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教学研究>>研究团队>>历史团队>>活动天地>>文章内容
王维喜老师校内讲座
谈谈历史与现实的结合

发布时间:2018/1/10 10:02:56 作者:张春银 浏览量:1260次

             谈谈历史与现实的结合

                                                               

  王维喜

首先,历史教学中面对现实是必须的。

第一、现实是“绕”不过去的。

现在的传媒高度发达,学生很容易主动或被动的获得各种社会信息,高中学生已有较高的社会认知能力。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令人鼓舞,体现了党和政府的英明伟大,社会如万花筒,发展的同时必然存在许多问题,更何况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的转型期。两极分化严重、环境的破坏、贪污腐败、政绩工程的浪费、三公消费的泛滥等,这方面的信息报刊、网络上大量存在,甚至就存在于学生的身边,教师刻意回避,反而使学生认为老师报喜不报忧,只会唱赞歌,起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勇于面对问题,才会思考问题,探索解决问题之道。以习近平为代表的新一届党中央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之决心反腐,树清廉正气之政风,不断把图章封存,简政放权,这届政府更务实了,理性了。

第二、面对现实是历史教学的最终价值取向。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历史?为什么要把历史教学提到那样的高度?除了学习历史可以了解祖国的过去,更重要的是为现实服务。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学习历史,就是要从历史中借鉴,不让历史的悲剧,让中国社会沿着健康的道路前进。在历史教学中,面对现实有利于学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面对现实能为学生走向社会做好准备,并能为解决现实社会中存在的问题提供启发。

第三、面对现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历史思维。

培养学生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心课程的一个重要教学目标。历史批判性思维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能力目标。批判思维即通过学生的主动思考,对所学知识的真实性、过程、理论、背景、证据等进行个人的批判,从而对做什么和相信什么做出合理的决策的思维认知过程。批判性思维是一种不轻信、不盲从的理性精神,追求对错误的反思与批判,从而对错误有深刻的认识,避免重犯。在我们的课本上,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都是讲的党和政府的决策如何的英明伟大,各个领域取得的成绩是多么的辉煌。对于存在的问题一个字都没提,这明显不符合历史唯物主义实事求是的原则,是鸵鸟的做法。我们在教学中宣扬成绩的同时,勇于承认不足,才能改进,进一步向真、善、美迈进。

其次、面对现实要遵循以下三点。

  第一,要勇于突破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势。

不迷信权威,不能简单的局限于书本,书本之外的就不敢涉及,特别是负面的,对专家、名人的话要有自己的理性判断,不盲从。不能报喜不报忧,我们虽然强调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但教材的编写者缺失有所选择的,不是将它放在所有的地方,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只讲成就,不谈问题,是不负责任的,给人掩耳盗铃的感觉。不能不顾学生的感受,学生就生活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他们在品尝改革开放的成果,同时也看到或听到社会的负面,教师不敢涉及的话,反而使学生对社会问题不能产生正确的认识,达不到最好的教学效果。突破一些“左”的思维,如讲“问题”就是不爱党、不爱国,讲西方就大讲特讲问题,讲中国现代史就尽量回避等。

第二,要顺其自然,不牵强附会。

现实是历史的延续,历史教学必须联系现实,方能体现历史学习价值,深化对历史的理解。联系现实要顺其自然,不牵强附会,不把不相干的因素联系在一起,就缺乏说服力,否则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第三.要抓住主流,不极端。

在“成就”与“问题”之中,教师要正确引导,要充分肯定改革开放以来,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领导下,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个是主流。当今社会确实存在诸多弊端,这只是支流。教师万万不可以个人的情绪代替理性的认识,把社会弊端人为的夸大,误导学生的价值观。教师要联系时事使学生明确党和政府在着力解决种种社会弊端,加大反腐力度,重视环境保护,发展社会福利等。

“成就”和“问题”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回避不了,就要理性的面对,依然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南京市天印高级中学 地址:南京市江宁区东山街道上高路199号 邮编:211100

联系电话:52130500 招生QQ:2214673437 您对网站意见或建议请留言 njtygz@sina.com 技术服务:教育技术室

备案号:苏ICP备2021048345 苏公网安备32011502010427号