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研】《我心归去》公开课设想与反思
发布时间:2009/11/9 12:13:17 作者:无 浏览量:945次
《我心归去》公开课设想与反思
南京市天印高级中学高一语文 张平
一.设想
1.目标的确定
本节课目标的确定根据了三个方面的情况。(1)专题的要求。专题要求中又有三个重点。一是研读文本,展开对话,并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二是理解作者情感,激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三是学习散文的基本写法。(2)板块要求:理解人与故乡的关系。(3)学生情况: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特别是筛选概括能力比较欠缺。缺少一定的整体意识和语境意识,照搬照抄,或主观臆想。
最后确定了三个教学目标: (1)研读文本,感知文中浓浓的故乡情结;(2)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深入思考;(3)了解文章对比的写法。
2.重难点的确定
(1)重点:不少同学在预习时对文章的思路把握不了,同时,写作也缺少清晰的思路,因此,本节课把重点放在“对文章内容和思路的把握”上;
(2)难点:本文与其他思乡之作的最大不同,是对故乡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故乡的贫穷落后和思乡的关联使学生理解的障碍,因此难点的突破定为“对故乡内涵的理解”。
3.环节的设置
(1)导入:
以前面学过的《想北平》导入,目的有三:一是复习回顾;二是引导学生将文本放在整个板块和专题的框架内去思考,三是为《我心归去》的学习做一个铺垫。
(2)预习检查:
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字词的检查和积累,主要采取课前检查、课内朗读和巩固朗读三个手段;二是作家、作品的检查,结合作者情况的展示和介绍来进行,一方面解决学生预习中存在的问题,一方面也做必要的补充。
(3)解题:
让学生扣住文题进行填充,挖掘文题中蕴含的信息,初步感知文本的基本内容和思路,同时也培养学生关注文题的习惯。
(4)思路梳理:
这一环节是承接上一环节的解题而来,在解题的基础上让学生找到文章两个部分的连接点,再概括前后部分的内容,最后作者写作的思路。这一环节想达到三个目的:一是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二是解决学生预习中的疑问;三是明确行文思路,为下面的环节铺垫。
(5)情感的理解和体验
这一环节主要是解决本节课的重点。采取的策略是,围绕文题“我心归去”和文本思路“由异乡想到故乡”,结合《想北平》,与《想北平》中“北平与巴黎相比,要好于巴黎,因而想念、热爱”作比较,让学生阅读文本,理解异乡和故乡的不同情形;并通过朗读加深理解与体会;提醒学生注意作者所写家乡的“贫瘠与脏乱”,为下一环节张本。
(6)理解作者对“故乡”内涵的思考
这是本节课的难点。故乡那么差,作者对故乡那么的失望,为何还是“我心归去”?用这样一个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思维。解决这一环节重要采取了如下策略:一是理解文本中作者对异乡和故乡的不同感受;二是与《想北平》相联系,看有无共同的因素;三是进行语言品味,理解“血、泪、汗水”“滴血的失望”的含义;四是用小故事来解读“我的”中体现出来的那种深情。
(7)课堂小结
小结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本节课内容小结。围绕故乡的含义进行探讨,引导学生理解本文与其他思乡文章在立意上的不同。二是展示余光中的《乡愁四韵》,并让学生朗读体会,以拓展、加深。
二.反思
在教学之余,总会有一些遗憾或者说感悟。
1.预设的环节有些没有处理好,比如因为老师进入状态慢,导致检查预习之后原本是解题环节,却跳了过去,等及时发现之后才调整过来;比如对“故乡”内涵的理解,总感觉不到位;比如时间节奏控制不好,课堂小结没有完成。
2.因为有领导和班主任听课,学生放不开,而老师没有充分估计到这一点,引导不到位。
3.朗读齐读较多,缺少品味、体验性朗读。
4.学生的思维没有完全打开,对语言的品味没有深入。
上一篇:【语文教研】王迎鹏老师常态课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