在吟诵声中再次缅怀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幻灯片15

 

教前设计与课后反思

   一、教前设计

 

 出自《楚辞》的这篇《渔父》是一篇在文字上相对来说比较浅显思想内容却相对深刻的文章。文章通过屈原与渔父的问答,表现了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文章的语言优美、简洁而又富有文采,所涉及的词语以常见文言词语为言。对于学生来讲,只要结合手头的工具书基本可以大体了解文章的意思。而文中所呈现出的两种不同的人生选择却是一个值得探讨的方面,这两种选择虽然对立,但并无错对之分。在这个选择多元化的时代里,如果单纯教给学生一个结论,显然是缺乏说服力的,也是与新课改突出人文性这一精神相违备的。因此,备课时为了兼顾工具性和人文性这两个方面,在教学设计上做了相对清晰的切分:前半节课以总结积累文言字词句为主,后半节课讨论屈原和渔父这两个人物形象,并结合前面刚刚学过的《报任安书》的司马迁,引导学生思考关于人生选择的问题。

 教学过程中,前半节课的文言字词积累以随堂练习的方式呈现,带领学生总结课本中出现的重要的文言字词句,顺带着引导学生翻译文中的句子,以此方式带领学生疏通课文。

后半节课将问题引到对两个人物形象的探讨上。对人物形象的探讨其实也是对文本内容的进一步深化,字面意思的深化以及潜含意思的深化。期望通过这个设计更深入地理解课文,更深入地触及到人物内心。在些基础上,结合前文学过的司马迁这个形象,探讨他们各自选择的意义所在,让学生明白这种选择其实恰恰是对生命的尊重对崇高理想的坚守,他们的生命价值也因此而得到实现。

 

   二、课后反思

整节课上下来,失败之处在这几个方面:

1.教学的目的是什么?教学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完成既定目标。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而很多时候我们忽视了自己的职责,变成了一个单纯的完成目标者。整理文言知识的时候,有学生在翻译文句说不会翻译,没有耐心引导,而是直接换人。其实对这个学生来说,也许只是文中的个字词拦住了她而已。

2.何以温故知新?学生接受知识的方式应该是建立在旧有的基础之上的。如果不能由已知引入到未知,那么对学生来说这将耗费许多时间去接受新的知识。还是在积累文言知识时,未能将所学过的文言常识与本课中的文言常识很好地联系起来,导致割裂了知识的联系性。

3.   平等对话的意识不够,未能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对话氛围。平等对话氛围来自于平日课堂所做的努力。平等并不代表放纵,它是给学生更和谐的氛围,让其以享受的心情获取知识。课堂上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表现比较拘谨。这将会是以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力求改变的地方。

此外,在探讨这两个人物形象时,学生的发言不错,但是自我感觉没有用真情去打动学生,所以有些游离的感觉。我想对于学生来讲,他们只是接受我给的观点,而不是自己由衷感受到这个观点。

上完这节课,让我忍不住想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这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中庸的观点是:两者都要兼顾。而教材给我的感觉是它更愿意我们在人文性上多花功夫。而就这篇文章来说,我觉得它是在引导我们学会顺应内心的召唤去作出选择,所以自己在人文性上也设置了一个教学重点。我觉得并不是所有的文言文都要上成工具性明显的风格。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南京市天印高级中学 地址:南京市江宁区东山街道上高路199号 邮编:211100

联系电话:52130500 招生QQ:2214673437 您对网站意见或建议请留言 njtygz@sina.com 技术服务:教育技术室

备案号:苏ICP备2021048345 苏公网安备320115020104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